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探究

2024-01-09 22:07吕湘峰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关键词: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吕湘峰,黄 盼(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1。不难发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继续延伸,其基本内容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另一方面,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手中掌握着更多的核心科技,意味着拥有更先进的生产力,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更大。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但在弄清楚这二者的关系之前,首先要说明从现代化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过程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观,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从现代化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演变:模仿、追赶与超越

“现代”与“传统”相对应,因此现代化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传统社会的全方位超越,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追赶以美国为首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的运动。但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证明:相比于西方式的现代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完全有能力超越西方,突破西方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我们的现代化可以追溯到1840 年,直到1949年,中国才从一个没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找准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未来的道路方向,现代化事业也迎来了一个较为安定的大环境。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我党早已意识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首先让工业这台巨大的机器转动起来,因此我们早期模仿苏联着手准备“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党和全国人民把注意力集中到实现社会工业化的任务上来,鼓足干劲投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中。1954 年9 月,毛泽东同志顺势提出“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同时周恩来同志继续补充“现代化是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的现代化”,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构想已经初具雏形。此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不断完善“四个现代化”的内容。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两次提及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科学文化”出现在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构想之中。后因周恩来同志说明工业现代化“包括交通运输在内”,所以“交通运输业现代化”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现代化的概念。1960 年2 月,周恩来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发言中,又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2]。至此,“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便被确定了下来。这一阶段的现代化表现为政治主导的模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铁轨上前进。

十年“文革”动荡,我国的现代化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它才再次迎来新生。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希望“以经济上的提速来加快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敏锐地察觉出了要使现代化事业这一潭池水活起来,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引入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以此解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器。改革开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让中国与世界接上了轨,更让中国有了俯瞰世界的眼光。邓小平同志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一词,这代表我们有了逐梦的方向,而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我们永远不能偏离的前进道路。其他诸如“三步走”战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理论也都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现实问题的关键,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物质第一”的观点要求现代化必须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而发展就是要打好基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的内涵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代表着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又有所加深,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分别代表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国情、目标、内容、方式。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共同发展、协调推进的现代化,这种并驾齐驱式的发展让我们跳出了“木桶效应”的困局。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中西方现代化的差异,西方是一个“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依次进行,中国则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各方面齐头并进。更重要的是,西方的现代化更凸显“物”的现代化,底层的劳动工人被无情地抛弃,成为助推现代化的燃料,而中国式现代化还要追求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所有的人民都成为现代化的受益者。正因如此,我们才更有资格更有信心在现代化前面加上“中国式”三个字。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下一阶段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又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延伸与扩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有一个先后顺序,它们的位置绝不能调换,先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再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有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所以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世界的掠夺者,而是成为人类文明的建设者。从“中国式”到“人类文明”的跨越,也反映了我们想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案升级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方案的愿望,希望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分享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方案,共同建设一个和而美的世界。

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经历了一个模仿、追赶与超越的过程。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开展工业化建设,到后面接轨世界,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再到全面思考中西方现代化的异同,着力发掘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最终实现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某种超越,实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渡。这种超越不是物质建设方面的超越,而是内在本质的超越,是精神内核的超越,它的完全超越需要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后才能实现。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观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32,我们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中所蕴含的难以想象的巨大生产力,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表述。创新可以理解为破旧立新,我国历代中央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创新,江泽民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胡锦涛指出“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习近平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3。我党在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常会以创新来破局。当科学技术与创新结合,掀起的将是整个生产行业的变革,是社会的巨大进步。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步入新时代,我们对科技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现在的问题是国内“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夕阳型社会逼近”,在思维上还没能完全摆脱“世界工厂”的影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也在加紧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形成了一种内外夹击的复杂局面。而摆脱困境的关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对于普通人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社会的发展、生活上的便利,对于国家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如果在这场竞争中科技创新达不到预期水平,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所引发的后果就是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5]10。

其次,科技创新处于核心位置。科技与创新的结合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是怎么畅想也不为过的,因而我们必须保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是一场如战国时代群雄争霸式的激烈竞争,美、英、法、日、德等国家都是强劲的对手。在今天,美国可以用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扼住我们的脖子,足以说明“掌握了科技就掌握了主动权”的道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6]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改革开放多年来积累的物质财富足够雄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翘首以待,使得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今天的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接近那个让无数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伟大梦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要跨出这一步,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创新比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7]16。

再次,科技创新是战略支撑。“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8]31,资产阶级对科技力量的认识不比我们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习近平总书记曾思考,“近代以来,中国为什么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他的答案是“我们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以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别人百多年里所走的路程”是一项伟大壮举,我们在科技上的成绩已经很耀眼,甚至在载人航天、核废料处理等科技领域,我们还超越了别人一截。但是毕竟人家起步早,我们的科技创新基础不如发达国家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的差距还不能在短时间内追赶上去。在科技竞争中一刻也不能松懈,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9]24。我们选择“并联式”的道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就必须激发出科技创新活动中孕育的庞大能量。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是创新力的大比拼。

最后,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于一个科技型企业来说,一项关键的技术就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国与国之间更甚之,就连非关键的技术也要设下层层壁障,不给你一点儿做大做强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科技的壁垒只会越砌越高,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10]35。走自主创新道路,必须要对所选择的道路充满信心,实践已经证明是这条路是有前途、有希望的,能够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大优势,是“现代化建设最可依靠的支撑点”。走自主创新道路切记不能妄自尊大,学关羽败走麦城,科技上的竞争不同于带兵打仗,失地尚可收复,科技上的差距如天堑鸿沟难以弥补。自主创新就是要走出过去跟踪模仿的路子,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11]39。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潮流大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通过抢占先机、占领制高点的方式以谋取在该领域的垄断资格,因此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料敌合变,出奇无穷”,打好主动仗。

