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道古渡福宝镇

2024-01-09 10:59焦虎三
团结 2023年3期
关键词:福宝古镇小镇

◎焦虎三

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合江县往南, 四周峰峦起伏, 山岭间大片大片的常绿阔叶林带, 似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风。 我们此番要去的目的地——福宝古镇, 就在这绿色屏风的“后面”。

这个位于泸州市合江县的古镇, 距离合江县城42 公里, 距泸州市103 公里, 依山傍水, 五桥相通, 三水相汇, 镇周青山叠翠, 河岸绿竹摇风, 是福宝森林公园的门户, 属于AAA 级风景名胜区, 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 据当地县志记载: “蒲江由南向北从古镇西边穿过, 回龙河三面环围古镇, 当地自古便有‘一蛇盘三龟’ ‘五桥锁二江’ 的美誉。” 2012 年7 月, 福宝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 年10 月, 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福宝觅踪

在中国士大夫传统的美学观念中, 自然之美, 不外山水纡曲、 树木高茂,所谓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 而福宝古镇除了这一切外, 在0.3 平方千米的小镇上, 保存完好的明、 清建筑居然高达95%, 古老的店铺达100 多家。 那些老建筑, 高处望去, 参差错落、 鳞次栉比的屋宇千姿百态, 排排吊脚木楼随山势起伏, 在经历了500 多年的沧桑后, 已与自然融为一体, 显得格外淳朴宁静。 这一切, 一方面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方面又更叹服于人类创造力的无尽与中华文明传承的坚韧。

一览古镇的最佳地点是在镇外北面的山腰。

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 在一团团乳白色的雾气中, 我们爬上了山岭。 但见莽莽大山背下依山而建的古镇民居, 除了新区有一些现代的楼房外, 旧区一片粉墙青瓦, 吊脚楼台, 依山临水, 一字排开, 缕缕炊烟从林立的民舍中缓缓升起, 淡淡地飘散在周围山中。 密密的青瓦屋顶中呈现出一条细细的缝, 那是古镇隐约可见的街道, 三两个路人似围棋棋盘中的黑子, 又似缓慢移动的蚂蚁, 静静行走其间。 安宁与恬静的古镇, 朦胧间呈现出一幅淡泊致远的水墨山水画面, 古韵古风, 似一股浩荡的山风, 一时间, 上下铺展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所有群山与秀水之间。

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 建镇时因交通极不方便, 谋生艰难, 故以庙宇兴场, 得以取名 “佛保场”。 后来这里寺庙鼎盛, 香火兴旺, 南来北往的善男信女使这里逐渐发展起集市, 到明末清初已“积众数百家, 可为巨镇”, 成为大漕河流域政治、经济、 文化交流的中心。 明朝末年, 一场大火将小镇毁于一旦, 木楼土屋几乎荡然无存。 大火后重建时, 人们在正街上挖到一直径七尺大的鹅卵石, 故改镇名为“佛宝新场”。 解放后更名为“福宝场”。 其实, 按行政区划而言, 当地正确的地名应为“福宝镇”, 只不过景区中景点之一的“佛宝古镇” 是在镇区之内, 又因佛、 福同音, 人们将它们混为一谈, 常把福宝镇称为“佛宝镇”。

我们今日所见的古镇, 大部分建筑都是在清代从乾隆到光绪年间重建起来的, 虽时间久远,但格局完整依旧, 风貌依旧, 是川南山乡民居建筑的精华。 在我们住宿的旅店, 店主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流传于当地有关 “福宝” 名称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 当地有个名叫秀娥的俊俏媳妇,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有一年却横遭人祸, 家中被盗贼洗劫一空, 儿子饿死, 丈夫病倒, 婆婆急得哭瞎了眼。 秀娥伤心欲绝到河畔为儿子挖墓坑, 忽听 “当” 的一声, 竟挖出了一个卵石, 那石色泽美丽、 光滑透明、 金光闪闪、 紫气腾腾。 她把石头捧回家, 奇迹发生了——儿子复活了, 丈夫病好了, 婆婆眼明了,屯里有粮食了。 人们将卵石奉为圣物, 认为它给小镇带来了吉祥。 后来, “神奇卵石” 的故事越传越远, 外面的人认为这里是块 “福天宝地”,便纷纷迁徙来此定居, 小镇因此兴盛了起来。

