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智能时代背景下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2024-01-08 05:56章辉陈世贤李娟
新中医 2023年24期
关键词:客观化中医理论中医学

章辉,陈世贤,李娟,2

1.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风湿病(中医)诊疗中心,广东 广州 510515 2.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在ChatGPT 取得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重大突破的背景下,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日益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无法估量的速度和覆盖面不断改变各行各业的格局[1]。同时随着复杂世界日益难以用单一线性的还原论方法和过于简化的决定论角度解析,在智能时代,复杂性科学和整体医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学的价值也愈加凸显。中医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征程。作为中医事业的基石,中医教育在此历史性时刻承担着重要使命。中医事业能否焕发新的活力,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最终取决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是中医实现飞跃发展的核心任务。

1 智能时代面临新挑战

1.1 新挑战亟需改革创新自《黄帝内经》观天文、气象、物候以察人体微妙变化,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千金要方》引入“天竺国按摩法”完善养生功法,再至近代《医学衷中参西录》融贯中西,中医学始终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发展出了以整体观为核心的复杂科学体系。但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具有现代科学基础的学科都进入飞速发展模式,中医学却因始终未能融洽地嵌入现代科技体系[2],陷入了相对停滞的状态。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个封闭系统只能不可逆地由强盛走向衰减,由有序走向无序[3]。在此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与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1.2 新挑战呼唤新型人才随着社会对健康生活指导和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重理论轻实践、重全面轻个性的院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4]。最初的中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效仿西医体系建立,未能突出中医学科的独特性,同时也缺失对培育中医特色人才的深刻认识[5]。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现行的院校教育模式培养的大量中医学子,既未能精通中医,又没学好西医[6]。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明确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现代化中医人才这两个关键问题。“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需要持续审视并思考的永恒命题,笔者将针对此关键问题展开探讨,通过文献材料分析、参与式观察及访谈调查等多种方法,梳理并总结出适用于当前阶段的3 类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方向,为中医事业实现飞跃发展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贡献新的解决方案。

2 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方案

2.1 向外展,翻译型人才释科学笔者认为,在现代教育体系下,由于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现代人可能难以用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中医理论。例如,中医理论中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和“扶正祛邪”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会被误解为玄学,更别提会察觉“提壶揭盖”“釜底抽薪”这样的比喻十分生动有趣甚至醍醐灌顶了。

如何让更多的人能接受中医理论,剔除排斥心理?笔者认为,需要翻译型人才将中医理论的内涵翻译成大家能接受的知识体系语言,让更多人能听得懂、想得通、愿意学中医理论和中医文化。翻译型人才需要精通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理论两种不同的“语言”,能熟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论证中医理论,实现“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阐明中医”的中医现代化改革,使各个学术领域都得以明晰中医的内在价值,该类型人才一方面要能运用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知识解读中医理论和中医经典,做到如先驱陆渊雷先生在《伤寒论今释》[7]所说的“取古书之事实,释之以科学之理解”。如刘友章教授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脾虚证患者的胃壁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超微结构受到破坏,以及能量代谢出现障碍。基于这些发现,他提出了将中医理论的脾功能与线粒体活动关联的新学说,将对中医脾胃理论的研究推进至亚细胞水平[8]。另一方面,能运用实验室技术手段论证中医疗效,如韩济生院士通过研究证实了针刺可以提高痛觉阈值,并促进脑和脊髓中的5-羟色胺及其相关物质生成和释放,进而证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科学性[9]。同时,可以运用现代药物开发的模式研究中药,开发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在证明中药本身功效的同时,实现中药的减毒增效,目前运用成功的典型案例有青蒿素、黄连素、三氧化二砷等,无一不是为人类治病祛疾的伟大成就。

翻译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跨学科型人才,具备丰富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解读、验证和传播中医理论。此外,该类型人才还应具备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国际视野,能在全球推广中医文化。笔者认为,随着翻译型人才体系的持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将会主动地学习并深入探讨中医知识,这一趋势将极大地促进来自不同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士之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在智能时代,迁移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将双向地推动跨领域知识传递与整合,使得人类在探寻疾病本质时拥有更多视角与解答途径。

