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国院士
朱立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骨伤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伤科)负责人,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负责人,首届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筋伤治疗手法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医正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中西医结合骨伤研究所所长,《中医骨伤》杂志主编.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特聘副会长兼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等.
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40余项.创建了旋提手法新技术,开创了正骨手法传承"人机结合"新模式,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9、2017),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34篇(SCI 45篇),主编专著9部.荣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药学发展奖临床医药研究特别贡献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抗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记者:朱院士,您好!请问当今中医骨伤和西医骨科的特点有何异同呢?
朱立国院士:中医骨伤科是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最能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学科之一,其发展良好与自身特点密切相关:中医骨伤科在诊断、评价等方面能够做到与现代医学接轨,同时二者的结局指标也基本一致,这为中医骨伤科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指导思想及治疗手段存在差异:相较于现代医学骨科,中医骨伤科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其治疗方法是在中医"筋骨理论"及其他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这是中医骨伤科的特色.此外,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更具多样性,包括手术、正骨手法、中药内服外用、小夹板固定等."中国式骨科医师"应掌握更全面的治疗方法,面对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更好的为百姓健康服务.
记者:中医骨伤科辨证思路有何特点?与内科的辨证思路有什么区别?
朱立国院士: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大特点.骨伤科在继承这两大特点的前提下,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诊治思路.针对各种创伤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等组织结构的损害,基于整体观念和局部辨证,形成了损伤三期辨证治法,即初期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合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后期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为主.目前,已有许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补肾中药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增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为损伤三期辨证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有力证据.以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为例,该类疾病具有局部力学结构失衡、炎性反应、易复发等共性特征,正骨手法、中药、功能锻炼等中医特色疗法,可有效针对其发病机制,骨伤科诊治应做到整体和局部结合,重视局部特点.因此骨伤科辨证不能拘泥于一点,辨证论治是主基调,局部的病理变化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朱立国院士入选第六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榜单
研究成果纳入国际指南
记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年来发病人数逐年攀升,导致缺勤、医疗资源负担和其他社会成本显著增加,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我们了解到您2021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就主要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欠规范、治疗效果欠明确等瓶颈问题开展研究,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朱立国院士: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发病率为7.62%,且存在年轻化趋势,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生活质量低的"三高一低"特点.国内、国际的相关指南都认为,80%~9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经非手术治疗得到临床控制,现代医学非手术治疗以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为主,但存在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中医骨伤科治疗手段丰富,正骨手法、中药等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也存在缺乏系统性总结、治疗方法欠规范、机制阐释不清等问题,制约了特色治疗方法的推广应用.
基于以上现状,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资助下,聚集瓶颈问题突破,课题一系统梳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辨证思维体系及其筋骨平衡理论的知识脉络,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献数据库.课题二基于"筋骨"理论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方案,以中医特色斜扳手法结合传统中药内服或外用为主要干预措施,并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方案的临床评价方案,以验证中医综合方案疗效.课题三基于课题一古今文献调研以及课题二临床研究结果,以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作为筛选标准,优化并修订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指南.课题四在课题一、二、三基础上,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分类、回归算法,形成人机交互的诊疗决策支持系统.课题五为多组学技术阐释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方案的效应机制研究.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明确中医药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助力中医药疗效"说清楚,讲明白".
记者:手法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如何呢?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会
朱立国院士:手法治疗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广泛应用于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有效疗法,但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病情加重,尤其颈椎扳动类手法可出现晕厥、骨折脱位、截瘫等严重不良事件.为解决传统手法高获益伴随高风险的临床应用矛盾,开展骨伤科第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根据"筋束骨"理论创建旋提手法及操作规范,采用国际公认的临床量表评价,经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旋提手法新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率达91.51%,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卫生经济学具有明显优势.相关研究成果纳入了美国物理治疗学会《颈痛治疗国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7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诊疗指南.
同时,我们自主研发了手法操作力学测量仪,结合运动捕捉技术,对颈椎扳动类手法进行了力学量化研究.与既往颈椎损伤的力学参数相比,证实旋提手法新技术以垂直向上为主要发力方向(传统颈椎旋转手法以侧方扭转力为主,比垂直向上牵引力更容易引起颈部损伤),手法的力学与运动学参数均在安全范围内.通过离体椎动脉模型分析了正骨手法体位对椎动脉的影响,证实正骨手法操作对椎动脉管径及椎动脉流量影响小,为手法操作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记者:您研发的智能化手法培训考核机器人,开创了科学、可重复的手法传承及评价新模式,促进了手法的推广应用,能否给我们介绍下这方面的工作呢?
朱立国院士:好的,我们首次将运动捕捉技术应用于颈椎手法研究,创建了颈椎生物力学数学模型,采用业界公认权威的ADAMS动力学软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运动捕捉技术等方法建立了旋提手法新技术操作的力学评价指标及研发了具有临床操作实感的颈椎模拟装置,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形成了手法培训考核系统.历经10余年攻关形成了手法培训考核机器人,具备智能化评价、语音实时回馈、视觉跟踪等人机互动功能,为手法培训提供了实践平台,避免直接在人体上进行手法操作所导致的风险、低效和差异等问题,提高了正骨手法的可重复性和传承效率,积极推进了骨伤科事业的科学化进程.基于该传承模式,带领团队也开展了腰椎斜扳手法、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摇拔戳手法等系列研究,并取得相关成果.手法培训考核机器人作为新型教学工具引入7所中医药大学,开启手法教学"人机结合"的新范式.
2017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