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发展现状、国别特色的梳理,可以发现,从宏观层面讲,罗马尼亚高等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发展基本完善;基础中文教育尚处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半标准化”发展阶段;中文外语教育与华文教育相对独立发展。从微观层面讲,课程设置方面学分选修课、必修课相辅相成,学分课很少、兴趣课是强有力的补充;教学对象多元化,学习需求多样化。为保障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成立罗马尼亚孔子学院联盟,加强各高校间的合作交流;设立罗马尼亚中文教师学术共同体,助推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更新课程设置,协调中文教育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国别特色;推进方略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罗马尼亚国民教育体系内中文教学质量提升路径及个案研究”(23YH17C)
作者简介:曹瑞红,女,中国政法大学共建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文教师,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博士研究生。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1]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正式将区域国别学列为交叉学科门类、将国际中文教育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可以说,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是区域国别学和国际中文教育的交叉融合,是响应和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体现[2](P6)。我们只有把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的情况调查研究清楚了,才能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到精准施策,从而使其实现快速健康发展[3](P3)。而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的侧重点是基于对中微观问题的分析,如“三教”问题、语言传播渠道等,并在宏观层面整体把握某一区域或国家的中文传播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进而提炼出区域化、国别化的发展对策[4](P48)。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应注意多使用在地化的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民族志、扎根理论、个案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2](P11)。因此,本文在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的“五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即整体观、时空观、比较观、大局观、双发展观[5](P41-42),使用在地化的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描述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整体面貌;在梳理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国别特色;并秉持有利于本国和对象国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出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发展的推进方略。
一、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简介
总体来看,罗马尼亚外语教育理念与欧盟其他国家基本相似,基于大欧洲共识,以培养全球公民为核心目标,推行多语种外语教学政策。目前,在罗马尼亚基础教育中,各语种学习者规模依然呈现出“英语独大,法语、德语紧随其后”的状况。根据罗马尼亚国家统计局(Institutul Na?ional de Statistic?)报道,2021—2022学年,在初中和小学第一外语教育中,英语学习人数最多(小学为88.8%,初中为87.8%),其次是法语(小学为9.0%,初中为10.0%),德语(小学为1.9%,初中为1.9%)。几乎所有高中生至少学习一门外语,98.8%的高中生学习两门外语,1.1%的高中生学习三门外语。和初中、小学一样,高中生主要学习英语和法语,其次为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德语[6]。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学外语教育中,英语、法语、德语以外各语种学习人数占比不到总人数的1%。2021年,中文学习者人数占比为0.098%。可见,随着中文及中华文化在罗马尼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文有望成为英语、法语、德语之后,学习者规模最大的语言。
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历史悠久,从1956年布加勒斯特大学(以下简称“布大”)设立中文专业,到2006年罗马尼亚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再到2017年中文被纳入国家基础教育体系,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快速发展到纵深发展。目前,罗马尼亚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整,涵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以及面向社会人士的多层次培养模式。教学对象既包含将中文作为外语(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学习的罗马尼亚籍学生,也包含接受华文教育的华裔学生。2021年,各孔子学院(课堂)及下设教学点培养学生8213人次,历史累计培养学生则达83662人次。
随着中文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汉语水平考试工作也在罗马尼亚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对罗马尼亚5个汉语水平考试考点的统计,自2009年开考以来,截至2021年底,罗马尼亚全国累计6615人次参加HSK考试,230人次参加HSKK考试,328人次参加YCT考试,合计7173人次。
