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宪春,靖骐亦,雷泽坤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①许宪春、张美慧、张钟文:《数字化转型与经济社会统计的挑战和创新》,《统计研究》2021 年第1期,第15—26页。2016 年,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G20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根据数字化程度的不同,“数字经济”中的“数字”可分为信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数字转型三个阶段。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数字转型发展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强调应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度应用,数字化能够对企业运营、政府治理和居民生活等方面产生重塑性的深远影响,进而对经济体系和结构产生渗透和重塑作用,甚至引发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①马名杰、戴建军、熊鸿儒:《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与应对》,《中国科技论坛》2019 年 第1期,第12—16页。数字化日益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方向,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②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中国工业经济》2019 年第8期,第5—23页。
数字化转型对经济社会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个层面。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通过将数字技术引入传统的企业架构中,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经营业务、组织架构、管理范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重塑的变革和升级过程。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更是一个全面的企业思维决策逻辑的重塑过程。③陈剑、黄朔、刘运辉:《从赋能到使能—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管理世界》2020 年第02 期,第117—128+222 页。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变革转型。④Ilvonen I.,Thalmann S.,Manhart M.,“Reconcil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Knowledge Protection”,in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Practice,2018,Vol.16,No.2,pp.235-244.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管理模式的变革,通过突破传统工业化体系下的路径依赖,⑤肖静华:《企业跨体系数字化转型与管理适应性变革》,《改革》2020年第04期,第37—49页。驱动企业转向生产管理智能化、营销管理精准化、资源管理高效化的“数字化管理模式”⑥刘淑春、闫津臣、张思雪等:《企业管理数字化变革能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吗》,《管理世界》2021年第05期,第170—190+13页。,带领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颠覆式创新。⑦Frynas J.G.,Mol M.J.,Mellahi K.,“Management Innovation Made in China:Haier’s Rendanheyi”,i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8,Vol.61,No.1,pp.71-93.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流通供给效率、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等。⑧Bakhshi H.,Bravo-biosca A.,Mateos-garcia J.,“The Analytical Firm: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Data and Online Analytics on Firm Performance”,in Nesta Working Pape,2014,Vol.14,No.5,pp.1-38;Nwankpa J.K.,Roumani Y.,“IT Capability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A Firm Performance Perspective”,in Thirty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16,pp.1-16;Mikalef P.,Pateli A.,“Information Technology-enabled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ir Indirect Effect on Competitive Performance:Findings from PlS-SEM and fsQCA”,i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7,Vol.70,No.1,pp.1-16;张延林、王丽、谢康等:《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情境的拼创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20 年第11期,第80—98页;袁淳、肖土盛、耿春晓等:《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分工:专业化还是纵向一体化》,《中国工业经济》2021 年第9期,第137—155页。
政府数字化转型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创新发展,体现了政府机构在寻求并应用数字技术的创新解决方案方面所做出的努力,⑨Janowski T.,“Digital Government Evolution:From Transformation to Contextualization”,i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Vol.32,No.03,pp.221-236.是政府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水平,利用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协同与重构政府治理体系的过程。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创新政府建设和运营模式,为政府现代化治理注入强大的变革力量。数字化转型与政府现代化治理同期叠加,为政府治理带来机遇和挑战,既加深了政府治理数字化的紧迫性,也为政府治理嵌入和依托数字技术提供诸多可能。2018年,大数据治理在贵州、广东、浙江等地被迅速推广,地方规划相继出台,有力推动了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建设。
数字化转型触发居民生活方式变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中国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发展迅猛,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消费形态,而且创造了日益丰富的应用场景。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非农就业,依据劳动技能实现有效分工。①田鸽、张勋:《数字经济、非农就业与社会分工》,《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第72—84页。得益于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以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为引领的新商业模式的快速推广,使就业模式更加灵活,就业渠道更加丰富,降低了从业门槛。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促使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运行方式不断创新。
