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膝风的证治

2024-01-07 14:05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王颂歌杨英冯文杰付建利娄玉钤张攀科刘传慧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外邪风湿病舌质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王颂歌 杨英 冯文杰 付建利 娄玉钤 张攀科 刘传慧

【摘 要】 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鹤膝风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鹤膝风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5型:邪实候(寒湿凝滞证、湿热蕴阻证),正虚候(阳虚阴疽证、肝肾阴虚证),痰瘀候(肿疡化腐证)等。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鹤膝风;类风湿关节炎;特殊痹;风湿病(痹病);虚邪瘀;证治;中医药

鹤膝风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宜,外邪侵袭所致,以腿脚牵痛,肢体筋挛,久则膝、肘关节肿大变形,肌肉瘦薄,骨节显露,如鹤之膝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鹤膝风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最早论述本病,列有“鹤节候”,提出小儿发病是由于禀生血气不足。鹤膝风病名首次见于宋代《圣济总录》,但未有详细描述。金代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用伊芳祁丸治疗鹤膝风筋缩。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有鹤膝风之说,并详细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论述较为全面,并从临床表现上探讨本病的预后,极具指导意义,并对妇人鹤膝风进行辨证施治。明代《丹溪摘玄》中有“鹤膝风,即今之鼓槌风”之说,论其表现为“两膝肿大,髀左右但存皮骨,皆挛躇卧不能伸屈”,说明本病常可导致关节功能障碍。明代沈之问《解围元薮》描述本病临床表现,更为详尽。李梴《医学入门》指出鹤膝风是由于足三阴亏损,复感风邪所致;言治疗“初起宜用葱熨治,以内消之”,提示热熨疗法可作为本病初期的治疗手段,具有借鉴意义。龚居中《幼科百效方书》提出本病多因肾虚易为邪侵所致。清代喻昌《医门法律》指出本病与偏枯治疗不同,“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细者,且未可治其膝,先养血气,俾肌肉渐荣,后治其膝可也。”

西医学类风湿关节炎、化脓性膝关节炎、结核性膝关节炎、膝骨关节炎等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滑膜炎可出现鹤膝风表现[4]。

1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多与体虚久病,饮食内伤,外邪侵袭有关;也可由其他痹病迁延而成。

1.1 体虚久病 体虚久病之人,脏腑阴阳亏虚,无以温煦濡养关节筋肉;或正虚无力驱邪,邪留深陷筋骨,肉腐成脓,损筋蚀骨,皆可引发本病;或小儿先天禀赋亏虚,气血不足,肾虚精亏,或易复感外邪,外邪痹阻,日久发为本病;年老体虚久病之人,足三阴亏损,或他痹迁延日久,或妇人经带胎产失调、气血亏虚,或复感风寒湿邪,正虚邪滞,关节筋肉失养日甚,而致本病。如《诸病源候论》曰:“小儿禀生血气不足,……骨节皆露,如鹤之脚节也。”明代薛己《外科发挥》曰:“三阴之气不足,风邪乘之,两膝作痛,……曰鹤膝风。”

1.2 外邪侵袭 风寒湿等邪侵,或湿热之邪侵袭,痹阻关节,肿胀疼痛,发为本病;或妇人经行胎产失调,复感外邪,亦可发病。如明代薛己《薛立斋医学全书》曰:“妇人鹤膝风症,因胎产经行失调,……而为外邪所伤。”王肯堂《证治准绳》曰:“鹤膝风,……风寒湿气结于经络,血脉不流。”《医门法律》曰:“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

1.3 痰瘀阻滞 恣食生冷,或嗜食肥甘,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水湿内停,酿湿成痰,滞留关节,损筋蚀骨,发为本病;或情志失调,气滞血瘀,或邪滞日久,瘀血痹阻,瘀血痰浊留滞关节,也致本病。如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曰:“鹤膝风,……然肿痛者,必有邪滞。”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曰:“血脉阻滞,不得流行,注膝成病。”

综上所述,鹤膝风病因有体虚久病、外邪侵袭、痰浊瘀滞等,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5]。其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外邪痹阻,关节筋肉失养,甚或筋损骨蚀。本病早期以局部症状为主,中晚期可影响全身,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多为寒湿热等邪及痰浊、瘀血。病位多在膝、肘等关节,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虚证多为禀赋不足,或肝肾亏虚、精气不充,或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关节筋肉失养所致;实证多为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痰瘀痹阻关节筋肉。

2 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于体弱久病之人,多发于膝或肘关节,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肌肉瘦薄,骨节显露,如鹤之膝,甚或肿疡肉腐成脓为诊断要点。

3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虚实和肿胀脓液:本虚应辨气血阴阳之偏虚,肝、脾、肾三脏之所属,多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等;标实当分寒湿、湿热、痰浊(瘀血)等。关节红肿热痛者较易治,关节漫肿不红、不痛者难治;病久关节肿疡溃而脓稠者易治,脓清者难治。本病以祛邪通络,扶正固本为治疗原则。初期以祛邪通络为主,或散寒除濕通络,或清热解毒通络;久及脏腑者,当温补肾阳,或补益肝肾;兼痰夹瘀者,祛痰化浊,活血化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忘扶正固本。故《妇人大全良方》曰:“大要当固元气为主,……凡溃后当大补脾胃。”必要时行外科治疗。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5型。

