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丽萍, 蔡宜颖, 胡梦朵
(河南大学 文化旅游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近年来,依托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生产资料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条件下,衍生出了众多新经济、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剧烈冲击着传统的劳动力市场,使得灵活就业的规模逐步增大。2021 年 5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灵活就业规模达到2亿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到灵活就业人口比例近80%[1],他们的就业质量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有别于传统灵活就业,但目前对新业态灵活从业人员就业质量的评价仍沿用传统灵活就业的框架,致使新灵活从业人员的就业质量评价标准模糊,其就业质量现状、问题及改善措施尚无定论。为了准确评价并提高新灵活就业青年的就业质量,强化精准就业帮扶和政策支持力度,首先需要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并通过深入的调查访谈,对新灵活就业青年的就业质量做出准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期为提升青年新灵活就业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以下简称“新灵活就业”)是伴随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就业模式及借助信息技术升级的灵活就业模式[2]。新灵活就业在就业规模、就业机构、就业质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灵活就业[3]。其主要特征表现为:①新灵活就业的雇佣关系呈现弹性化、虚拟化与多重化特点[4];②工作内容碎片化、时间空间灵活化、就业形式多元化、就业边界扩大化[5];③新灵活就业者的组织方式呈现无组织化和平台化的特征[6]。由于以上特征,影响了新灵活就业青年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反映劳动者从事社会工作所得到的工作条件的优劣程度[7]。从宏观方面看,就业质量主要涉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就业结构、劳动报酬以及就业环境等方面,一般用社会保险参保率、劳动合同签约率、平均工资等来表示[8]。微观层面的就业质量不仅指劳动者的就业收入还包括各种权益保障的获得[9],主要采用收入水平、工作时间、晋升机会、工作满意度等来衡量[10]。部分学者还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选取指标评价就业质量,如丁守海等[11]从工资收入、劳动强度、就业保障、主观感知4个维度调查了平台灵活就业者的就业质量。虽然有部分学者关注到新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质量,但关注点在新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且主要以网约车驾驶员、外卖骑手等就业类型为主,缺乏对其他类型新灵活就业群体的考量。就业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含多种因素与评价指标,如何扩展已有的研究边界,全面深入探索新灵活从业青年的就业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1.1 评价指标选取思路
新灵活就业青年普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高技能的特征,因此不能用传统的灵活就业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就业质量。基于此,通过查阅、整理、归纳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新业态灵活就业质量的文献,从宏微观出发进行指标的辨析与筛选。最终围绕薪资福利、工作强度、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工作感受5个方面设计了半结构访谈提纲,拟对新灵活就业青年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获取新灵活就业质量的核心概念,最终形成新灵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访谈时间为2023年6月1-15日。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尽量涵盖新业态的相关行业。通过陌生拜访以及熟人介绍,访谈了20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新灵活就业人员,包括滴滴司机、骑手、微商、网络主播、代驾、网课教师、翻译、编辑等职业。在访谈过程中,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对每一位访谈对象赠送精美小礼品,以示感谢。随后将语音转化为文字,共计86 239字。遵循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在 20 份深度访谈资料中随机抽取15份资料用于三级编码,剩下的5份用于饱和度检验。
2.1.2 三级编码过程
开放式编码需要对文本资料进行逐字逐句逐行地分析,在没有任何设想的前提下,对文本所展现的内容概念化。通过对文本资料的反复阅读分析,在526条语句中一共提取出46个初步概念。提取初步概念的范例如“一天干六个小时,要想多挣点就干10个小时”;编码为“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资收入”;“发放工资准时,就是压工资。比如说你7月份的工资,它压20天到8月20号才能领到钱”;编码为“薪酬制度”“工作满意度”。接下来就进入主轴编码阶段。主轴编码需要对开放式编码得出的概念进行反复比较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形成核心维度。经过对46个概念逻辑关系的分析,初步形成劳动关系、社保保障、工作环境等15个核心范畴。主轴编码的范例如“D22工作正规、D41 劳务合同 、D42口头协议、D43 就业协议”编码为“劳动关系”。接着再对15个核心范畴进行逻辑关系分析,最终形成“薪酬福利、工作特征、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工作感受”5个核心维度。最后进行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的任务在于,整理核心维度和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将它们建构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经过选择性编码后,形成了新灵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最后,还需要对构建指标体系进行饱和度检验。经检验没有出现新的概念,说明构建的理论模型满足饱和度检验的条件。
图1 新灵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3 新灵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释义
新灵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共包含薪酬福利、工作特征、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工作感受5个核心维度以及下属的15项二级指标。薪酬福利维度反映了新灵活就业青年投入劳动后获得的报酬和奖金福利等,能够最直接最清晰地体现就业质量。这一维度包含了薪资收入、薪酬模式和奖金福利3个维度。社会保障维度反映了新灵活就业青年与企业建立合法劳动关系的情况,包含了劳动关系、劳动保障、工作环境3个指标。工作特征反映了新灵活就业青年当前工作的时间安排、工作强度、工作自主性等特征,是青年选择新灵活就业的重要因素。职业发展是劳动者与企业根据个人综合情况和主客观条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组织计划,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做出努力的过程。职业发展维度包括学习培训、工作匹配、职业前景3个维度。工作感受是用于评估新灵活就业青年对当前工作的社会认可程度、与企业和同事的关系以及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的主观评价。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邀请12位来自高校、企业、行业机构的就业管理领域专家对构建的新灵活就业质量指标进行评分。评分采用李克特五点记分法,分值按重要程度依次为5分(非常重要)、4分(重要)、3分(一般)、2分(不太重要)、1分(不重要),以了解专家对各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见解。回收专家的评分表后,经计算所有的指标得分都高于3分,说明构建的指标较为合理。一级指标中,社会保障得分最高,为4.44分,其次是薪酬水平、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和工作感受。二级指标中劳动关系得分最高,为4.83分,学习培训最低,为3.58分,其余指标介于二者之间。