二、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发展的国别特色
整体来看,罗马尼亚的中文教育发展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态势,即从高等教育辐射到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高等中文教育拥有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基本完善,同时也存在着各高校在学科归属、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基础中文教育逐步向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尚处于“半标准化”阶段。孔子学院的中文教学对象多元化,学习需求多样化。华文教育数量不多,独立发展。
(一)高等中文教育
布大是罗马尼亚高等院校中第一个设立中文专业的国立大学,从1956年创立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中文专业至今,中文教育稳步发展,从未间断。2006年,以培养了解东方语言与文化的人才为目标,布大在本科专业基础上,设立了东方文化硕士学位,学制为两年。同年,以培养研究中文与中国文化的人才为目标,开启了三年学制的博士项目。至此,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高伟、吴应辉将中东欧中文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基本完善阶段,作者认为,罗马尼亚高校中文教育处于基本完善阶段[7](P46)。
1.高等中文教育规模
目前,罗马尼亚公立大学、经认证的私立学校、军校以及授权可教授大学课程的高等教育机构,共计101所[8](P35)。截至2021年底,罗马尼亚开设中文本科专业的大学共6所,占比为5.9%;有3所尚未开设中文专业的大学,则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文学分公选课,占比为3%。除此之外,还有9所大学作为孔子学院下设教学点,开设中文兴趣课,占比为8.9%。据统计,在中东欧地区的13个国家中,有37所高校开设了中文及相关专业,其中,罗马尼亚开设中文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仅次于波兰,在中东欧地区排名第二[7](P45)。罗马尼亚高等教育阶段的中文教育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高等中文教育特点
在表1中,12所进行中文非学历教育的大学均是孔子学院下设教学点,都由孔院中文教师及志愿者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这里重点介绍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情况。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完整,但也面临各高校在学科归属、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第一,各校的中文专业学科归属并不统一。在6所开设中文及相关专业的高校中,有4所大学的中文专业属于外语或者人文学院亚洲/东方语言文学系或现代语言系,布拉索夫特兰西瓦尼亚大学则属于文化与文学研究系。这些都还符合常理。值得注意的是,“在锡比乌卢奇安·布拉卡大学,中文曾经只能作为第二专业存在,现在学生也可将中文作为第一专业学习,但依然属于英国德国美国文化研究系”[8](P34),中文专业的负责人是不懂中文的英语教师。这些情况使得中文的学科地位不明确,无法在高校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第二,整体师资力量薄弱,布大本土中文教师(5人)占全国高校本土中文教师总人数(15人)的1/3。截至2021年底,罗马尼亚全国高校中文专业本土教师共15人,均有博士学位。教授和副教授各1人,均任职于布大。除本土中文教师之外,罗马尼亚高校中文专业的师资还来源于孔院的中文教师及志愿者教师,共12人。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中国外派的教师及志愿者教师流动性较大,并且个人上课风格、教学进度也不尽相同;中方教师的中文课总是容易和上一任出现衔接问题。第三,本土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也集中于布大。罗马尼亚第二代、第三代汉学家代表维珊(Florentina Vi?an)教授和白罗米(Lumini?a B?lan)教授均任教于布大,她们合编或分别独立编写了罗语版本土教材Manual de limba chineza(《现代汉语课本》)、Lexicologie chineza(《现代汉语词汇》)、Gramatica limbii chineze. Morfologia(《现代汉语词法》)、Gramatica limbii chineze. Sintaxa(《现代汉语句法》)、Lingvistica chineza(《中国语言学》)等,为罗马尼亚中文教学资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罗马尼亚各高校中文教育发展之所以会出现不均衡的局面,或许与其中文专业设立的历史有关。布大中文专业开设于1956年,历史最为悠久,而且起点很高,由罗马尼亚第一代汉学家江冬妮(Toni Radian)女士主持设立。江冬妮系新中国建立后中罗互派的第一批留学生,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学生。克卢日巴比什—博雅依大学和锡比乌卢奇安·布拉卡大学的中文专业,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其余3所大学的中文专业均开设于2016年。目前,罗马尼亚开设中文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大学只有布大。罗马尼亚高校开设中文专业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目前,罗马尼亚大学中文专业本科均为三年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中文专业除了全校公选课以外,还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例如,布大和克卢日巴比什—博雅依大学中文专业的历史相对较长,本科必修课程主要有汉语综合课(Practica limbii chineze)、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现代汉语语法等。专业选修课程有文学翻译、中国民间文化、报刊选读等。此外,布拉索夫特兰西瓦尼亚大学还开设中国戏剧课程,阿拉德瓦西里·戈爾迪什西部大学也开设文化人类课程。布大中文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如表3所示:
布大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包括:普通语言学、东方文字、文学翻译技巧、跨文化交际、东方文化史、人类学、民间文化、商务汉语等。研究生采取与校内其他院系,尤其是日语系共同指导的联合培养方式。