2.2 由外来,嫁接型人才汇中西自1950年8月,国家卫生部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以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已历经70 余年,但笔者认为,在大半个世纪里,中西医结合着力于将中医进行现代化改造,忽略了将西医现代化的知识融入中医理论的研究。因此,若将具备确切疗效的西药和经过科学验证的诊疗工具引入中医体系,融入中医理论,谱写新时代的《本草纲目》和《中医诊断学》,定当可以整体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解决健康问题提供新的角度。就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归纳西药的药性,总结西药的四气五味,总结出阿司匹林“其味甚酸”,最善发汗、散风、除热及风热着于关节作疼痛;其发表之力又善表痧疹;其退热之力若少用之,又可治虚劳灼热、肺病结核[10]。随着西医现代化技术和多学科核心理念融入中医理论的研究日渐开展并逐步完善,将为年轻中医学子使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充分锻炼的平台。笔者认为西医对于疾病治疗的认识已经从靶向治疗转向多靶点联合治疗,临床用药也逐渐用中医复方思维进行组合而非单药,如中山大学名医杨岫岩教授,将君、臣、佐、使融入处方之中,将环孢霉素称为臣药,常配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配环磷酰胺治疗狼疮肾炎合并大量蛋白尿;吾师广东省名中医李娟教授,更是融汇中西,处方用药常将西药、中成药、汤剂按君、臣、佐、使配伍,往往疗效极佳,能在实现多靶点治疗的同时,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嫁接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扎实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又具备深厚的西医临床知识,并且有广阔视野的人才,能够将西医的先进技术和多学科的核心理念巧妙融入中医理论的架构之中,不断推动中医领域的创新发展和边界拓展,以大幅整体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在智能时代,充足且高质量的可用数据是机器学习和分析的基础,随着嫁接型人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期待这些人才为中医领域贡献更多的数据和知识资源。

2.3 从内解,土木型人才构基础土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包括:能担起客观化、规范化理论基础研究的重担,推进中医疾病诊断与评估机制的完善,形成正反馈体系,提升学术交流与科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实现学科内部交流平台的统一,推动学科突破与创新。

2.3.1 客观化、规范化理论基础研究,横向交流更通畅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研究的对象是病的人,而非人的病,人的病可以分类,病的人却千人千样,但同时也造成对疾病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程度不足,常常是“一医一技”。建立学科共同体都能接受的客观化、规范化理论基础,是学术交流、科学问题的提出与学科难题攻关的基石。

建立内部客观化、规范化理论基础,在中医学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时就已有小成,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便是集当时中医界专家共识编写的学科基础共识,为中医学界基础理论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上述研究更多是“被动治病”,而非主动“自愈”,中医界要培养更多的土木型人才,主动担起客观化、规范化理论基础研究的重担,形成主动攻克的态势,才能不断完善,形成正反馈体系。如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锋教授整合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内容,提出了“证素辨证”新体系[11]。在此基础上,各大中医院根据其引领的专业方向,进一步开发了疾病诊断和评估量表、临床路径等,再利用临床数据,形成正反馈机制,还可以融入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完善疾病诊断与评估机制。

实现学科内部交流平台的统一,是达到“齐力断金”式学科突破必经的步骤。在智能时代,制定明确且规范化的理论定义是进行有效分析以及评价算法性能的必要条件,而可量化和可衡量的客观化指标则是评估人工智能算法性能的基础。

2.3.2 科技化、智能化教育方式改革,纵向传承更有效笔者认为,院校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中医临床思维缺乏、中医临床技能不高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融入师承教育解决此困境[12],但师承教育也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效率偏低等难题,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中医界画地为牢,偏执于各家之言,而缺乏开放与合作[5]。笔者认为利用科技与智能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让中医传承更有效是关键的突破方向。早在1978年,关幼波及其科研团队就已经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发出了“关幼波肝病诊疗系统”[13],实现了名老中医经验的云传承模式,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提高基层中医诊疗水平都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将更多名老中医的诊疗思想都数字化、程序化,并进行一致性研究以供中医学子学习交流,将会是实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有机融合的关键突破。另外,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全面提升对人体健康状态的理解,围绕中医诊疗全过程,从望、闻、问、切各方面,利用力学、电化学、光学、电磁学、信息学等现代学科,识别出中医诊疗需要的关键信息,并将其客观化、数字化以指导临床实践;或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已有的现代辅助医疗设备进行临床实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误诊率,提高医疗水平,更可弥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巨大撕裂。实践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让中医学子真正实现在实践中领悟中医,学习中医,创新中医。

中医内部交流体系的通畅、传承模式的高效,是实现中医内部能量有序流转的关键,是实现中医有序发展的基石。

3 结语

中医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复杂的、非线性的理论体系。在智能时代新征程中,随着科技发展、医学进步以及国家的重视,中医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如何打破传统局限、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需要长期且不懈努力的研究议题。实现学科内部发展的系统化和知识体系的持续深化,可为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的拓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与外界学科保持有效沟通,将促进创新理念与前沿技术的融入,从而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使中医与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相协调,推动中医飞跃发展。

猜你喜欢
客观化中医理论中医学
中医舌象特征客观化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中医舌诊客观化技术发展分析及应用探讨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民事司法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内涵探讨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