根据指标分值,进行两两比较,生成判断矩阵,并经过一致性检验后,计算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表1 新灵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由于调查对象是新灵活就业青年群体,因此不能用评价指标直接进行调查。在构建的新灵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是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等;第2部分是根据新灵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设计的题项,共22题。调查时间为2023年7月3-18日,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调查访谈。线上通过各类平台寻找调查对象,如抖音、淘宝、京东、滴滴、美团等平台;线下通过实地走访,以各类从事新灵活就业的青年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调查和访谈。待参与者填写的问卷通过有效性审核后,给予每位参与者5元的现金酬谢。经过两周的努力,获取调查问卷216份。回收问卷后,对问卷有效性进行了筛选,剔除了年龄超过35周岁、内容填写不完整、作答时间过短的问卷后,获取有效问卷20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有效问卷中女性占样本总数的46%,男性占54%。年龄分为两组,18~25周岁的占比52%,26~35周岁占比48%。在受教育程度上,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46%,大专学历占比22%,本科学历占比28%,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4%。户籍方面,农村户籍占样本总数59%,城镇户籍占比41%。整体上看,样本的分布适用于后续数据分析。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二级指标的分值后,再利用权重计算一级指标的得分。经计算5个一级指标的得分为:社会保障54.7分,薪酬水平61.3分,工作特征70.0分,职业发展68.4分,工作感受68.1分。根据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新灵活就业青年就业质量的综合评分为62.3分。一般来说90~100分为优秀;80~89为良好,70~79分为一般,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较差。为了更深入掌握哪些因素影响新灵活就业青年就业质量,其影响效用如何,进一步计算15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如图2所示,在二级指标中分值最低的是劳动保障A12,仅为48.0分,得分较高的是学习培训A41,为75.0分。
图2 新灵活就业青年就业质量评价得分
为了准确了解和把握青年新业态灵活就业质量现状,通过实地调查访谈获取了206份有效问卷。利用所构建的新灵活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新灵活从业青年就业质量的综合评分为62.3分, 其中5个一级指标的评分结果为:社会保障54.7分,薪酬水平61.3分,工作特征70.0分,职业发展68.4分,工作感受68.1分。二级指标中,得分最高的3个指标分别是:学习培训75.0分,工作自主性73.9分,工作场所关系71.9分;得分最低的3个指标是:劳动保障48分,劳动关系55.7分,奖金福利59.9分。研究结果反映出新灵活从业青年就业质量存在以下5个问题:一是社会保障严重缺失。根据调查结果有60%的青年未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造成了他们的基本权益保障面临诸多现实阻碍,如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险。在调查样本中,仅26%购买了社会保险。而且,新灵活就业青年的工作环境并不理想,企业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二是薪资收入并不理想。新灵活从业青年的薪资收入较传统灵活就业者有一定的提升,但与普通劳动者比较仍有差距,而且还有10%的调查者收入在2 000元以下。此外,奖金福利缺失,基本没有特殊天气工作津贴、病假等权益。三是新灵活就业工作本身对青年有一定的吸引力。根据访谈信息,新灵活就业一般不存在被企业辞退的现象,只要自己愿意干下去,不出现重大事故,都能拥有这份工作;工作也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工作强度在可接受范围,这些都吸引了一部分从业青年。四是职业前景不明确。虽然企业也会提供一些培训学习的机会,但是不少新灵活就业青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并不看好,也没有过多考虑职业发展规划,而是将新灵活就业视作临时工作或寻求好工作过程中的跳板。五是新灵活从业青年的工作体验有待提高。根据调查结果,新灵活就业的职业声望并不高,甚至部分从业者也认为是一份“丢面子”的工作。而且从业者与上级没有情感链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享受不到愉快融洽的工作氛围,他们的总体满意度和幸福感不高。
1)提高新灵活就业青年的社会保障水平。新灵活就业青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遵循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责任机制。政府统筹新灵活就业青年参保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新灵活就业青年参加社会保险,并对用工企业进行监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优先普及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随后推行医疗、生育和养老保险;并积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合适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险种类。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应新灵活就业青年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模式,并划分多个参保缴费档次,供灵活就业青年根据自身收入情况选择。
2)规范企业灵活用工标准,明确劳动关系问题。劳动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灵活用工企业的管理,规定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方式的,必须到劳动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包括用工的种类、人数、薪酬水平、劳动保护等具体内容。并应根据不同的种类,签订不同的合同,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3)保障新灵活就业青年的薪资水平。政府应设置新灵活就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新灵活就业青年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劳动部门可主导设立专门的新灵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可在平台上发布灵活用工需求,劳动者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寻找满意的工作;平台还承担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职责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4)拓展新灵活就业青年的职业空间。对于政府来说,应规划专项资金用于提高新灵活就业青年的知识技能;拓宽职业技能评定方式,为灵活就业青年提供多种职业技能评定渠道。对于企业来说,应重视对新灵活就业青年职业生涯的管理,提供职业晋升通道,让表现突出的青年发挥自身优势,进入更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对于新灵活就业青年来说,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要有清醒的认知,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和技术进步。
5)提升新灵活就业青年工作的幸福感。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对新灵活就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用工政策对新灵活就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填补有关法律法规空白,提高新灵活就业青年社会保障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制定新灵活就业青年在落户、购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新灵活就业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树立新灵活就业的典范,以形成良好的舆论支持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