各高校中文专业教材不尽相同,除了上述本土教材之外,主要使用中国学者编写的教科书,如刘珣主编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吴中伟等编著的《当代中文》(罗马尼亚语版)、李朝辉编著的《汉语阅读课本——中国那些事儿》、任以珍等编著的《现代汉语进修教程·文学阅读》(中英文版),赵元任、王力、陆俭明等学者的汉语语法著作、语法教材和配套练习册。2005年以前中文专业为4年制时,还使用过程艾兰(Anne Cheng)的《中国思想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等;此外,还有西方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的《中国社会史》。
(二)基础中文教育
2017年2月之前,在罗马尼亚基础教育中,中文教学长期以兴趣课的形式开展。2017年2月28日、12月29日,罗马尼亚教育部根据外语教学标准的相关规定,先后颁布了《初中中文教学大纲(5—8年级)》和《高中中文教学大纲(9—12年级)》,将中文教育正式纳入罗马尼亚初高中教育体系。之后,一些初高中开始设立中文学分课,统一使用教育部颁布的中文教学大纲,中小学中文教育呈现出向标准化发展的趋势,但在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文教育发展的标准化程度并不算高。因此,我们称其为“半标准化”。
1.基础中文教育规模
目前,孔子学院是罗马尼亚中小学中文教育的主力军。截至2019年底,罗马尼亚共有4所孔子学院、13所孔子课堂,分布在39个城市的135个教学点[9](P67)。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孔院以线上课程为主,中国外派教师减少,一些小学低年级及幼儿园教学点的网课暂停。截至2021年底,罗马尼亚正常运行的中文教学点共有91个,分布在26个城市,这些教学点以中小学居多。2021年,各孔子学院(课堂)及下设教学点培养学生人次达8213。详情如表4所示(见下页):
2.基础中文教育特点
如前文所述,罗马尼亚教育部颁布了《初高中中文教学大纲》,高中毕业生可以选择中文作为高考会考的外语科目,中文已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这是罗马尼亚中文教育迈向标准化、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同时,由于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时间尚短,又呈现出“半标准化”的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师资以中国输入为主,本土教师严重不足。罗马尼亚中小学师资队伍主要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外派的中文教师和志愿者教師组成。他们的任期较短,教师的任期一般为两年,志愿者的任期一般为一年。同时,他们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普遍缺少罗马尼亚本土中文教学经验。2021年,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公派中文教师共9人,志愿者教师(含海外志愿者)共37人,而本土中文教师仅2人。两位本土教师中,只有一位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证,教授国民教育体系内的正式课程;另一位本土教师则在布大孔院下设孔子课堂教授中文兴趣课,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布大孔院推荐、聘请她担任了本土教师。
第二,教材以通用型为主,本土教材严重匮乏。据统计,罗马尼亚中小学使用的中文教材主要有《新实用汉语课本》《当代中文》《体验汉语》《汉语乐园》《快乐汉语》《HSK标准教程》《YCT标准教程》等通用教材,并以英文注释版和罗语注释版为主。这些教材的本土化程度普遍不够,或话题、或词汇、或体量不能满足现阶段中文教育的发展需求[10](P104)。编写一本真正适合当地学生的本土中文教材,是助推中文教育纵深发展的关键,也是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的首要任务之一。这同时可以提升中文在多语种外语教学环境中的竞争力。
第三,课程以兴趣课为主,学分课极少。纳入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后,学校在理论上可以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必修课或学分选修课。不过,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中文课程依然以兴趣课为主。2021年,全国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约有80所,其中,只有8所罗马尼亚学校和3所国际学校开设了中文学分课。通过对中文教育机构中罗方管理者、教师和学习者的深度访谈,可以发现,高水平师资团队的不足和本土中文教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罗马尼亚中小学中文教育的发展。
(三)孔子学院中文教育
孔子学院的91个下设教学点以中小学居多,此外,还包含幼儿园、少年宫、大学、图书馆、教师培训中心、教育学监局、中罗可持续发展协会等,教学对象的职业和年龄层次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孔院学员涵盖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学员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需求丰富多样。深入调研发现,各孔院为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包含各年龄阶段的语言综合课和分技能的听、说、读、写课程,媒体汉语、旅游汉语、商务汉语等职业汉语课,以及中华茶艺、中国书法、太极拳、围棋等中华才艺课。
(四)华文教育
目前,罗马尼亚具有合法居留身份的中国侨民逾7600人,主要集中在首都布加勒斯特。相较于东南亚、西欧国家而言,罗马尼亚华人数量不多,这也是目前为止罗马尼亚还没有一所华文学校的主要原因。罗马尼亚华裔孩子学习中文有五种途径:家庭母语环境、国际学校、孔子学院(课堂)、华人基督教教会中文学习班、家教。其中,国际学校、家庭母语环境是他们学习中文的主要途径。总的来说,罗马尼亚的华文教育与中文作为外语的教育,彼此相对独立地发展,缺少应有的沟通与协作。
(五)其他教育
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罗马尼亚企业员工,中文学习动机很强。这些企业大多规模有限,考虑到教育成本高、中文学习者人数少等现实问题,很少会聘请专职中文教师。因此,他们多数通过语言培训机构、家教、孔子学院来学习汉语。通过对两位曾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罗马尼亚人的访谈,他们现在正从事中文一对一和小班授课,我们了解到罗马尼亚企业学习中文的大致情形:一是个别规模较大的公司希望聘请专职汉语教师,如罗马尼亚最大的建材批发商城Dedeman曾招聘中文教师,但一直未找到合适人选。从2018年起,Dedeman总部有5名员工在布大孔院下设巴克乌费迪南德一世国立高中孔子课堂学习汉语。二是中小型规模的公司也会聘请私人教师授课,皮亚特拉·内亚姆茨(Piatra Neam?)一个从中国采购农业设备的公司,曾聘请一位在中国生活七年的罗马尼亚人给他们公司的5名员工做汉语培训。三是很多小型公司员工,个人通过一对一课程或语言培训机构学习汉语。