科技是国家强盛的基石,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的前沿阵地我们一定要去争取,超一流与一流的差距就在于尖端科技的掌握程度。科技可以成为美国这样野心勃勃的国家震慑全球的威慑力量,也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让科技成为自身傲立群雄的雄厚资本。“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中国唯有走自主创新道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激发科技的潜能,才能不断突破自我,有实力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观是这个时代我们在科技领域争雄的引领指南,必须坚决贯彻。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探讨

(一)科技创新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推力

首先,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需要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总的来说,科学技术能够渗透到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中的其它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12]121。关于生产工具,每一次科技的创新与突破都能够引起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信息控制设备等工具的更新换代。生产工具的更新,意味着劳动者可以借助其缩短生产单件产品的时间,提高物质生产的效率,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带来更为丰厚的物质资料。在实践活动中,生产工具归属于实践中介,使得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在生产中,它也充当着连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中介[13]。没有合适的生产工具,劳动者就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对劳动对象的改造就会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不会快速的积累,自然也就谈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劳动者而言,科技的创新反过来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需要掌握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此时劳动者就不能作为机器的附属物被动地参与生产了,而是要发挥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以促使其与新的生产工具更好的结合,进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劳动对象来说,科技创新可以带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使我们对劳动对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开发出更多的自然物质成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原材料。总之,在追求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走出实验室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在现代化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凸显,逐渐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4]122。

其次,科技创新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建设提供支持。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治理方面,互联网、云盘、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其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政治上,各种网络问政平台的搭建,让党和政府能够及时听取民众的声音,与民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网上还可以受理民众对贪官腐吏的检举,助推党的廉政建设。从当前的国情来看,我国网民数量超过10 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党要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走深走实网上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成为党心连接民心的“快速路”“连心桥”。在文化上,互联网与文化的结合形式深受广大青少年人群的喜爱。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让广大群众领略到我国的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仅如此,我们的文化还通过互联网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知晓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李子柒就将中国的传统田园生活文化呈现在世界人民的眼中。科学技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通过数字扫描技术,把敦煌石窟的各种建筑、彩塑、壁画,扫描储存进电脑里面,再通过一系列转化加工,从而呈现出数字化效果,打破时空的限制,让观众随时随地都能观看一场数字盛宴。在社会治理方面,由于我国的人口规模巨大,在管理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大数据分析的出现可以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痛点问题。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将贫困户信息录入大数据平台,实行动态监测,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今天尽管脱贫工作已经完成,但对于因重大疾病、事故而返贫的人群,会触发监测平台的提醒,方便政府及时做出反应。在生态建设上,绿色、环保科技上的创新有利于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过去,人类肆意从自然界当中掠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加深,可持续发展备受重视。此时科技创新的作用就发挥了出来,帮助我们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二选一的难题,例如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对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技术设备直接应用于废气、废水、废土的处理,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的建设。

最后,从科技的正向作用来看,科技创新对于人的解放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自然神灵。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科技上的创新与变革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了过去时代无法企及的高度,人类本身也从自然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面对饥饿、瘟疫、自然灾害等可怕事物,人类不再像过去那么无助,过去的信仰也逐渐式微,科学成了人类新的信仰与追求。同时,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条件。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人类将会进一步追求自我的解放与发展,科技不会成为异化人的力量,而是作为人成长与发展的可控力量。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内含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规定了科技创新的方向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但是它的作用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从社会意识形态来看,当前作为主流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会使科学技术走向相反的道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今天,大资本家越来越重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而资本家非常重视科技的创新,这关系到他们从工人身上所剥削的剩余价值的多寡以及个人财富的积累。科学技术此时作为一种剥削工具而存在,它越创新、越发展,资本家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此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是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观念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因此,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科学技术只可能成为自私的资本家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而不能成为造福全社会、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力量。我们所要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共同富裕观指导着我们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发展,科技创新会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间接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里个人的发展会是自由而全面的,人将变得无拘无束,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个人会从技术的创新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并且人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是空谈,科技创新将会成为人的发展的助推力量。

就社会政治制度而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作为上层建筑巩固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在这样的政治制度条件下,科学技术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新的机器设备成为其更高效率的压榨工具,新的技术成为其谋取私利的手段。科学技术任其摆弄,他们考虑的只是能否为自身带来足够多的利益,而不是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马克思主义始终如一地坚守人民立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人民当家做主”“以人民为中心”以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格局不是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个地区,而是放眼于全人类,这注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科学技术不再属于某个人、某个集团、某一阶级,而是为人类社会所有,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服务的。

四、结语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历史,我们在短短时间里实现了现代化之路从最初的模仿到如今的超越,不得不说是一项奇迹。但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奇迹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养活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等等,这些奇迹的交织与汇集足以证明中国的奇迹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决定的。中国为什么行,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必须要有这种发自骨子里的自信。一方面,我们是孤勇者,在西式现代化作为主流的今天,我们却要大费周章地开拓出一条有别于西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西式现代化的弊端,我们更要实现“人的现代化”。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方向,所以我们要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奉献者,从不吝啬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方案。我们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明白“一家独大”是行不通的。身处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不能只图个人的发展,只有大家都发展起来了,整体环境才会变得更好,个体也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摩擦不断,垄断打压事件频出,同时科技上的恶意竞争愈演愈烈,这十分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团结与进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们相信这个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会为解决这些困扰各国的问题提供一套完善的方案。当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简简单单敲锣打鼓就能成的,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态西装
中国式失败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