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外国语学校 李茂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在高等教育,“大后方” 在基础教育。近年来,不少普通高中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现阶段,厘清普通高中拔尖创新潜质学生培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拔尖创新人才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既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培养普通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大众教育,又要创建面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点学校。为此,各地通过学科知识的考查,选拔出了一批学生进入重点高中,进行优质培养。改革开放以后,各高校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少高校开设了少年班;一些中学也开设了超常儿童实验班,招收年龄较小、可提前参加高考的学生。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各高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高考录取模式,“自主招生”“强基计划” 应运而生,各中学也随之做出调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 “全面提高”“自主培养”“天下英才”等概念,为我们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有人将 “拔尖”与“一般”“多数”对立起来,认为只是极少数的优秀学生。其实,普通高中仍处于人才早期培养阶段,学生能否特别领先或出众尚不能定论。因此,“拔尖”是人才发展的“将来时”,而不是“现在时”,所有具有创新素养的学生都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才发展的黄金期,学校必须立足于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要关注包括超常学生在内的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只有真正尊重个性差异,才是真实地面向全体。比如,郑州外国语学校近年来对包括竞赛生、保送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培养,都努力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得“优一等、高一格”的发展。尽管有的学生没有升入一流高校,但走上社会后,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成就。
不少高中学校在进行拔尖创新潜质人才培养时,往往偏重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创新人格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形成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的培养机制。
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英才”,应该是人格完善、德才兼备的人才,既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又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坚韧的意志力。所谓智力超群的学生,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靠天赋就可以取得骄人成绩;面对复杂的学科知识时,具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品质更为重要。
注重学科知识的积累。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等储备。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这些学生的智力因素,容易忽略其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我们要培养这些学生去拓展学习学科的前沿理论并尝试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必要时进行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为其日后进入高校进行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
形成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一所学校要发展,必须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把育人理念、育人目标和学校的传统、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求统一起来。通过课程体系的运转,学校的特色会更加鲜明,教师的专业、学生的特长也能够得到良好发展。在郑州外国语学校,我们既有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和学科讲座,又有面向部分学生开设的拓展性课程,同时还有面向少数有特殊需求、有特长的学生开设的研究型课程,并为这些学生提供实验室等平台。
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宽松友善的环境,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条件。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我们高扬“文理兼长、外语突出、全面发展”的旗帜,致力于培养“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的高素质预备人才”。学校规定,晚自习不允许教师讲课,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每年的学代会都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盛会,学生代表的建议会得到充分尊重;多样的学生社团和丰富的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
注重提升师资,提高人才的培育能力。要想让更多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各领域拔尖人才,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我们和一些高校建立了长效合作培训机制,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比如在领航教师计划实施中,学校所有学科教师每年都会到本学科水平最高的高校进行集中培训。学校还连续多年组织教师参加“大学选修课”培训等,既更新了教师知识储备,又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重视生涯规划,多渠道助力学生发展。学校开设有系统的生涯规划课程,每年还组织“回家·听说”系列活动,让往届毕业生介绍大学相关专业的发展近况;邀请专家举办前沿学科的学术讲座,选拔学生参与不同高校、不同领域的学科营活动;组织学生到高校实地研学,给每一名学生配备学习导师解疑释惑等。
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大中衔接。学校积极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向学生有序开放,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比如学校和安阳师范学院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学校与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请大学教授来校进行学科培训,并选派部分学生到大学里去感受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氛围。
总之,在“三新”背景下,普通高中应该强调价值引领,强调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断丰富课程体系。对于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要及时发现,科学培养,推动其持续成长,从而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