因此,本文针对数字化转型在企业生产经营、政府治理、居民生活方面的作用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和总结,针对数字化转型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提供借鉴指引。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维度,本部分将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三个方面总结分析数字化转型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1.生产方面
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从传统的生产模式转向智能制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生产和服务过程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生产模式的改进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络平台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决策机制转型。
(1)实现智能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错配和产能过剩。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生产投入环节的升级主要表现在通过应用自动化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系统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将人力资源和原材料、生产技术和设备、信息和数据等要素连接起来,自动化生产实时监控制造全过程,企业生产变得更加透明高效。同时,通过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的应用,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生产模式,减少因生产要素错配带来的资源浪费。此外,数字化转型通过搭建数据库和信息集成平台帮助企业打通信息壁垒和数据断点,为真正实现智能化生产打好基础。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企业业务部门与生产端实时联通,远程操作即可开启自动化生产,生产决策的及时调整也更加灵活智能,突破了传统企业生产模式下对人力和时空的限制。
(2)扩展定制化生产业务,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生产模式转型。数字化转型通过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的高效生产模式,为产品多样化定制生产提供坚实基础。信息集成平台能够进一步将企业生产端与经营业务主体连接,各个生产环节以及前端销售的信息和数据将在企业内畅通高速流动。企业生产端与销售端的紧密联系,加上智能化的生产要素配置,帮助企业实现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并通过企业销售门户的信息化建设,拉近业务部门与客户需求端的距离,为生产端及时获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打通沟通渠道。用户的订单需求能够通过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实时反馈至企业生产端,直接作用于产品生产流程,智能的要素配置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产品定制需求,助力企业完成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生产模式转型。
(3)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促进产品升级,带动行业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搭建起信息集成系统,将生产端的原料设备等生产要素与企业信息管理连接起来,帮助来自客户的信息反馈和数据分析结果快速应用于生产决策的调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简称PLM)。数字化转型通过将MES 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集成应用打造企业智能工厂,企业生产环节实现闭环管理,通过PLM 与MES 的集成应用,实现产品的高效创新,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同时,数据库的建设有效解决了企业海量信息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问题,有助于及时进行策略调整和优化改进,进一步带动企业产品升级。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生产理念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实现了产品的定制化生产,进一步带动行业的升级转型。
2.经营方面
企业数字化转型表现在通过工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解决企业内部以及与企业外部环境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交流效率较低的问题,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数字化产业集群和生态系统,并充分发挥数据和信息资源在企业经营方面的优势,更科学地制定企业的经营策略。
(1)建立外联内通的产业生态互联,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产业集群规模。数字化转型通过将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打造企业的智能互联交易系统,并进一步选择应用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简称SOA)和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简称ESB)等软件。对内有效提高企业经营业务执行效率,解决企业系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外打通传统企业经营模式下与外部环境交互所涉及的信息断点,时时监测企业内部生产、对外销售等各个业务流程的进展。进一步地,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简称API),将市场中的制造企业、供应商、零售商、物流仓储、金融机构等跨行业的多个部门主体接入统一的能力云平台,加强企业与产业链、生态系统的融合互联,真正实现外联内通的企业经营模式。
(2)实时数据分析和风险监测,营造更加健康的经营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实时搜集并后台分析海量生产销售等相关数据,助力企业依据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更为精准地把握市场行情,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坚实基础。此外,企业通过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建立起科学有效且及时的企业数字化风险预警机制,并针对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引导企业尽快调整经营策略,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较低水平。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间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共赢,有利于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3.管理方面
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表现在企业思维模式的重塑、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系统的重建以及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扁平化发展,科学指导企业管理方面的目标制定和战略调整,为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数字化升级提供坚实高效的系统架构支持。
(1)实现企业思维模式转型,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思维和决策模式起到了重塑的作用,通过打通企业内各部门以及与外部环境交互所涉及的数据信息流通节点,企业能够实时获得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资源,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利用,科学地指导企业作出决策。此外,企业视野从只关注内部活动转向开始关注企业经营所需的生态整体,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将有利于促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等新兴经济形式的发展,有效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在助力万物互联的智能产业网络形成的过程中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