不论古今中外, 民间传说总比正史有趣味有激情。 传说虽大多不可细考, 但她美丽动人的那种朦胧, 也许更能代表人类 “集体无意识” 的那一份梦想与期盼。 近代诸多人类学家认为, 民间传说中的许多元素与单元意指出了历史的真实与原貌。 比如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著名学者李绍明先生在研究藏彝走廊中的民间传说时, 以纳西族葬俗中最重要的仪式 “东巴为死者念送魂经” 为例, 推断出传说中东巴的送魂路线实际上可能就是纳西族祖先的一段迁徙路线。 以此推之, “秀娥的传说”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当地古民的迁徙图。 只可惜, 这个传说过于零乱轻薄, 无法让我们去追溯究竟是谁在古镇打下了第一根桩、 在房梁上安放了第一片瓦。

但我还是不死心, 试着依古镇近代的发展史往上推, 对 “秀娥的传说” 作了一番强附会的解释: 所谓为古镇带来人丁兴旺、 百业俱盛的 “卵石”, 是否意指离此地不远处四川古代另一个如日中天的产业——井盐? “挖出了一个卵石” 这一行为, 正是对挖井盐劳作方式的暗示?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 “戏说”。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在于: 小镇虽不产井盐, 但却是井盐为小镇带来了明清时代的荣光。

四川井盐的生产, 传说和记载都很古老。 古书说, 秦国 (公元前316 年) 灭了蜀国之后, 迁了大量秦人来四川。 李冰到成都做蜀守时, 就率众在广都 (今成都市双流区) 凿井取盐。 实际上, 蜀人采盐的历史应该比记载早得多。 在四川, 自贡便是最著名的盐产地。 至迟在北周时期, 当地就已有开掘盐井的历史了。 到了清代,由于卤井和火井的大量开发, 在整个自贡的产盐区, 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实力, 都得到空前增长。 民国初年有人记述, “自、 贡两场毗连,业盐劳动者不下十万余人, 牛马亦过数万匹,诚吾国唯一之大工场也”, “掘地及泉, 咸源遂涌……人以是聚, 国以是富”。 20 世纪30 年代还有所谓 “成都握枢密, 渝城得形势, 自贡占饷源” 之说, 证明自贡盐业在四川经济中占了极大的比重。 《自贡市盐业志》 里的有关记载, 也鲜活地描绘了当时人声鼎沸的场面: “其声有人声、 牛声、 车声、 梆声、 放漕声、 流涧声、 汤沸声、 火扬声、 铲锅声、 破篾声、 打铁声、 锯木声。其气有人气、 牛气、 泡沸气、 煤烟。 气上冒, 声四起, 于是非战而群嚣贯耳, 不雨而黑云遮天。”

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今天, 福宝一带的交通仍算不上很便利, 可想而知, 其在古代一定是更加艰难。 但出人意料的是, 在古代, 这里却是川南盐道的必经之地。 从前, 四川自贡的盐便是经古镇的水陆码头往南, 再经天堂坝一带的山路运到贵州省的赤水等地。 在古代和近代历史上, 漕运担负着盐都井盐外运80%以上的运输量。 史记清朝后期, 盐井河中“长船” “驳船” 穿梭往还、 络绎不绝; 位居下游的邓井关, 更是“盐舟云集, 樯帆如织”。 这些场景,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也是当时甚至更早时福宝古镇喧嚷热闹的写照与复印。

