理论、历史与现实:理解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三重视角

2024-01-10 10:12鲁远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安徽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科教兴国生产力二十大

文/鲁远(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 年首次提出,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科教兴国战略,并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专章部署、集中表述,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正确领会和把握科教兴国战略新内涵,本文试图从理论视角、历史视角和现实视角进行分析,深刻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与重要举措。

一、从理论视角深刻理解和把握科教兴国战略

1.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来源。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总结为以下四点:“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其中第三点贡献就是指马克思提出的科技生产力理论。1818 年出生的马克思,看到了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短短百年的发展所创造的财富就超越了人类数千年所创造的财富?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并且为之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研。他的著作《资本论》中有非常多的调查数据,例如他写道“在1793年伊莱·维特尼发明轧棉机以前,轧除一磅棉花的棉籽要花一个平均工作日。由于有了他的发明,一个黑人妇女每天可以轧100 磅棉花。”经过大量的调查,他得出结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最终,他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一著名论断。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将科学与生产力相联系,而在他之后,“科学是生产力”成为中外学者的普遍共识,马克思开辟了一个人类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科技生产力理论体系,并且成为此体系的奠基人。

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将科技纳入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体系中统筹考虑,这是对科技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及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科教兴国理论的直接来源。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提出,中国要走现代化建设之路,就必须寻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科学技术。之后,1977 年开始恢复高考;1978 年3 月18 日,在全国科学大会的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重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基本观点,一方面在全党进行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纠正了长期错误的思想,另一方面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和政策化,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上来。

1988 年9 月5 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1992 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欣喜地看到“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他再次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这是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科学技术发展道路的探索明确了方向,也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二、从历史视角深刻理解和把握科教兴国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虽然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但是发展方式依旧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依然面临资源、人口的巨大压力,中国行稳致远的发展动力在哪里?此时,党中央将目光聚焦到“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上。1989 年11 月,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发展科学技术是全党的历史性任务。1991 年5 月,他进一步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号召,并强调这一转移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1995 年5 月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在全国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6 年3 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部署,科教兴国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科教兴国战略的丰富与发展

国家战略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长期性、根本性的任务。在1996 年之后的发展中,科教兴国战略被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下来,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含义。21 世纪初,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的问题,例如,企业创新能力低下、资源浪费、能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对我国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指出,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要靠科技的力量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提出将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2007 年,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国家战略,并写进了党章。

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科技成果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仍显不足。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然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为了强化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3.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贡献

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与实施,使得我国在教育、科技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都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尤其是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2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也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教育为人才培养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社会所需的人才。近十年,我国中高职院校培养毕业生7900 多万人,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也同样成效显著,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工程师和产业人才队伍群体,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人才资源规模最庞大、门类最齐全、经济活动实际参与率最高的国家。2022 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 万人,稳居全球第一,人才的培养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第一资源。

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在科研投入方面,目前我国投入经费位于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科研产出方面,无论是全球“自然指数”,还是全球“前沿研究”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我国都位于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并且与美国的差距逐年缩小;专利方面,我国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大幅提高,位于全球第一。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短短数十年,中国科技实力已经实现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到跟跑、并跑乃至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排第11 位,是前30 位国家中唯一的中等收入国家,这些都表明我国科技事业已经取得了整体性的进步。

三、从现实视角深刻理解和把握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近30 年,为中国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重申并将其作为章节标题予以强调,这是我们党在当下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发展主题而作出的重大决定,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全部重要战略举措都是在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两个大局”就是我国现阶段所处的时空坐标。

(1)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把握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新时代,中国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等收入人数最多的国家及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国家的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崛起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未来的发展更需要科技的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而科技创新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2)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把握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国力相对衰落;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旧的国际秩序遭到挑战,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形成,国际形势变化风云莫测,俄乌战争、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新冠疫情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为什么世界格局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全球正面临新旧动能的转换期,新的动能尚未形成,旧的动能不足以支撑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类共经历了3 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工业革命,从上一次科技革命的诞生到下一次新的科技革命萌芽,世界经济一直呈现出周期性运行规律,基本上每个周期都呈现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某个新领域诞生重大的科技突破;第二阶段,科技突破带动某些领域的产业化,带动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第三阶段,全面产业升级形成发展新动能,带来经济发展“趋势一致性繁荣”;第四阶段,各领域更新升级全覆盖后,产生不了新的增量,创新动力衰减;第五阶段,经济在原有技术基础和模式上停滞不前、经济增长陷入胶着,期待下一次重大科技突破。如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后期,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扩张领域有限,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虽然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不足,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全球经济动能增长不足的情况下,各国都存在增量不足只能做足存量的问题,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对中国进行各种各样的科技封堵,脱钩断链,吸引制造业回流。在引领全球发展的新动能还未找到时,这种状况只会愈演愈烈,短期内不会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在复杂局势中提升综合国力,这是我国各项战略出台的一个立足点。

2.新时代新征程科教兴国战略的新使命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无论是国内高质量发展还是面对西方国家的封堵拦截,我们都只能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科教兴国战略曾经助力中国的发展,今后更要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保障。

(1)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科技大国、教育大国、人才大国,但是与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符,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而科技创新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助力,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支撑,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系统表述,这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科技、人才、教育这三者本就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互为带动,今后“三位一体”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形成更为稳定的“三脚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整体推进、集中发力。

(2)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与农业社会中国家实力主要由土地、人口、地理条件决定不同,进入工业社会后,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第一次科技革命,英国作为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从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迅速崛起为日不落大帝国;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美国和欧洲多国爆发,这些国家均成为发达国家;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源地为美国,美国成功抓住了两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现在一直为全球霸主;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战后的日本紧跟美国开展半导体技术研究,成为全球信息技术的第二个高地,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顾工业化后的各国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就是成为科技强国后一定会成为经济强国,成为经济强国后才能成为政治强国。所以,要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实现科技的发展,通过科技的力量为我国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3.新时代新征程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

(1)在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基础上突出教育的使命性。以往党代会报告通常将教育的内容放在民生部分,宗旨是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放在单独成章的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教育的表述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还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围绕着“权利”与“使命”两大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的部署,一方面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与公益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使命与任务,针对目前技能人才与科技发展不匹配问题,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结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针对我国基础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2)在坚持创新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并且围绕创新的核心地位进行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的科技力量。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体系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前提。科技后发国家要在外部全面脱钩断链、卡脖子的情况下与先发国家同台竞技,只有坚持党中央统一领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国家层面统筹部署和战略牵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部署了要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着力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数项措施,力图通过各层级创新平台的建设吸引集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从而助推我国重大科技创新的进程。

(3)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二字表明在目前我国科技发展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党中央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围绕着如何加快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分层级提出了各项任务部署。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层级,提出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关系到国家全局性前瞻性研究领域的层级,提出要加快设立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产学研各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关系到创新底层原理支撑的层级,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在关系到科研成果创新转化的层级,再次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4)在坚持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上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虽然是全球规模最大,但是人才队伍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也非常明显,特别是科技队伍中的高级人才、原创人才的短缺是影响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16 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16 世纪的意大利、17 世纪的英国、18 世纪的法国、19 世纪的德国和20 世纪的美国,这5 个世界级科学和人才中心都为各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国也要通过大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集聚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考虑,是对马克思科技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迎着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浪潮,勇于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开拓新路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大潮、国力竞争大势、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的准确把握,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且知行合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科教兴国生产力二十大
二十大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科教兴国和创新之路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