(2)重构信息技术系统,发挥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数字化转型通过企业IT架构布局的重建,助力企业IT系统向平台化结构转型,为企业转向智能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坚实的技术设施支撑。转型后的企业一般将IT系统划分为前台应用层、中台能力层和后台数据层,层次划分更加简洁清晰。此外,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海量信息和数据在企业系统内高速流动、存储和运算,有利于平台内部业务的横向联动和扩展。企业后台基于数据进行商业分析,科学智能地指导企业决策,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3)优化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提升企业运营敏捷度。数字化转型通过重建企业IT架构,精简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操作,对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进行全面革新,从根本上改善传统企业应用系统架构分散混乱、业务流程复杂繁琐、信息流通不够顺畅等问题,企业运营反应速度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在助力企业优化组织架构的同时,也在业务推进制度方面进行精简,帮助企业实现流程扁平化转型,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此外,基于信息技术的IT 架构能够更快地实现企业内部系统的更新迭代,最终实现智能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企业整体运营敏捷度将进一步提升。
数字化转型推进政府治理理念、政务服务方式、政府职能履行以及数据开放与共享的变革。
1.推进政府治理由传统治理理念向现代化治理理念转变
数字化转型对传统政府治理形态的有效性和适宜性提出挑战,使政府治理理念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贯彻“服务找人”的服务理念。政府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政府决策、风险预警、舆情监测等方面进行实时、精准分析,实现靶向治理。政府治理方式从静态管理向智能动态治理转变,政府服务理念从“人找服务”的被动响应向“服务找人”的主动前瞻转变。第二,推进整体性政府治理思维模式。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以整体性思维推进各级政府部门职能融合、技术融合与数据融合,促进由“部门服务”向“政府服务”的转变。第三,治理范围向虚拟数字空间拓展。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局限于线下实体环境,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现代化治理范围也逐步向线上数字空间拓展,创造“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融合治理环境,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也突破了传统的物理空间供给方式。
2.平台助力政府服务实现精准化、高效化
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内办公和对外服务两方面。政府对内办公方面,即通过建立统一的内部办公平台,实现政府办公的基本功能,同时,通过制定开发的应用程序,满足多样化的政府活动需要,①北京大学课题组:《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能力、转型与现代化》,《电子政务》2020年第07期,第2—30页。实现办事机构在线协同,业务信息及时共享。政府对外服务方面,即以数字平台作为连接公众端和企业端的载体,通过平台驱动实现多重政府政务服务功能。
(1)助力实现政府服务高效化。传统公共服务过程需要经历一个反复调查和修正的过程,拉长了政策调整周期。“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以数据为载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把政府部门的数据盘活起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协同性。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和“一体化”整体服务,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和标准,为公众提供最为直接和便利的访问渠道,有效地消减政府与公众间的服务鸿沟,做到简化办、网上办、马上办,改变以往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模式,提高政务服务的执行效率。如浙江 “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政府建设改革,广东打造了“粤省事”移动应用和“广东政务服务网”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均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典范。
(2)助力实现政府治理精准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民众对生产生活服务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和个体化特征,公共服务需要朝着更加精准化的方向努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数字化政务模式能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进行精准需求分析,有效匹配市场主体需求和政务服务供给,发现社会治理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为精准的社会治理提供着力点和突破口。“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流动,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还能使企业、公众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政务服务平台进行便捷的传输、精准的捕捉,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3.数字技术赋能政府履行职能,实现决策科学化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升政府在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职能履行,是国务院部署的“放管服”改革重大任务。政府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数据的可视化采集与存储,实现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知识共享。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改变以往传统治理过程的局限,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政府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如政府部门围绕城市治理的各种业务,通过数字化方式逐步弥合城市治理不同部门间“信息鸿沟”,打通各个单位之间的“数据孤岛”,通过构建全覆盖、多维度的感知系统,实现城市范围内的全域治理;政府充分、合理地利用数据资源,持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同时利用大数据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等。同时,大数据还能发挥对未来的研判功能,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大规模数据中隐藏的信息,让政府建立起更为准确的预测决策机制,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4.促进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助力宏观经济调控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治理者,在每个领域发挥治理功能的同时,依法收集、使用并保留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资源涉及政府运行、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开放程度及范围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速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建设工作,政府数据开放取得重要成绩。截至2020年4月底,中国已有130个省级、副省级和地级政府上线了数据开放平台,其中省级平台17个,副省级和地级平台113个。54.83%的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73.33%的副省级和32.08%的地级行政区已推出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这对提高政务服务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政府数据为重点推进数据信息的开放与共享,破解“数据烟囱”,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和强大的动力。
