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朱蕴山纪念馆十周年记

2024-01-09 10:59:07◎王
团结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革六安前辈

◎王 静

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嵩貮崖, 一个离市区40 多公里的小山村里, 青山秀水间掩映着一座虽然面积不大、 但参观者络绎不绝的纪念馆。 这个小山村就是民革创始人之一朱蕴山先生的家乡, 这个纪念馆就是朱蕴山纪念馆。

朱蕴山生前曾任民革第五届中央主席、 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他青年时期接受新思想, 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毁家纾难, 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他早年加入光复会, 曾参与徐锡麟发动的皖浙起义, 随后追随孙中山先生, 加入同盟会, 参加过辛亥革命、 讨袁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奔波于大江南北进行抗日救国运动。解放战争时期, 他与李济深、 何香凝、 蔡廷锴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也是传奇的一生。

“为朱蕴山建一个纪念馆”

作为朱蕴山的家乡人和家乡的民革组织, “为朱蕴山建一个纪念馆”一直是历届民革六安市委会 (以下简称市委会) 萦绕于心的牵挂和努力的事情。 为了建馆, 多年来, 市委会协助当地中共党委、 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收集朱蕴山的生平资料, 出版《朱蕴山传》, 拍摄专题纪录片《朱蕴山》 ……但是, 由于朱蕴山故居已不复存在无法就地恢复、 异地重建拆迁难度大等原因, 虽规划设计早已完成, 但朱蕴山故居的恢复重建依然长期没有得到实现。

随着时间的流走, 事情在一点一点推动, 并迎来了转机。 随着民革中央对民革前辈纪念场馆建设工作的重视、 “观故居, 走多党合作之路”活动的开展、 “民革前辈生平事迹研讨会暨民革前辈纪念场馆联谊会” 的宣传推动, 朱蕴山纪念馆的建立逐渐被纳入议事日程, 加上多位民革中央领导先后莅临六安实地指导考察等,市委会和朱蕴山家乡人民的信心和干劲得到极大的鼓舞。 2013 年初, 民革中央决定于当年7月份在安徽六安举办 “民革前辈纪念场馆第二次年会暨朱蕴山生平事迹研讨会”, 这一系列活动, 使得朱蕴山纪念馆的建设进入倒计时。

但市委会很快就明白,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会议规格高, 会议准备时间却很短, 只有三个月多一点, 纪念馆新修, 历史资料缺乏,修建起来并不容易。 情况紧急!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 使会议如期保质完成, 市委会全体上下加班加点, 争分夺秒拟定了多个方案, 并迅速向中共六安市委作了详细的汇报。

“新建朱蕴山纪念馆, 一定要将各项工作筹备好, 并出效果。” 2013 年3 月21 日, 正在基层调研途中的时任中共六安市委书记在听取了汇报后立即作出批示。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中共六安市委、 市政府领导率建设、 规划、 财政等部门和中共金安区委负责同志, 现场调研了朱蕴山故居遗址、 朱蕴山早年创办传播先进思想的“讲学堂” 旧址双蟾寺, 和拟规划建设朱蕴山纪念馆的场地。 在纪念馆选址时,当地乡亲们强烈要求把纪念馆建在朱蕴山的家乡,还主动无偿提供自留地。乡亲们的要求和奉献, 让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 也从他们身上深深感受到了朱蕴山的人格魅力。

经过多方考虑, 最终,以尊重朱蕴山家乡人民的心愿为优先, 纪念馆地址定在了朱蕴山的家乡——嵩貮崖。 接下来, 设计规划、 拟定施工方案、 审核审批, 各部门齐心协力、 有序推进, 建馆工作终于正式启动, 向着“有行动、 有现场、 有形象、 有特色” 的会议目标前进。

在纪念馆建设的同时, 筹备布展这项艰巨而神圣的任务也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民革六安市委会身上。 为了丰富纪念馆的馆藏, 市委会主委王安义亲自带着机关干部四次进京、 两次入沪, 访特园、 去南昌, 拜访朱蕴山后人, 参观已建成的其他民革前辈纪念馆, 累计行程超过3 万公里, 翻阅了近百万字的资料, 拍摄了近万张图片……所有的工作都只为了完成一个目标, 一个神圣的目标, 就是圆满完成纪念馆的布展。 因为这既是在完成市委会多年来的心愿, 也是在完成朱蕴山家乡人民的心愿。

