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朋娜,陈 瑶
(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07)
食品包装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现有食品包装中塑料包装占比超50%,纸制包装占比32%~35%,金属包装占比8%~10%,玻璃包装占比4%~6%[1]。包装材料与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会导致有害成分迁移至食品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 9685—2016)明确了食品接触材料中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限量等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及GB 4806 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食品包装的生产、监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准则。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添加剂违规使用、非法添加仍然存在。除有意添加外,另一类危害来自“非有意添加”,这类物质种类较多,主要来自包装材料及添加剂和高温、高辐射能引发的分解过程,或未成形的化合物[2]。包装中有害物质的迁移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包装技术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社会各界对环保及食品包装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我国食品包装产业将面临重大转型,绿色环保、功能多样、安全可靠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2.1.1 纸包装材料
纸包装原料可再生、成本低、环境友好且方便回收利用,印刷适应性好,应用广泛。随着“禁塑令”的推进和社会各界对循环利用的重视,纸包装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纸包装材料在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原料中秸秆、蔗渣等为农业副产品,可能存在农药残留;②加工过程中引入蒸煮剂、防腐剂、施胶剂、荧光增白剂、消泡剂和防油剂等助剂,潜在有害物质种类较多[3];③回收纸因残余油墨,可能导致矿物油、重金属超标。此外,纸包装强度较低,封口较困难,使用中需要避免破损引起的食品污染。
2.1.2 塑料包装材料
树脂本身几乎无毒,但在加工、使用中可能存在未聚合的游离单体、裂解物、降解物及老化产物,影响食品安全。聚氯乙烯塑料(Polyvinyl Chloride,PVC)中的氯乙烯单体有麻醉作用,可引起血管收缩而产生痛感,在肝脏中形成氧化氯乙烯,有强烈的烷化作用[4];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材料中残留的苯乙烯、乙苯、甲苯和异丙苯等单体为可疑致癌物[5];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材料会释放出双酚A,干扰内分泌系统,诱发恶性肿瘤,对婴幼儿的危害尤其明显[6]。另外,为改善材料的加工、使用性能,生产中引入的稳定剂、增塑剂、着色剂等助剂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会迁移到食品中。
不同塑料材料各有其特性,由于使用者对产品特性不了解,且产品未明示,人们很可能对材料使用不合理,危害身体健康。例如,PS 制品不能盛放强酸、强碱类食品,不能微波加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材料耐热70 ℃,不可盛装热饮;PVC 产品50 ℃时会析出氯化氢气体,刺激眼部和呼吸道黏膜[7]。
复合膜在制作过程中,人们会引入不同材质的塑料来优化其性能。复合膜多使用双组分聚氨酯胶黏剂,主要由芳香类异氰酸酯单体构成,水解会产生二氨基甲苯、芳香胺[8];使用以甲苯、二甲苯为溶剂的单组分压敏胶易出现苯类残留;油墨中可能残留异氰酸酯单体、丙烯酸酯单体、苯等。目前,复合膜产品中较突出的溶剂残留问题多由胶黏剂与油墨引发。
2.1.3 金属包装材料
金属是传统包装材料,密封可靠性高,耐温、易回收,在食品包装中应用广泛,但化学稳定性差、不耐酸碱性,材料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离子会污染食品,影响口感。金属罐一般采用环氧酚醛树脂和水基改性环氧涂料作为内壁涂层来保护金属基,此类涂层材料中可能存在重金属、甲醛、苯酚和双酚A等污染物。双酚A、双酚A 二缩水甘油醚、酚醛清漆基缩水甘油醚及其衍生物会扰乱内分泌[9]。
2.1.4 陶瓷包装材料
陶瓷容器耐腐蚀、强度高,且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能,主要用于酒、腌制品及传统风味食品的包装。为提高陶瓷材料的强度与耐腐蚀性,降低烧结温度,会在釉料中加入多种重金属氧化物,若烧制不当,彩釉未能形成不溶硅酸盐,受温度、酸度影响,铅、镉等物质易溶出从而污染食品[10]。
2.1.5 玻璃包装材料