融合增值是数据资产区别于传统资产的重要属性之一。一般来说,单一的数据价值非常有限,其边际价值甚至接近于零。因此,为了有效发挥数据的价值,需要将大量数据进行融合。融合的数据信息越多,数据的价值就越大。政府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多部门政府大数据的整合,为政务数据的采集、监控、分析一体化提供数据基础,释放政务数据红利。大数据的融合为宏观经济监测在数据的定点提取、定量分析和定向挖掘等方面创造了基本条件,是宏观经济治理的丰富信息源,有助于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数字化转型已经覆盖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已经从电商平台向居民学习、工作、生活等全面延伸。
1.催生就业岗位,创新就业模式,优化就业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六稳”“六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实现稳就业目标,不仅需要政策扶持,还需要发挥中国强大的数字经济优势,开创就业新局面。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推进,持续释放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就业形态,越发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为稳居民就业和保居民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兴职业主要来源于数字产业和数字化转型所实现的传统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网络电商、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各类平台组织持续吸纳劳动力,形成平台化就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催生大量新职业。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力带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出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农旅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收录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13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均与数字技术息息相关。
数字技术创造的新职业不仅体现在新的职业技能和内涵,还开创了新的就业模式。随着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的爆发,全新的灵活用工模式随之诞生。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劳动者能够与需求方快速建立连接,实现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劳动技能等特征与工作任务需求的精准匹配。这种新的就业模式打破了传统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与固定工作岗位“一对一”的全日制雇佣关系,形成一种“按需招聘”的弹性供需匹配方式,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还能够优化劳动者的时间分配。如互联网音频创作者、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平台主播、短视频作者等,劳务提供者可以选择专职或兼职工作,自行决定工作时间长短,大大增加了工作时间上的灵活性。
数字技术发展有助于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环境。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不仅代替人类的一些重复性工作,还代替了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工作,保障了劳动者的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潜水打捞、水下作业、高空作业的高压线安装、施肥施药等,都可采用机器人或者无人机代替。一些充满辐射或者恶劣环境的工作场地,均可以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数字技术的渗透与普及成为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高效化、便捷化的重要手段,让公众能够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数字技术打破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有效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使得落后地区也有机会享受到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缩小地区和城乡的公共服务不平衡程度。在医疗领域,智能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数字化医疗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更加强了智慧医院建设,推进线上预约监测检验。在教育领域,伴随互联网科技的成熟与普及,在线教育培训迅速得到推广。网络教学有助于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名校名师课程可以通过网络云平台、空中课堂等途径进行广泛传播,使远程异地教学得以实现。在居住领域,居住服务、建筑管理、社区经营等居住产业链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了行业效率和居民体验感。通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社区治理新形态。在养老领域,数字技术赋能“互联网+”养老模式。“互联网+居家养老”“互联网+社区养老”“互联网+机构养老”将陆续上线,为养老机构赋能增效。
3.重塑居民生活场景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已经从电子商务向居民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全面延伸,居民在购物、出行、娱乐、餐饮、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正在发生颠覆式变化,使数字化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数字技术在深刻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同时,还使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延伸和拓展,得到更好地满足。诸如以智慧超市、智慧餐厅、社交网络、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主的“数字购物”;以网约车、智能公交等为主的“数字出行”;以“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知识分享平台和产品为主的“数字学习”;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景区为主的“数字文旅”等。此外,新冠疫情给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但疫情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催生出来的数字化、移动化的远程办公和无接触配送等,有效地解决了特定情境下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如疫情期间以“钉钉”“teambition”“腾讯会议”等为代表的远程办公、线上会议软件,使得员工可以规避因无法出门上班而带来的不便。
数字化转型在企业生产经营、政府治理和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充分重视。