素面回龙街

福宝古镇的选址符合自然, 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完整, 形式奇特, 实属少见。 每条小巷, 每座寺庙, 每个院落, 每处建筑, 都会给参访者不同的感觉。 那一幅幅旖旎的山乡风情画, 是一种平和冲淡的宁静。 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 交通不便, 经济比较落后, 加上建筑的老旧, 古镇显得有些荒凉破败。 虽然这里曾被多部电影、 电视剧导演相中作为外景地, 但仍然是 “养在深闺人未识”, 终究没有热闹起来, 但也因此少了因为过度商业开发而沾染上的“铜臭” 气息。

下了山, 我们走进古镇。 蒲江河穿镇而过,窄窄的河面上可以行船, 这又是一个出人意料。脚下青石铺就的街道, 石阶起起落落, 蜿蜒上腾伸向前方; 青石清亮光洁, 却又斑痕累累, 深浅不匀, 凹凸不平——那是几百年来人来人往留下的痕迹, 和古镇一样历史沉厚感浓重。 古镇的故事也许就是从这青石板路面开始的。 街上行人稀少, 偶有纳凉的老人于树荫下闭目养神, 打发时光; 零星几个妇女坐在门前, 飞针引线绣花; 三两小孩或趴在低矮的木凳上做作业, 或安静地戏耍, 不闻其他集镇常有的嘈杂与叫卖声。

回龙街是全镇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 街道全长450 米, 宽1.5~8.0 米, 也是过去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段。 沿回龙桥而上, 在大青石铺成的街道两旁, 民房一间靠一间、 大小不一, 形成九龙巷、 刘家巷、 包青巷、 柴市巷、 鸡市巷5 条巷道。 小街宽宽窄窄高高低低处全部系青石板铺就, 因而又形成许多宽窄高矮不同的阶梯。 微雨之中, 不时有撑伞的行人在石梯上上下下, 让人有 “雨巷” 的朦胧。 房舍多为明清风格的木结构建筑, 一般是一楼一底、 前店后宅的格局, 灰瓦、 白墙、 青石板的天井, 是典型的川南民居风格。 青山绿竹相互辉映间, 河道弯弯, 吊脚木楼依山势起伏, 加上古镇三宫八庙残存的寺院、 佛塔、 雕塑、 绘画等, 让你不能不爱这古镇, 不能不有置身于画中的感受。 这是古镇独特的风度与品格, 它像涓涓细流, 在岁月流走中安静地散发着自身的魅力——那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魅力。

掩映在回龙街面上的回龙桥、 三宫八庙与惜字亭等古建筑, 与回龙街相得益彰, 各领风骚。回龙桥建于道光二十年 (1840), 全长25 米, 桥面宽4 米, 拱高6 米, 桥的中央部位原来镌雕有一条龙, 桥中挂有剑, 雄跨于回龙河之上。 桥街全用大青石铺就, 栏杆由大青石雕刻成歇山式房顶式样, 是当时福宝大漕河唯一的一座石拱桥。可惜的是, 而今桥栏大部分已经被拆除, 两旁建起了门面, 开成了店铺, 桥面宛然已成街面。 桥上的 “龙” “剑” 早已无处可觅, 让人惋惜。 惜字亭位居一棵大黄角树下, 亭虽不宏大壮观, 但浓荫下, 反而更显神秘和端庄。 亭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庚戌天中月, 共六层八方, 仿八卦图形, 高8 米, 每层每方都刻有浮雕图案, 且不相同。 这里是 “天后宫” 烧钱化纸的地方, 所以又叫 “字库”, 当地人俗称 “化钱炉”。 当地又传, 因为古人认为文字是很神圣的东西, 凡是写了字的纸都不能随便丢弃, 必须集中在一个地方统一烧掉, 于是便建了 “惜字亭”, 以告诫天下读书人, 惜墨如金, 不可随意糟蹋斯文。 而所谓三宫八庙, 是指清源宫、 万寿宫、 天后宫、 五祖庙、 土地庙、 张爷庙、 禹王庙、 火神庙、 灯棚、王爷庙、 观音庙。 这些建筑一如小镇绝大多数的民舍一般, 布局合理, 外形基本完好。 三宫八庙大都设有戏楼、 厢楼、 天井、 板壁、 框架等, 雕梁画栋。 除王爷庙、 灯棚、 观音庙未在此街外,其余的庙宇面积占了回龙街的五分之二。