玻璃由石英石、石灰石、纯碱经高温熔炼、浇筑、冷凝而成,化学稳定性、透光性、温度耐受性好,抗压强度高。根据监管部门的抽检数据分析,玻璃包装产品的主要风险控制点在于铅、镉等重金属的含量及迁移控制,若原料中重金属超标,或使用的颜料、油墨、软化剂和澄清剂等辅料中氧化铜、氧化铅、三氧化二砷等氧化物超标,长期接触食品会发生迁移。
目前,我国食品包装生产企业有10 000 余家,大部分包装产品市场准入门槛低,小微企业较多,行业整体水平不高,企业质量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高,管理体系不健全,对原料采购验证和生产工艺把控不严,导致产品质量不高,而部分包装产品出厂检验流于形式,导致不合格品流入市场。更有不法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和回收料,非法使用添加剂。由于回收渠道复杂,回收技术不成熟,添加回收料的产品会出现污染物残留、性能下降、微塑料数量增加的情况,产品安全风险增大。
食品包装设计应以满足功能、简单实用、环保为理念,而部分企业为提高商品销售价值,热衷于在包装材料和外观上做文章,出现过度包装现象,表现在选材昂贵,采用多层、附赠包装等形式,装潢精美,印刷复杂,过分强调视觉效果,忽略实用性。过度包装是对资源、能源的浪费,危害生态环境,增加了消费者负担。此外,食品包装设计的不合格之处还包括结构设计,设计者缺少对用途和使用条件的预判,忽视了食品包装安全性和保护食品的特点,内装食品取用不便。
2006 年至今,我国颁布了多项涉及食品包装的法律法规,并不断完善相关标准,但由包装材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与监管薄弱有关,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①各部门职责不明确,法律体系贯彻执行不到位;②标准不明确、不健全,监管缺乏依据和技术支撑;③执法力度轻,违法成本低,企业质量意识淡薄。
绿色包装是以环保节能为核心要素,在包装材料研发、结构设计、生产、使用和再生循环的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最小,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包装产品和相关技术[11]。在确保功能的前提下,开发绿色包装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选择易加工、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推广可降解材料;②拒绝过度包装,减少材料用量,通过材料优化实现包装轻量化;③使用可回收利用、可循环再生材料,革新回收技术,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研究优化材料性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在保鲜、保质的同时,降低添加剂的用量,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包装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业界在材料优化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在多功能纸包装中注入防腐杀菌原料可防止细菌侵入[12];可降解塑料通过自然降解,能够解决人工焚烧、深埋带来的环境问题,但产品强度较低,ABDULKHANI 等[13]采用溶剂铸造法制备了纤维素纳米纤维和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产品力学性能明显提升,增加了市场应用的广度;在玻璃中添加树脂可增强产品可塑性;覆膜铁解决了金属裸露、耐腐蚀性差的问题,避免了涂料迁移危害,是未来金属食品包装的发展方向[14]。
有效解决食品包装安全问题,需要有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支撑,我国对食品包装的监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依托,相关标准不断完善,近年发布的标准具有明显的先进性,指标设置更合理,可操作性高。但由于食品接触材料成分复杂,目前的检验技术和方法还不完备,一些新型材料管控存在空白。此外,应加强对油墨等基础性资源的管理,做好源头把控;建立食品接触用再生材料风险评估和生产准入、监督机制,完善标准体系。
近年来,食品包装行业发展迅速,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增加了包装产品的检测难度,但检测技术滞后,检测体系尚不完善,对新材料的检测技术开发不足,增加了食品包装安全隐患,阻碍了监管质量和监管水平的提升。积极开展分析检测,开发痕量和超痕量检测技术,同时研发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以及快速、高效的检测设备,可极大地促进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
食品包装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本文对影响食品包装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食品包装的危害主要在于材料本身及各种加工助剂,因此需进一步开发绿色包装、优化改良现有包装材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及更新检测技术,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