现阶段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还相对较弱,在软硬件方面面临着技术制约。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相关产业高速蓬勃发展,但互联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和服务业领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相对落后。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平台在众多维度上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企业管理上平台、产品上平台、业务上平台、设备上平台等,这对工业互联网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提出要求。在工业软件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接入各类工业软件满足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需求,主要包括研发类、生产类、管理咨询类以及嵌入式软件,目前中国在开发设计类和生产运营类软件上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在核心硬件方面,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设备上平台。不同行业的企业采用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接入的协议各不相同,多达数百种。设备上平台需要对其进行协议解析,目前中国在设备解析过程中仍存在技术困难,特别是进口的国外设备通常设置保护,从而导致解析较难。如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拥有自己的程序和体系,在设备设计上软硬一体,我国想要破解其设备变得更加困难。
目前,数据孤岛问题仍是制约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障碍,主要由职能部门划分不当或信息管理软件和系统混用导致。在职能部门划分方面,部门过于独立容易导致“数据孤岛”问题。比如在企业职能部门划分过程中,企业如果仅以功能作为各职能部门的划分标准,各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联系,容易出现部门数据各自存储和管理、对数据的认知理解截然不同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部门间数据难以互通,数据分析结果也难以达成一致,数据孤岛由此形成。这也是一些集团化的企业相对更容易出现数据孤岛问题的原因之一。政府等其他主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容易因各部门职能分工较为独立,或者组织架构较为复杂等问题产生数据孤岛。此外,在信息管理软件和系统的应用方面,如果数字化过程中信息管理软件和系统的应用以部门为单位,不同部门应用不同类型的软件和系统,也容易因不同软件和系统之间难以兼容导致数据无法互通,进而产生数据孤岛问题。比如在同一家企业内部,人事部门用OA 系统,生产部门用ERP 系统,销售部门用CRM 系统,不同系统中的数据互通较为困难,导致企业内部的数据无法畅通流动,数据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以数字技术为主要形态的科技革命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给受众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资源和视角,提供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受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的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并不能平等地惠及每一个地区和每一个人,这就带来新的“数字鸿沟”问题。
一是老年人面临严峻的“数字鸿沟”问题 。在数字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中,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在对互联网等使用的动机、理念和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最终导致巨大的信息落差,主动或被动地与数字化时代脱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约1.9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5%。截至2020年3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①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由此可以推算,有上亿老年人被排斥在数字社会之外。二是中小微企业“数字鸿沟”问题阻碍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而在数字化转型中,中小微企业往往面临着数字技术基础薄弱,转型路径不清晰等问题。大型企业在数字化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实施经验,数字化转型起步早、能力强。相比之下,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覆盖面还比较低,数字化转型步伐亟需加快。许多中小微企业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专业技术及人才供给不足,缺乏对数字技术应用前景的认识,面临“不敢转、不想转、不愿转”的障碍。
数字化转型促使政府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在全国层面尚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地区间政务服务网站和数据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在线服务水平高低不一、信息标准化差距明显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推广和实践。由于不同地区自身经济水平、产业基础、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各地政府对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同,政府数字化转型程度差别较大,缺乏统一的统筹协调标准,阻碍了政府政务服务的协同和共享。以广东为例,广州、深圳以及珠三角地区政府数字化水平已经位于全国前列,但粤东、西、北地区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政府建设等方面与上述地区形成较大差距。
目前中国数字化转型相关人才较为稀缺,在人才供给方面还存在困难与挑战。数字化转型相关人才应为兼具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数字化转型趋势下,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提高,更加注重跨领域、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技能融合,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应对所在行业和领域的运行规律非常熟悉,这也是数字化转型相关人才稀缺的重要原因。此外,在数字化转型相关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城市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缺口,对数字化转型发展造成约束。现阶段数字化转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并存在继续向一线城市流入的趋势。数字化发展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这一类城市拥有较大规模的数字化企业等主体,对数字化转型人才的吸引力具有绝对优势。其他城市虽然致力于提高人才吸引力,但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面临人才流出的竞争压力,需制定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并留住数字化专业人才。
数据被企业或政府收集、存储、加工、分析和应用,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大数据正日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在现行的微观会计和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中却尚未体现。数据和数据资产的概念、数据的特征及权属界定、数据支出资本化范围及类型、数据资产的定价方法等统计与核算问题,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外尚未达成共识。①许宪春、张钟文、胡亚茹:《数据资产统计与核算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22年第2期,第16—30+2页。数据要素统计核算的理论和实践严重滞后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这给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客观衡量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带来困难。完善数字要素统计核算对于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现阶段中国数字化转型面对的各种挑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工业互联网是万物互联产业生态的基石,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才能真正带领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建立起健康完善的万物互联产业生态。中国一直坚持工业互联网的自主建设,目前已经实现多种零部件和技术算法的国产自研替代,但在性能上还需进一步提升。对于依然存在“卡脖子”问题的软硬件技术,应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尽快突破核心技术的制约,减少关键零部件和软硬件的进口依赖。