就这样, 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 朱蕴山纪念馆完成了选址、 设计、 修建、 布展、 开馆。 这样的速度在民革前辈纪念场馆中堪称罕见, 有人将之称为“六安速度”。

2013 年7 月18 日上午, 朱蕴山纪念馆开馆、民革党史教育基地揭牌暨朱蕴山铜像揭幕仪式如期在嵩貮崖隆重举行。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为朱蕴山纪念馆揭牌。当日天气晴朗, 万里无云, 宁静的小山村从未如此沸腾, 朱蕴山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自发地早早来到刚刚建成的纪念馆, 广场上、 山头上、 道路上挤满了人, 几代人的努力, 家乡人民的期盼, 终于在这一天成为了现实。

一支独特的“义务讲解员” 队伍

朱蕴山纪念馆是一座徽派风格的四合院,面积为580 平方米, 与朱蕴山故居所在地隔岭相望。 纪念馆门前一方池塘, 后山松柏苍郁,院前广场中央立有朱蕴山铜像, 脸颊清瘦, 目光坚定。 前厅外檐和广场的两边设有花坛, 侧旁建有凉亭, 蓝天白云、 青山绿水, 纪念馆坐落其间格外显眼。 馆内的一幅幅图片、 一件件实物、 一封封信札, 记录着一段段历史, 向参观者讲述着这位 “丹心追梦” 的民主斗士不平凡的一生和赤诚的爱国之心。

然而, 作为一个刚刚建好的、 年轻的纪念馆, 因为人员编制等问题难以短期内得到解决,纪念馆一直没能有专职的讲解员。 看着好不容易建成的纪念馆没有讲解员, 市委会的领导们着急忧心。 为了解决这一新问题, 市委会的机关干部们自觉扛起了这一责任, 接过了这份“额外的工作”, 成为了往返奔波于六安民革机关和朱蕴山纪念馆之间的 “义务讲解员”。

身为朱蕴山纪念馆筹备与建设工作的亲历者, 市委会的干部们对纪念馆及其展陈如数家珍, 但奈何市委会机关只有3 名工作人员, 本就人员紧张、 工作繁重, 很多时候实在无法分身兼顾机关工作和纪念馆的讲解工作。 为了使讲解工作不致中断、 影响观众的参观与学习,同时, 考虑到这也是一次在党员中宣传民革前辈及传承民革优良传统的机会, 市委会决定,从各基层支部中选拔年轻优秀的民革党员, 请他们和机关干部们一同组建成一支 “义务讲解员” 队伍。

这是一支 “义务讲解员” 队伍。 他们或是老师、 或是律师、 或是机关干部, 但谁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 “讲解员”, 而且还是朱蕴山纪念馆的讲解员。 10 年来, 为了胜任这份工作, 他们认真学习民革党史、 中国近现代史和朱蕴山先生生平事迹, 从最初的磕磕巴巴, 到现在的饱含深情、 娓娓道来, 展示了一位民革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10 年来, 他们风雨无阻、 无私奉献, 做到了全国各地民革组织和兄弟党派来访参观学习解说服务的全覆盖。 次数多的年份超过50 批次, 平均不到一周就有一次来访, 其中多数都是在节假日或休息日。 然而, 从市委会领导到机关干部再到普通党员,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都在尽自身的微薄之力致力于做好这份光荣的 “讲解员” 工作。

在一批批的迎来送往中, 这支 “义务讲解员” 队伍将朱蕴山先生的传奇一生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民革组织和其他兄弟党派组织的来访者们也是从 “义务讲解员” 的介绍中对朱蕴山先生光辉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入更加生动的了解。

十年后的今天

从2013 年到2023 年, 10 年间, 朱蕴山纪念馆就像是镶嵌在小山村里的一颗明珠, 逐渐被社会各界熟知, 已经成为六安民革乃至整个六安的一张名片, 而六安民革市委会及六安的民革党员所做的一切努力, 都是为了不让先生的光辉事迹在时间里蒙尘。

市委会始终不忘自己是朱蕴山家乡的民革地方组织这一特殊身份, 主动致力于发挥朱蕴山纪念馆在传递爱国情怀、 传承红色传统中的重要社会教育价值, 多年来持续推动纪念馆基础设施升级: 建成了参观学习电子讲解系统,争取免费场馆项目经费100 余万元, 申报各类教育基地挂牌等。 如今的纪念馆是民革党史教育基地、 安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 安徽社会主义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六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 等等。一个基地, 就是一份肯定、 一份激励、 也是一份责任。

