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追踪康复指导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后训练依从性和功能恢复的影响①

2024-01-09 04:31李玉伟徐静宜杨恬甜袁琳涵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脊柱出院

李 方,李玉伟,徐静宜,杨恬甜,张 怡,袁琳涵

(漯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见严重创伤,其中以胸腰段发病率最高[1],临床表现以疼痛、活动受限等为主,部分伤害累及神经脊髓者可能出现运动、感知障碍[2]。为尽快恢复患者脊柱稳定性,可采取钉板固定等手术复位治疗,辅以康复训练恢复腰背功能。良好的康复训练可避免伤处周围肌肉萎缩以恢复肌群力量,进而增加脊柱稳定性,但多数患者仅凭借出院指导进行训练,效果往往不佳;且部分患者可能因疼痛、心理认知等原因影响抵触肢体活动,降低训练依从性。对此临床多采用延续性护理,便于患者居家接受专业指导意见以提升康复训练依从性,但传统延续护理方式督促力度较小,对患者训练依从性改善不明显。国家政策推动下医疗领域推出智慧医疗、微信平台等互联网服务解除空间限制[3],在此背景下的追踪康复指导无疑具备很高的尝试价值。因此本研究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术后患者提供“互联网+”背景下追踪康复指导,探究其对患者术后训练依从性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5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病理检查结果符合胸椎、腰椎段脊柱骨折诊疗标准[4];②年龄20~65岁;③采取手术治疗;④2周内新发骨折;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项研究。(2)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肾等系统重要器官功能衰竭;②合并脊髓损伤;③罹患精神疾病或依从性极差,无法完成本研究相关内容;④不满足手机等设备操作条件。采用随机数表动态随机法将154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7例。收集并整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得:对照组男50例,女27例;年龄26~54岁,平均(38.74±4.28)岁;胸椎段骨折46例,腰椎段骨折35例。观察组患者男48例,女29例;年龄22~50岁,平均(38.11±4.36)岁;胸椎段骨折43例,腰椎段骨折34例。经比较后发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协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保持腰椎局部固定;体位、疼痛、饮食管理;并发症预防等。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后及延续护理服务,包括:(1)术后绝对卧床1周;(2)疼痛减轻后进行床上踝关节屈伸训练、膝关节屈伸训练、直腿抬高训练及五点支撑训练;(3)骨折愈合后借助助行器及家属搀扶进行行走训练,训练强度均以患者耐受为宜。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指导并协助完成;出院前给予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康复训练内容、操作方法等,并发放宣教卡片;出院后给予电话随访,获取患者恢复及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并给出相应指导意见,30min/次,1周/次,持续干预至患者恢复行走能力,提醒患者定期复查。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互联网+”背景下的追踪康复指导,具体为:(1)邀请患者关注本院脊柱外科微信公众号,加入脊柱外科护理微信群(尚无法完成 已删去相关内容);(2)护理人员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康复训练视频,配合视频完成康复训练讲解,随后给予同对照组患者相同院内康复训练干预;(3)出院前给予同对照组患者相同出院指导,并给予“互联网+”延续护理服务使用教学,内容包括:①视频课件:可由微信公众号反复观看宣教及训练视频课件;②训练提醒:护士工作站由微信私聊窗口完成定时提醒服务,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并设定康复训练内容文字说明并定时发送,患者可根据恢复状况及生活习惯沟通调整提醒时间;③训练打卡:患者完成康复训练或下床活动后,可由微信打卡小程序或微信群打卡应用记录完成情况,该打卡记录上传至患者用户信息中,护士工作站可见,同时护士工作站可由微信运动小程序获取并记录患者运动步数、每日最大运动时间及每日最高运动频率,据此调整康复训练及提醒服务内容;(4)患者可由微信随时向医护人员发起线上对话及视讯请求,护理人员也可依据打卡情况对患者进行督促及鼓励;(5)质量管理:①由脊柱外科护士长及骨干护士连同主任医师制定并制作视频课件;②由护士长培训护士掌握微信公众号运营方法及打卡记录查看方法,培训合格者进行临床实施;③由护士长、主任医师共同解决干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医院信息科技术人员保证微信公众号正常运作、定时提醒消息发送及保障患者个人信息私密性。

1.3 观察指标

(1)训练依从性: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2个月采用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评估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5],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由身体依从性、心理依从性、主动学习依从性3个维度、16条目组成,所有条目均采取正向计分,以1分代表完全不行,5分代表完全可以,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训练依从性越高;(2)功能恢复情况:干预前、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估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6],ODI由疼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提物等10条目组成,以0分代表无该功能干扰,5分代表该功能干扰严重,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比较

出院前,两组患者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分数相近(P>0.05),出院1个月、2个月后,两组患者量表分数均低于出院前,其中观察组患者量表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分数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前、出院前,两组患者ODI分数相近(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ODI分数低于干预前(P<0.05);出院1个月、2个月后,两组患者ODI分数均低于出院前,其中观察组患者ODI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ODI分数比较分)

3 讨论

“互联网+”医疗服务可多种载体呈现,医务工作者也可通过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等事项医疗信息互通及资源共享[7]。但互联网就诊体系在患者当中尚未完全普及,部分患者对于信息私密性及线上就诊可行性存在顾虑,为了给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担,应在多方面积极尝试应用,改变患者消极观点。

胸腰段脊柱骨折急性期疼痛剧烈,且在手术后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由此患者可能产生不健康疼痛认知,出现避免肢体动作行为[8],难以完成术后康复训练,影响预后结局。本研究结果可见,出院前两组患者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分数相近,出院后观察组患者量表分数高于对照组,提示“互联网+”背景下追踪康复指导对患者院外训练依从性具备显著影响。分析原因,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无法自行完成踝关节屈伸等训练,需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整体完成度均较高;出院早期患者仍需卧床静养,护理工作往往交由家属进行,但家属缺乏相关护理经验,难以判断患者疼痛是由于疼痛敏感、伤处炎症或训练动作不当何种原因引起,仅在出院早期坚持训练,随后不坚持,训练完成度显著降低;“互联网+”背景下护理人员可由打卡记录和运动记录查看患者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及下床活动时间,准确掌握预后情况,并随时给出针对性指导意见,表明利害关系,及时纠正患者因害怕疼痛放弃训练的不当行为,改善患者依从性。出院后2个月,多数患者可下床活动,部分患者可能因恢复情况较好或无家属监督放弃或减少锻炼次数,“互联网+”背景下患者每日均收到微信文字消息提醒,未回应或缺失打卡记录后护理人员可及时进行提醒,延续监督作用,保持患者较高依从性至骨折完全愈合。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功能恢复情况与术后康复训练完成度密切相关,下肢及腰背部训练缺失可能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症、脊柱周围肌肉萎缩等不良事件,后者可减弱脊柱稳定性,引发劳损,最终演变为慢性腰痛[9]。本研究结果可见,出院前两组患者ODI分数相近,出院后观察组患者ODI分数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互联网+”背景下追踪康复指导可改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合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情况,住院期间两组训练完成度相近,功能恢复效果相似;出院后观察组训练完成度更高,腰背部肌力恢复可改善功能恢复情况;微信打卡小程序可记录患者训练次数、训练强度及训练频率,运动小程序可反应患者每日真实活动水平,帮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恢复及训练耐受情况进行调整,改善其训练效果;微信打卡机制可对患者及时监督与反馈,微信群中患者交流打卡及自我管理情况可发挥正向榜样作用,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完成康复训练,调动患者自我管理积极性。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微信延续服务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追踪康复指导可提升出院后训练依从性,改善功能恢复,利于患者预后,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脊柱出院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