国家应统筹各方面力量,建立起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关系,全力支持中国工业互联网软硬件技术的自主研发工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共同解决软硬件技术研发攻关问题,使中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拥有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的赋能服务。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软硬件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规范通用的行业标准,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健康蓬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和治理模式最直接的产物就是海量的数据资源。与此同时,数据资源也是助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资产和生产要素,数据互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数据对企业生产经营、政府治理和居民生活的积极促进作用,企业、政府等各主体应对数据制定统一的使用规范和认知标准,尽可能减少因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混用而产生的不兼容情况,避免各部门对数据相对独立的管理和运用,进而导致“数据孤岛”问题,应保证各部门主体间数据流动畅通。
此外,还应在促进数据互通的同时,建立起数据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数据权属,保障用户数据隐私安全不受侵犯。现阶段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过程中,未来数据将越来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确保数据安全规范流通,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社会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针对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应积极推动老年人适应数字生活的适网教育,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学习和接触数字设施的机会。可以通过老年大学或社区、村委会组织等形式,开展激发老年人学习兴趣的课程,加强老年人应用数字产品的培训,帮助老年人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加强技术创新,让智能化产品更适老、助养老。面向老年人提供更多智能化的适老产品和服务,帮助老年人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和使用信息,提高老年人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但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性,也要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通过线下办事渠道为老人提供兜底保障。
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数字鸿沟问题,可由政府牵头组织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工作。培育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引导企业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通过政府机构和私营部门的通力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帮扶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型科技公司应着力针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开发相关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强化数据能力,带动中小微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目前,全国部分省份已经在省域内实现了“一网通办”,部分城市已经完成搭建城市级大数据平台,但不同地区政府数字化转型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划特征。我国地区之间政府数字化转型程度差距明显,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政务服务数字化以政务信息数字化为基础,要进一步探索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有效方法,应要加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和数据开放共享体系顶层设计,着力打造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壁垒,建立全国共享与协同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提升政府数据资源的价值和利用率,提高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此外,在数字政府建设落后的地区,要学习和探索发达地区数字政府建设的经验,借鉴先进地区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建立地区之间的互鉴机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部分地区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而且有助于地区之间形成统一的政府数字化建设规划和标准。
面对现阶段我国数字化转型人才供给存在不足的挑战,应重点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工作,加大数字化转型相关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倡导产学研深度合作与学科交叉融合,支持企业、政府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模式,为推进中国数字化转型发展培育出具有跨领域的专业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区域性人才流失问题,不同区域应有针对性地建立起适宜地区整体规划发展的人才引进制度,并为留住人才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对数字化转型相关专业和岗位给予政策性鼓励和支持,尝试采用相关专业人才的就业激励机制,形成稳定的人才职业发展体系,比如创业合伙人机制(创客制),已经成为不少企业采用的重要人才激励机制之一。同时,应进一步发挥数字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打造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供应链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企业也能够提供更多的数字技术岗位需求,进一步为该地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就业。
政府统计工作者和学者要探索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字要素统计理论和方法。要加强数据和数据资产的概念、数据的特征、数据权属界定、数据支出资本化范围及类型、数据资产的定价方法等统计与核算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展数据支出资本化、数据资产价值、数据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等方面的测算研究,形成科学的统计核算理论和方法体系。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数据生产要素投入底数和分布规律,探索形成质效兼顾、可操作的统计调查方法。要加强学者与政府统计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了解和把握现实中数据要素统计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主动开展理论和方法研究,实现数字经济统计的理论和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