古镇的街景与建筑让前来参观的人大为赞叹。 1987 年4 月,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考察古镇走到此街时, 面对小桥流水、 古街老屋, 连呼 “美中之美, 美不胜收”。 在2001 年中国西部福宝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开发专家咨询会上, 有关旅游专家更是 “语出惊人”: “武夷山是小家碧玉,佛宝是大家闺秀, 在国内是顶级的。 福宝古镇成片的街道设计完整, 整个格局非常精彩, 在四川古镇中是少见的。”

我们到达的当天, 一队电影摄影组, 开着几辆摄影车, 一群美女俊男, 大包小包呼啸而去。据说, 过不久又将会有一队电视剧拍摄组前来。一阵喧嚣过后, 是一阵寂静, 接着再喧嚣、 再寂静, 构成古镇另一份独特的风景。

子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几百年的时光, 似乎没有给小镇带来什么变化, 小镇青石依然坚硬, 街道依旧逶迤; 但时光似乎又给小镇带来了变化。 除了偶尔的喧嚣, 白天的福宝镇, 生活悠闲和怡静, 桥头古老的榕树下总是坐着乘凉品茶的人; 黄昏来临时, 店铺都陆续关好木门板, 人们各自坐在街沿上面对面地摆起龙门阵。夜风摇曳, 灯光昏暗, 人影稀疏。 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 小镇的脚步好像有点缓慢, 但也正是这种缓慢, 让小镇保留了一份沉稳和平静。

拯救老屋行动

2020 年7 月18 日中午, 福宝古镇一百年老屋垮塌, 造成两名男子被埋, 其中一名被困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垮塌的房屋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宝古建筑群其中的一所民居, 本就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加之在那之前几日福宝镇连续遭遇暴雨天气, 造成房屋地基位移, 垮塌速度加速。 事情发生后, 人们对小镇老屋的担心增加,因为, 类似的文保“危房” 在当地还有一大片。

根据记者的调查发现, 在福宝古镇, 老屋的产权分类十分复杂, 盘根错节, 加上古镇属于国家文保单位, 维修要通过文物管理部门审批, 并且要有方案、 需由专家进行设计, 要考量是否达到“修旧如旧” 的效果等。 而福宝属于山区小镇, 财力比较薄弱, 税收比较少, 维修古镇是庞大的工程, 没有足够的资金做保证, 维修工程轻易不敢启动。 此外, 涉及国有资产和民房的老屋, 则需要各自负责修缮, 而村民根本没有财力承受。

事实上, 早在2019 年6 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便发布了 《关于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 指出坚持活态保护和创新发展, 以传承乡土文化、 彰显巴蜀特色、 促进利用发展为方向, 加大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力度,切实让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成为 “乡愁守望地”。同时配套推出 “四川拯救老屋行动”, 内容包括:加快修缮有价值的古民居, 恢复传统街巷院落风貌; 创新改良建造方式, 研究适宜古镇古村落特点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支持依托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开展农房建设试点, 形成一批传承乡土文化、体现地域民族风貌、 适宜现代生活需要的川派民居样本; 加强对古镇古村落整体风貌的管控和恢复, 逐步恢复乡村农耕风貌与乡土气息。

但古镇保护工作, 任重道远。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全省有古镇1000 余座, 其中: 31 座为原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56个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6 个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15 个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90 个入选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第一、 二、 三批 “四川最美古村镇”。 这些古镇, 大多面临文物保护不善、 房屋年久失修等历史遗留问题, 个别旅游开发较成功的地点, 则又有过度商业化倾向, 导致古镇传统生活与传统文化逐步走向“空心化”。 因此, 如何在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 保护传统文化与融入当下社会、 遵守文保条例与兼顾产权利益这三对矛盾之间, 取修平衡, 寻找突破与创新, 仍是一个需要小心求证、 大胆实践的问题。

猜你喜欢
福宝古镇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福宝”
小镇(外一篇)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见风流泪(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