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燕,李玲玲,何春晖
(1. 信阳市中医院妇产科,河南 信阳 464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一直以来,妊娠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周的增加使其发生的风险也在增加,产后1周持续至产后12周达到风险最高。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未及时清除,可导致发生血栓后综合征,而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易引起肺栓塞,若肺栓塞面积较大,易导致患者发生猝死。目前,各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中,肺栓塞已经成为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预防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已经成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新形势下的重要环节。静脉血栓栓塞症一直以来主要使用低分子肝素来预防和治疗,它也被广泛运用于部分产科疾病并发症、合并症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例如胎儿生长受限、重度子痫等[1]。使用低分子肝素的孕妇产前出血、产后出血的发生相较于未使用的孕妇差异无明显变化,但低分子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依旧是出血[2]。并且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可能导致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肝功能异常、局部或全身过敏、增加肝脏代谢等不良反应,因此人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来预防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种新型治疗模式,因此本研究将以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四个方面分析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效果是否比单用低分子肝素钙效果更好。现报道如下。
将本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妊娠期妇女14例,产褥期妇女16例,年龄25~32岁,平均(28.24±2.35)岁;对照组妊娠期妇女15例,产褥期妇女15例,年龄26~35岁,平均(29.68±2.64)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妇产科学》[2]对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标准。②无妊娠期合并心脏病、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等疾病。③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②有肝肾功能、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③有低分子肝素钙禁忌证的患者。
1.3.1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规格1.0mL)1mg/kg,qd,皮下注射预防静脉血栓。常规治疗包括:①绝对卧床休息1周,不建议患者进行深层按摩;②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及消肿患肢;③患肢可使用弹力绷带促进静脉回流;④50%硫酸镁具有消肿解痉的作用,使用50%硫酸镁加温湿敷;⑤可使用吲哚美辛、布洛芬类药物镇静止痛;⑥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或治疗;⑦改变饮食,控制体重;⑧防止脱水,建议妊娠期女性平均每天摄入2~3L液体,哺乳期女性每天摄入2~6L液体。连续治疗7d。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益气化瘀方中药。中药包含:黄芪15g,党参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熟地黄12g,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连续服用7d。
1.4.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1.4.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采集治疗前后患者空腹静脉血1.8mL,与抗凝剂充分混合,离心转速3000r/min,15min,取血浆测定:①血小板(PLT)计数;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
1.4.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评分包括:①肢体肿胀;②皮肤青紫;③活动受限;④疼痛。各项0~3分,分数与症状缓解呈反比。
1.4.4 两组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该量表分为生理健康评分和心理健康评分:①生理功能(PF);②生理职能(RP);③躯体疼痛(BP);④总体健康(CH);⑤活力(VT);⑥社会功能(SF);⑦情感职能(RE);⑧精神健康(MH);⑨健康变化(HC)。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共35项,总分36~146分,包括:①生理功能(10项,得分范围10~30分);②生理职能(4项,得分范围4~8分);③躯体疼痛(2项,得分范围2~12分);④总体健康(5项,每项5~25分);⑤活力(4项,每项4~24分);⑥社会功能(2项,得分范围3~11分);⑦情感职能(3项,得分范围3~6分);⑧精神健康(5项,得分范围5~30分)8个方面。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29例(96.67%)比对照组总有效率24例(8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30,n(%)]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PLT)计数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两组均有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肢体肿胀、皮肤青紫、活动受限、疼痛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近年来,静脉血栓栓塞症已成为孕产妇猝死的主要原因,在西方国家孕产妇死亡比重占10%~30%;在中国,2012年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比2006年高出50%,且发病率逐年增加[4]。静脉血栓栓塞症一直以来主要使用低分子肝素来预防和治疗,它也被广泛运用于部分产科疾病并发症、合并症,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例如胎儿生长受限、重度子痫等。超过一半的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与易栓症有关;其他主要风险包括剖宫产、产后感染以及肥胖与制动等。大多数静脉血栓栓塞可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但危及肢体或生命的静脉血栓栓塞病例需要考虑溶栓和其他再灌注治疗[5]。
长期以来,低分子肝素是治疗妊娠期及产褥期患者出现血栓的主要用药之一,其中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抗凝血酶抗血栓形成药,具有抗血栓活性及抗凝血酶活性的作用,能够抑制体内外、动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是低分子肝素钙长期使用会产生出血、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肝功能异常、局部或全身过敏、增加肝脏代谢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6]。
治疗基于妊娠期间患者首次就诊时的个性化风险评估,然后反复评估并发症或入院时和分娩时的最终评估,建议所有女性进行补水和活动[7]。一些研究表明,中药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达到增强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8]。为使临床更好的应用益气化瘀方,减少低分子肝素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研究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作用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中医学认为,静脉血栓属“脉痹”“瘀血”,并认为静脉血栓栓塞症为湿热、瘀血,阻于脉道所致,因此主要治疗方法为清热化瘀。主要成分为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川芎,这类中药对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具有有效抑制作用,改善凝血系统,降低血栓发生率。其他具有治疗静脉血栓的中药代表有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温经汤等,该类中药效果主要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血栓发生率,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低分子肝素钙的用药基础上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对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否改善治疗效果,是否改善凝血指标,静脉血栓栓塞症带来的临床不适症状是否减轻,能否提高生活质量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证明中药与低分子肝素钙的联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临床不适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使用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能够更有效的缓解栓塞,改善凝血功能,缓解静脉血栓栓塞带来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