除了以上几种汉语教学情况,在罗马尼亚还有一些相对特殊的汉语学习群体,如国防部军人、国际广播电台中文部的记者、武术协会的武术教练和学员、个别艺术家等。孔子学院(课堂)也为他们学习汉语开设了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这些群体的汉语教学与企业专门用途的汉语教学类似,以口语为主,学习内容针对性强。
三、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发展的推进方略
钱乘旦、胡莉指出,区域国别研究者要以“他者”的眼光观察“他者”,体察对象国的所思所想及其原因,再回到“我者”的立场进行总结[11](P147)。因此,基于对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国别特色的总结,这里从“我们能做什么”的角度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推进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成立罗马尼亚孔子学院联盟,加强各高校间的合作交流
针对各高校中文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建议,由罗马尼亚各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发起倡议,成立罗马尼亚孔子学院联盟。以该联盟为平台,加强各孔子学院中罗方合作院校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布大中文专业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学科建设。这对于促进高校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带动、辐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以及面向社会人士的中文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设立罗马尼亚中文教师学术共同体,助推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
李宝贵、庄瑶瑶指出,学术研究成果数量与中文教学发展呈正相关,如中文教学发展较为成熟的泰国、越南、俄罗斯、新加坡研究成果明显领先,这四国的研究成果数量,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文教育研究成果总量的近50%[12](P94)。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相关研究多为硕士学位论文,在研究深度上比较欠缺。因此,基于中、罗两国教师一线教学实践的国别化、本土化的学术研究,能够有效改善、解决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三教”问题。
第一,教材研究。教材体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罗马尼亚来说,教材建设尤为重要。本土中文教材研究应基于国别化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应涉及但不限于:罗马尼亚外语教学政策、罗马尼亚教育部关于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相关要求、学生外语学习习惯和特点、学年/学制/学时、中罗语言对比、中罗文化融合机制等。
第二,教法研究。可以说,本土化教学方法对于海外中文教育的纵深发展非常重要。罗马尼亚中文教育者应该深入研究当地语言教育理念,在充分了解、掌握、运用当地认可的外语教学方法基础上,再考虑中文的语言本体特殊性,在两者之间寻求到平衡点。罗马尼亚中文教育者还应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生成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一线教学实践中,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改进科研成果。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以保障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教师研究。在罗马尼亚,处于中文发展不同阶段的各孔子课堂、中文教学点师资模式不尽相同。处于起步阶段的中文教学机构的师资为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如布大孔院下设的雅西欧亚学校孔子课堂;随着中文教学规模的不断壮大,处于发展阶段的孔子课堂的师资模式为中罗教师合作授课,如布大孔院下设的森诺博经济高中孔子课堂;在中文教学规模稳定、发展较为成熟的孔子课堂,可由本土中文教师独立授课,如布大孔院下设的费迪南德一世国立学校孔子课堂。这可以为罗马尼亚中小学中文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提供参考。此外,对现有教师进行的国别化岗中培训,可以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资质量[13](P94)。
(三)更新课程设置,协调中文教育的多元发展
罗马尼亚中文学习者涵盖大中小学生、幼儿、社会人士等多个年龄层次和多种社会领域。其中文教育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仍然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多元需求。上文提到Dedeman曾在罗招聘中文教师,是笔者在这次调研中才了解到的。如果孔子学院能够提前知晓这一需求,便可为其开设专门用途的中文课程。因此,促进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深度调研中文学习的新需求,如职业汉语;另一方面则要坚持回访学员、追踪反馈,以学员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具有鲜明的国别特色。从宏观层面来看,高等中文教育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基本完善,但中文专业学科归属地位仍不明确,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仍需加强;基础中文教育虽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也制定了本土初高中中文教学大纲,但缺少本土中文教材和高水平的本土中文教师团队,目前尚处于“半标准化”发展阶段;中文外语教育与华文教育相对独立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在课程设置方面,学分选修课、必修课相辅相成,以兴趣课为主而学分课很少;教学对象多元化,学习需求多样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很多数据均为首次呈现,通过前期扎实的调查研究,对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国别特色进行梳理,客观全面呈现发展成果与各种瓶颈问题,以期丰富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新时期罗马尼亚中文教育的专业化、本土化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赴罗从教人员全面了解罗马尼亚中文教学情况提供借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
