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济光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国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重庆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相继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正在形成人才加快集聚态势。但是,在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中,由于聚才政策吸引力不足、人才基础聚合力薄弱、人才创新力激活迟缓、服务保障力供求失配等原因,重庆正在面临科技创新人才难找、难引、难用、难留等诸多现实问题。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超常规引育科技创新人才,全面理顺体制机制,精准实施政策措施。
突出产业导向,完善引育政策。以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重心,梳理重庆科技创新人才重点需求清单,制定分类分层人才引育政策。以产业急需“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加快引进一批拥有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和自主研发体系的国际机构、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一支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经理人才队伍。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产教融合,按照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的原则,强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交叉学科设置。
突出数字赋能,提升保障水平。打造重庆科技创新人才数据库,建立人才服务数据共享机制,构建市区(县)一体、部门协作、全链条覆盖的人才共享体系,提高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创新趋势的人才引育留用能力。推进人才服务集成化发展,整合各级各部门人才服务事项,围绕项目申报、政策兑现、生活服务、管理考核等全链条服务,压环节、减材料、省时间,增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供给,为人才动态发展和作用发挥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务。推进人才免申即享改革,梳理现行人才政策,发布免申即享人才政策清单,实现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兑现。
突出精准服务,促进全面协同。有序开展人才政策及人才工作成效评估,提升人才政策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促进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围绕顶尖人才长期关注的问题,持续强化“人才贷”及相关金融服务支撑,加速实现“人才、技术、项目、资本、市场、政策、空间、服务”全要素对接,促进产业和人才融合发展。加快修订《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比照周边及先进地区成功经验,以住房就医、配偶安置、子女教育为核心,升级人才保障服务体系。健全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持续促进人才市场互通,探索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市场一体化发展指数,创新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园“飞地园区”建设模式。
突出制度建设,理顺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持续为人才引育留用减负松绑。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归属机制,探索开展“先确权、后转化”模式,赋予科技人员成果所有权。在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企业创办等方面,制订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的紧密联系。改进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收益管理,健全股权、期权及分红等管理创新,激活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向重点创新功能区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