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味蕾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悄悄地接受着滋养与调理,这就是中国人独树一帜的养生哲学——药食同源。这种智慧,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食材,转化为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良方。
●“药食同源”源远流长
《周礼》中记载的“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馐)、百酱、八珍之齐(剂)”;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都反映了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
中医认为,许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能够在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同时,起到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我们日常烹饪中经常用到的作料,如花椒、八角、桂皮、陈皮等,它们不仅是去腥增香的调味“神器”,更是药食两用的中药材。比如,八角是五香粉的主要原料,同时还具有驱虫、温中理气、止呕、健脾消食和祛寒等功效。
● 食物的“四性五味”有讲究
当然,中医的智慧可不止于此。不只中药有四性五味,古代医家将食物也分了四性五味,四性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
1.食物的“四性”
在四性中,寒凉与温热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性食物普遍具备清热、泻火、消炎、解毒等功效,特别适用于缓解夏季的发热、多汗与口渴现象,亦适合那些平日里体质偏热的人群食用。对急性热病、炎症反应,以及热毒引起的疮疡等状况,这些食物也能发挥不错的缓解作用。
温热性食物往往具有温补阳气、驱散寒邪、镇痛、抗菌等多重功效,它们可以在秋冬季节为那些四肢冰冷、畏惧寒冷的体质偏寒人群补血温经、温散寒邪。同时,这些食物还能有效应对脘腹冷痛等不适,帮助温补胃气,改善胃寒症状,促进胃气运行。
2.食物的“五味”
(1)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发散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气滞血瘀、头痛鼻塞等症状。
(2)甘: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能滋养身体,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适用于身体虚弱、脾胃不和、拘挛疼痛等症状。
(3)酸: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帮助固摄体液,增强筋骨,促进食欲。适用于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出汗过多等症状。
(4)苦:具有清热、燥湿、泻下的作用,能帮助清热解毒,降火泻热,适用于热病、湿热、便秘、心火亢盛等症状。
(5)咸: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能软化坚硬肿块,促进消化,适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等症状。
● 辨识体质对应吃
“药食同源”的理念虽然好,但大家也不能随便吃。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如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等,不同的体质需要吃不同的食物来调养,应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进行食补。
除此之外,药食同源还要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即根据季节变化来选择合适的食物。春天万物升发,可以多吃点升阳疏肝的食物;夏天气候炎热,可以多吃点清心解暑的食物;秋天干燥,可以多吃点甘润养肺的食物;冬天寒冷,可以多吃点温补肾气的食物。
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是根据自身体质和四季变化来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滋补,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标。愿我们都能将这份古老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让食物成为健康的守护者,帮助我们收获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