为扩大纪念馆的影响, 让纪念馆走入更多人的眼里、 心里, 市委会经过调查研究, 结合六安当地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建议将朱蕴山纪念馆的推介与当地 “红绿旅游” 一体化打造相结合。 因为纪念馆周边各镇红色革命历史资源丰富, 如果将这些 “红色课堂” 与绿色景观串联打包、 统筹打造, 将能够发挥积极的联动效应。 事实也证明, 一次次 “红色之旅” 不仅将追忆红色精神与畅游绿色自然充分融合, 也将革命历史、 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游学的方式广泛传输。 如今, 这些地方都已经成了亮眼的红色 “打卡地”。

从北京到广东深圳, 从甘肃天水到四川雅安, 从江苏太仓到宁夏银川……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革党员、 兄弟民主党派成员和参加研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青少年们都被朱蕴山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震撼。 “继承民革前辈优良传统,走好多党合作之路。” “为国尽心, 永远铭记朱老留给我们的不朽精神。” “嵩貮崖畔一代英豪可谓人杰地灵, 革命潮中一身节气堪为民气国魂。” “朱蕴山爷爷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 我们一定要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 铭记这位大英雄, 好好学习, 报效祖国!” 等等, 纪念馆的留言册上, 参观者的感言密密麻麻, 写满了他们对朱蕴山前辈的敬仰。

纪念馆翔实记录了朱蕴山的革命生平和不同寻常的人生历程, 铭刻着意义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 拥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 市委会近年来更是加大对朱蕴山生平事迹和光辉精神的深度挖掘和研究, 加强了与皖西高校的联系,开展 “红色寻根” 系列活动, 并计划成立较高水平的朱蕴山理论研究会, 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朱蕴山生平事迹研究水平。

“没想到我们皖西老区还走出过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民主人士, 皖西学院的前身就是朱蕴山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 ‘三农’学校曾诞生了安徽境内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组织, 六安民革与我们共同寻根, 就是想把朱蕴山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宝贵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丰富六安的红色基因库。 纪念馆不仅仅是民革党员学习的重要场所, 也要成为皖西高校青年一代学习革命传统的重要课堂。” 这是中共皖西学院党委书记在调研朱蕴山纪念馆后发出的由衷感叹。

市委会还将参观朱蕴山纪念馆作为加入民革的新党员思想建设必修的 “第一课”。 “我们每年都组织加入民革的新党员来朱蕴山纪念馆学习, 以民革前辈为国家民族砥砺奋斗的光辉精神教育我们的新党员, 告诉他们, 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革优良传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王安义说。

10 年间, 每一位走进纪念馆的参观者无不肃然起敬, 每一次参观学习都是跨越了历史长河的追思、 是穿越了时空的仰望、 是一段段超越了身份的交谈。 在纪念馆里, 在向历史追溯的过程之中, 参观者们得以走近朱蕴山所处的年代, 更加真切深刻地理解了他 “钢铁心肠、 孑遗之族”的选择, “拼将热血酬心愿, 甘戴南冠到白头”的志向, “岂可瓦全宁玉碎, 国破家亡我何存”的愤怒, “愿将一片丹心火, 化为人间老马牛”的坚定……无论处于何种境况, 他不畏难, 不怕险, 不居功, 不自傲, 谦逊待人, 淡泊名利。 他为国家、 民族、 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殚精竭虑, 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其心也诚, 其情也真,其盼也切, 其意也深。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十年春秋轮回中, 朱蕴山纪念馆已经在许多参观者的心中生根发芽。 它留在参观者心里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 更是朱蕴山前辈 “愿将一片丹心火, 化为人间老马牛” 的强烈爱国革命情怀, 是他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携手并进的坚定理想信念。 因此,守护好朱蕴山纪念馆, 努力发挥好纪念馆的作用, 就是对朱蕴山前辈的深切缅怀, 是对民革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这是民革六安市委会和六安民革党员们的责任, 也是义务。

猜你喜欢
民革六安前辈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20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36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的决定
团结(2019年6期)2019-04-07 04:35:24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第一批民革示范支部的决定
团结(2019年6期)2019-04-07 04:35:22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14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看天下(2016年12期)2016-05-21 21:32:48
三十年同行,共铸辉煌:感恩前辈、感恩读者、感恩作者、感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