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小学 陈春颖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据数据分析,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过视觉获得。因此,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而现有的美术教材中大多数只呈现对某一主题或物的表现,如果学生不明白如何去看,就不明白要如何去表现。
线描画是美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通过线条的不同变化概括事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但目前教师对线描画的教学缺乏对其表现性的研究性指导,所以,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状况:(1)“手”“眼”分离:感知归感知,绘画归绘画,画面没有组织性;(2)“前”“后”颠倒:学生心中没有大框架,直接下笔,对画面把控不住。在教师引导后,学生只明白需要画什么,而具体怎么画,仍需学生自己组织绘画语言。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线描画教学策略呢?笔者尝试以视觉表达为切入点,用教学实例说明美术教学如何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引导学生走近线描,力求通过加深对线描视觉表达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线描画内容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深度学习是一种关注学生深层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是促进学生高水平认知加工、基于理解主动学习的课堂。在线描画课堂,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用线条来表现其所感知的一切,而他们所表现的种种“形”,基本也是建立在“线”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解决的是认识线条的视觉呈现,体会其特殊的视觉肌理效果。
线条,具有很强的视觉性,其呈现形式并不单一。但在多数学生看来,线条就是黑白线条,更多的只是理解线条间的变化、组合,如疏密曲直、粗细长短等。正因为线条形式的重要影响,教师需要多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落在线条原有的本色呈现上。
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两幅金鱼尾巴的高清摄影作品图。当以静态代替动态,并将线条放大后,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条的本色。从熟悉的事物取材,却又从不同角度来帮助学生感知,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线条是如何进行视觉呈现的。
很多时候,教师总会拿生活中的图例让学生进行线条感知,认为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看准问题。实际上,学生并不能完全从生活图像中将线条剥离出来,因为他们只能看到其中的“形”。因此,教师在选择物体进行线条感知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尽量选择那些会“说话”的线条,让学生进行视觉感知。
植物的线条是大自然的天然馈赠,顺着线条的顺延方向,更容易让学生观察到植物的线条美感。夜景里的线条,高耸的立交桥和交错的人行道,则形成一个多维的世界。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与其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水平相结合,能够逐步转化为视觉图像。
为了让深度学习更好地发生,课堂教学要真正地慢下来,教师需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学习设计,创设大环境。而视觉思维是一种用图画和文字传达信息的方法,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从眼出发,在视觉思维的层面上感知线条。所以,线描课上,教师要遵循一定的方式来授课。
图片的相对静态呈现,会使学生误以为线条是平面的。其实,看似不动的线条是有其本身的立体空间的,如弧度、斜度等。教师需要向学生传达在视觉思维的感知角度下,表现线条的组合与变化。
比如,在执教线描拓展课《凉亭》时,笔者先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尝试画他们印象中的线描凉亭;然后,让学生对照课件中呈现的凉亭图片发现平面与立体的内在区别。经过对比后,学生会清晰地发现线条本身的立体质感。(如图1)随后,笔者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将线描画进行更多的立体表现,从感知线条本身来提升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
图1
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线条,还可延伸至形态、主题、意境等方面。因此,笔者通过利用一些摄影图来帮助学生达成这样的思维意识。因为摄影作品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想象、共鸣等,它与美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真正起到拓展延伸的目的。
线条本身是不会直接被看见的,它常常被包含在物象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们没有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所以,还原线条的“视觉形态”就非常重要。
在线条以成品形式展现时,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出思路,分析线条的种种变化,并将其转化为自己所有。所以,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感知阶段,还需要学会运用。
儿童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是基于现实物象存在的。所以,当教师以物象原始线条呈现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线条的变化规律。之后给学生提供还原的线条时,他们不仅能利用先前所形成的视觉思维来思考,而且能从此方法中逐渐掌握线条的技法运用和一些变化处理规律。
除了线条,当然也不能忽视“形”的把握,因为“形”是由线条的组合、叠加所呈现的。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线描画背后的物体形态,再加以补充,作品才能更完整、更富有视觉表现力。
例如,笔者在执教《瓷瓶》一课时,鉴于以上的教学思考,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试验对比,分析结论。情况见表1所列。
表1 A 班、B 班教学效果对比
A班:出示瓷瓶线描作品,请学生欣赏。
B班:出示瓷瓶原始形态,再出示线描作品,然后进行绘画、添加。
由此可见,还原基本形态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而深度学习的重点指向的是保障每个学生公平而有品质的学习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总以那些绘画技能好的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掌握了种种方法后,依旧不能再次去创新线条、理解线条。因为线条有其变化的深度、广度,是教师无法穷尽的,更不能奢望学生来达到此效果。教师能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线条绘画的信念,以及建立起线条能够表现空间的理念。
质感是指线条的质地,它取决于包裹线条轮廓线的细微变化,与线条内部的细微变化也有关。笔法、工具和材料对线条质感有重要影响。练习中,学生主要通过控制力度、速度以及用笔的运动特征来调整线条的质感。
笔者展示钢笔教学范例后,学生真正被线条的塑造能力所折服。这一教学实践类似于书法教学中笔的墨色、用笔的讲究,在结合了书法教学后,学生的领悟加深了。
色感,是线条在色彩块面、色彩线条的衬托下,为线条呈现的视觉色彩感。而线描画不同于色彩画的视觉效果,所以,学生往往忽略其与色彩搭配起来的效果。
在教学中,笔者运用最多的是刮画效果。因为刮画纸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线条色彩的问题,在长时间的线条尝试刮画后,很多学生就慢慢地领悟出了有关线条的表现、色彩的表达,从而将线条和色彩有机地整合,这是教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好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表现中经历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强调视觉表达,并不是弱化线条表现。教师需要认识到:线条也如同生命一样,有其不可忽视的多种因素,而视觉表达就是其中之一。人们需要完整的、多元的线条来表现造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基”渐“境”、以“境”筑“体”、借“体”寻“魂”,让深度学习在美术课堂真正发生,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得以生成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