[2]王辉,史官圣.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内在逻辑与范式建构[J].世界汉语教学,2023,(1).
[3]吴应辉.主持人语——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功能的三重性[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2,(1).
[4]李宝贵,刘家宁.区域国别中文国际传播研究:内涵、进展与优化策略[J].语言文字应用,2022,(1).
[5]吴应辉.区域国别研究的“五观”方法论(代主持人语)——以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研究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2,(2).
[6]罗马尼亚国家统计局.罗马尼亚教育系统综合数据[EB/OL].(2023-06-26).[2023-08-08].https://insse.ro/cms/ro/content/sistemul-educa%C5%A3ional-%C3%AEn-rom%C3%A2nia-date-sintetice-6.
[7]高伟,吴应辉.中东欧高校中文教育发展比较及推进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2,(2).
[8]曹瑞红,李立.罗马尼亚中文教育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J].世界教育信息,2022,(3).
[9]曹瑞红.罗马尼亚外语教学政策对当地中小学中文教育的启示与推动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5).
[10]曹瑞红,李立,宋春香.罗马尼亚中小学数字化中文教材研发的SWOT分析与对策[J].国际中文教育,2022,(4).
[11]钱乘旦,胡莉.区域与国别研究视野下的“欧洲研究”——关于欧洲研究发展方向的讨论[J].欧洲研究,2020,(4).
[12]李宝贵,庄瑶瑶.中文纳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的特征、挑战与对策[J].语言文字应用,2020,(2).
[13]曹瑞红.国别化中文教师志愿者岗中培训方案探索——基于罗马尼亚首届中文教师志愿者岗中培训的实证研究[J].现代语文,2022,(8).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Romania
Cao Ruihong
(Confucius Institute at University of Buchare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Romania after carefully researching the current status quo and its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t a macro level,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Chines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exhaustive,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basically perfect. By contrast, after integrat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into Romanias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the process is still in a “semi-standardized” stage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native speech function independently and more cooperation should be sought. At a micro level, Chinese benefits from both compulsory and elective courses at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school levels. Courses that award academic credits are very few and non-formal courses constitute a strong addition. Moreover, the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ge levels and learning needs are very divers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Romania, join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First,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rough founding Romanias Confucius Institute Union. Second, Romanias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cademic Communi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improve and promote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Romania. Third, all institutions that hold Chinese courses should strive to coordina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by means of updating the curriculum.
Key words:Romania;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national characteristics;optimization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