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小雪时节,走进武陟县西滑封村,乡村振兴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
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里欢声笑语,村民正在下象棋、练习书法、打乒乓球、拉家常,好不热闹;
投资6000多万元的空中花园式第四代村民住房楼施工现场,塔吊忙着运送材料,大家正在加紧施工,一派繁忙景象;
各个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铆足劲儿赶制订单……
谁能想到,曾经的西滑封村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村。“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石粮,一年糠菜难顾嘴。”是当时老百姓贫穷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个只有1300口人、占地面积仅0.57平方千米“巴掌大”的小村庄,在土地上做文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蝶变为生态宜居、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20世纪50年代末,西滑封村在党支部书记王在富的带领下,从小作坊做起,先后建起造纸厂、酿酒厂、电缆厂和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跨入首批小康村,成为河南省首批红色亿元村。
进入新世纪,面对盛行的企业改制风,受“巴掌大”的地形局限,西滑封村集体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为了破解土地资源制约,西滑封村围绕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两大方面,在“竖起来”的企业和“长高”的住宅上做起了文章。
“西滑封村土地资源珍贵,工业用地资源紧缺。”武陟县西滑封村党委委员王有山表示,“这些老旧厂房受当时政策、规划和企业规模等限制,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亩均效益不高等问题。”
随着村办企业越做越强,规模不断壮大,向空间要存量,盘活“沉睡资产”成为释放发展空间、激发村庄发展活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土地上做文章?武陟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兴文坦言,节约是最大的资源,唯有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村庄发展才能换挡提速。为此,武陟县积极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坚持优化空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全力释放用地空间,提升土地“含金量”,并于2023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是一张好牌、一着妙棋,可以高效利用空间和土地。”王有山介绍说。
近年来,西滑封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突出“以存量换增量、向空间要效益”,着力下好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这盘棋,充分利用原来的老酒厂建设综合办公楼,实行集中办公。2009年,12层的黄河集团现代化办公楼竣工,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用地面积比原来分散的办公场地减少了一半,建筑面积增加2倍多,实现了“产业上楼”。
“传统的工业厂房占地面积非常大,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更需要集约化的工业厂房。”王有山表示,“产业上楼”是趋势。通过建设高标准厂房集群,既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求。
近年来,武陟县自然资源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把标准化厂房作为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制定多层厂房建设标准,鼓励该村在造纸厂建设中,利用闲置或存量土地建成40多米高的三层生产车间,占地8000平方米,节约土地70多亩;在扩建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时,拆掉原来的两层生产车间,重塑空间,建成6500平方米的四层标准厂房,节约土地80多亩。
怎样才能做到既能节约用地又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请村民“上楼”。2001年,两栋被称为“中国农民第一高楼”的16层电梯住宅楼拔地而起;2023年年初,第四代现代化住房开工建设。
该村还不断创新探索闲置废弃场院的新途径,通过环境集中治理,集约节约盘活利用,把“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活水”,先后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室内灯光球场、旅游购物商场、养老中心等。
如今,该村幼儿园、中小学、卫生院一应俱全,11家村办企业年产值20多亿元,村里人人有分红,村民住房有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愁治……西滑封人過上了老有养、幼有教、住有房、乐有场的幸福生活。(作者单位: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