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送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广东湛江 524048)
课程教学是新课标落地的关键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当前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改革进入了关键的课程实施阶段。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而且对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提出了5 条教学建议。下文将对这些建议蕴含的教学意向进行解读,以期为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教学提供有益指引和参考。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条教学建议是“制订教学目标应体现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不仅遵循了目标导向原则和落实“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还体现了新课程实施是有目的、有规划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师生活动。教师在开展新教学时,要“准确理解核心素养4 个方面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根据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等制订教学目标,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化,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说明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初中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初中生物学课程和生物学科并不具有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学科和课程。具体而言,初中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特指学生的素养。所以,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实质上指向的是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即教学目标指向的是具体的学生,而不是抽象的学生。
不论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还是探究实践、态度责任,都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且彼此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同一个行为主体。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通常需要经历生物学概念的理解、生物学技能的获得、生命现象的解释、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真实的生物学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而逐渐形成,表现出由低到高不同水平的进阶。通常,同一年级的学生都具备相同的年龄起点,但是由于他们之前的成长环境、学习经历不同,加上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悟性和学习力,所以他们的起始水平往往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在制订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加强对各班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掌握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具体的学习活动、任务和内容来制订班本教学目标,而且要设置如“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等综合的、实践的学习路径让学生通过具身经历的方式实现预设的目标,从而促进他们相应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是新课标第二条教学建议。这遵循了“少而精”的原则,符合“内容聚焦大概念”的课程理念。生物学大概念是指能反映生物学科本质,能够解释较大范围生物学现象的,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普适性的概念。生物学大概念属于上位概念,与本领域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等下位概念具有内在联系和统率作用。这昭示着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要有更高的站位和更远的立意,即重在用生物学大概念统领教学活动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聚焦大概念有两方面的理由。一方面,初中生物学可以和高中生物学衔接起来,从而构建一体化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大概念统整生物学教学,能够避免“小概念”间的碎片化和相互割裂,解决有限的课时与不断增多的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综上,内容聚焦大概念不仅有利于教师强化课程意识、学生立场和素养本位,从学科本质找到教学之法和育人之道,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以及生命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养成。此外有利于师生共同在更大的视域和置身更复杂的真实情境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如何聚焦生物学大概念赋能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关键。由于大概念统摄的范畴宽,涉及的内容多,所以学生要建立或发展生物学大概念,都需要从次位概念、重要概念等下位概念入手,从而构建大概念。教师在围绕生物学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根据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生物学大概念进行分析和分解,构建以大概念为核心、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为支撑的概念体系,让学生可以拾梯而上。例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学习主题的大概念是“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其核心是“结构层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以及各自的功能与关系出发,将相关概念组织起来,建立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概念的主动建构和深度理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或制作相应细胞模型,观察、比较和归纳不同生命结构层次的特点和功能,同时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帮助他们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等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初中生物学课程注重探究和实践,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现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及探究过程,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因此,初中生物学课程属于科学课程,肩负着培育学生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育人使命。《课程标准》把“重视运用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列为第三条教学建议。可见,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策略突出探究特点。
突出探究特点的教学策略,注重组织学生通过开展探究活动主动获得新知,以提高学生探究实践能力,锤炼科学思维,修正或建立科学观念,培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探究是“魂”,问题是“线”,学生是“本”,旨在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以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运用突出探究特点的教学策略开展生物学教学有以下几点注意点。首先,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和自我修炼,加快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素养,掌握常见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以胜任探究活动的指导工作。教师最好能根据真实的生物学问题进行具身实践,去探究、体验、发现和总结。
其次,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提出感兴趣、想研究的问题。接着,教师再根据具体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资料分析、调査、测量等多种方式的具身探究主动获取证据,进而帮助学生学会作判断与总结。然后,教师继续辅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报告的撰写与交流,鼓励他们写成文章进行投稿发表或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
最后,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安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科学规范和学术伦理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第四条教学建议是“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即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积极组织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科渗透,特别是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其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重视学科渗透是开展跨学实践活动的需要。跨学科实践打破学科已有边界,对学科内容进行主题化、项目化、情境化学习,这对学生解决复杂的、综合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组织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应不少于10%的课时。第二,重视学科渗透是培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需要。第三,重视学科渗透是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未来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第四,重视学科渗透是促进教师关注科学、技术、社会问题与成果,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同时引导教师从专业发展走向生命成长,坚持终身学习的需要。
教师在思想上还要意识到,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要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但是不应只限于这些方面。同时,教学应从学科渗透走向学科融合,从而发挥学科教学融合育人的最大效能。此外,教师还可以改变过去“单科单师”的授课形式,尝试“多科多师”联合授课。如生物学教师可和美术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制作创意蔬果画或进行“见子画果”“见果画花”等活动,还可和音乐教师合作辅导学生创编生物歌曲。
显然,不论是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还是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要求都会比单纯的学科教学高。因此,要开展好这类教学,教师就应多和学生甚至家长商量、沟通,借力各方力量,策划和组织好每次的活动,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并让学生感受跨学科实践的融会贯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书报和网络等媒体捕捉相关信息,也可以指导他们从关注现实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中选择学习主题,如采取项目化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关注和开展相关问题的探究等。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课程标准》的第五条教学建议。教师应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师生互动交流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综上,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手段提倡技术融合。
教师能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固然最好,倘若没有这方面能力或能力还不足的教师,至少应懂得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但是,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是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或线上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可能。比如,延时摄影技术让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萌发、发育和生长等全过程能在较短时间内,非常直观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又如,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录制技术,制作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或典型问题的微课,让学生能够实现跨时空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