3.1 邪实候

3.1.1 寒湿凝滞证 关节肿大,冷痛;关节痛剧,甚则难以履步,形寒肢冷;舌质紫黯或淡,苔白滑,脉沉紧或沉迟。以关节肿大,冷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多见于本病初期,风寒湿等邪乘虚侵袭机体,故见形寒肢冷;寒湿凝滞关节,气血不得行,故见关节肿大、冷痛、痛剧;寒湿留滞下肢,故痛甚难以履步;舌质紫黯或淡,苔白滑,脉沉紧或沉迟为寒湿凝滞之象。

治法:散寒除湿,养血活血。

方药:五积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加减。方用麻黄、白芷解表散寒;厚朴、苍术健脾燥湿;肉桂、干姜温里和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燥湿化痰;桔梗、枳壳升降并用,调畅气机;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通络;川牛膝走下肢,通利关节。全方共奏散寒除湿、养血活血之功。

临床尚可用大防风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3.1.2 湿热蕴阻证 关节红肿热痛;关节肿大重着,屈伸不利,行走困难,可有发热,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以关节红肿热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常见于本病早中期。湿热之邪侵袭,或寒湿之邪深入,稽留经络,郁而化热,湿热壅阻,流注关节,故见关节红肿热痛,重着,屈伸不利,行走困难;热甚者可见发热,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皆为湿热蕴阻之象。

治法:清热除湿,蠲痹通络。

方药:四妙散(《丹溪心法》)合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加减。方以黄柏苦寒清下焦湿热,配苍术苦温燥湿,一清一燥;川牛膝通经络、利关节;萆薢、防己、木瓜祛湿化浊;当归和血,牡丹皮清血分之热;薏苡仁健脾利湿;秦艽祛风除湿。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蠲痹通络之功。若热盛者,可加金银花、紫花地丁;湿盛者,加车前子、木通。

3.2 正虚候

3.2.1 阳虚阴疽证 关节漫肿沉痛,或酸痛;或关节脓肿久而不溃,关节周围肌肉渐脱,活动时疼痛加剧,难以转侧,畏寒怕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舌质淡舌体嫩胖,苔白腻而润,脉沉缓或沉细无力。以关节漫肿沉痛,或酸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素体阳虚,或病久损及阳气,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湿邪久留浊化成痰,痰湿流注,损筋腐骨,故见关节漫肿沉痛,或酸痛,活动时疼痛加剧,难以转侧;阳虚无力托脓,关节脓肿久而不溃;病久不愈,肌肉失养,可见关节周围肌肉渐脱;脾肾阳虚,可见畏寒怕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舌质淡白体嫩胖,苔白腻而润,脉沉缓或沉细无力,皆为阳虚阴疽之象。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减。方中制附子、肉桂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鹿角胶、菟丝子补肾益髓,温而不燥;千年健、杜仲补肝肾,通经络;白芥子温化皮里膜外寒痰;少佐麻黄开肌腠,散寒凝。全方补而不滞,有温阳散寒、化痰通络之功。若兼湿者,酌加炒薏苡仁、防己;兼瘀者,加制没药、炒山甲、水蛭、蜈蚣;痛甚者,加制川乌、威灵仙、青风藤;脓肿久而不溃者,加人参、黄芪、当归、白芷。

3.2.2 肝肾阴虚证 关节疼痛微热,肌肉瘦薄,骨节呈露;关节活动时痛甚,腰膝酸软,形体羸瘦,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喜饮,溲赤便秘;舌质红苔薄少,脉细数或细无力。以关节疼痛微热,肌肉瘦薄,骨节呈露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病久阳损及阴,累及肝肾,肾阴不足,精髓不充,骨亏络空,肝阴不足,筋脉失养,故见关节疼痛,形体羸瘦,腰膝酸软,肌肉瘦薄,骨节呈露;阴虚内热于里,故关节微热;阴虚内热,蒸津外泄,故见盗汗;阴液不足,内热滋生,故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口干喜饮,溲赤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无力,皆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通络。

方药: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方用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龟甲胶滋补肝肾,益精填髓;菟丝子、鹿角胶峻补精血;怀牛膝、桑寄生、狗脊补肾壮肾;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忍冬藤清热蠲痹通络。全方共奏滋补肝肾、养阴通络之效。若病程较长,反复不愈者,多兼瘀血阻络,加乌梢蛇、丹参、地龙;兼风湿者,出现关节疼痛、重着,加防己、秦艽、威灵仙;兼湿热者,加薏苡仁、土茯苓清利湿热、通络止痛;阴虚内热甚者,重用生地黄,酌加女贞子、墨旱莲、知母、黄柏。

3.3 痰瘀候 肿疡化腐证:关节漫肿剧痛,屈伸困难;关节局部皮色不变,且有阴凉感,脓液清稀,口渴不欲饮,神疲心烦;或关节局部皮色红,按之热感,脓液黏稠,烦渴,身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淡苔白而润,或舌质红苔黄且干;脉沉细、迟细或滑数。以关节漫肿剧痛,屈伸困难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在本病中晚期,脏腑气血亏虚,邪留深陷,酿湿成痰,侵淫關节,肉腐为脓,故见关节漫肿剧痛,屈伸困难;痰湿蕴里,可见神疲心烦;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口渴不欲饮。属寒者见关节肿大,关节局部皮色不变,甚则有阴凉感,其脓液多为清稀样,舌淡,苔白而润,脉沉细或迟细;热盛则肿,痰瘀互结,故属热者关节肿大,其皮色红发烫,关节疼痛加剧,脓液黏稠,身热,烦渴,舌质红,苔黄且干,脉滑数。

治法:(属寒)温经散寒通滞;(属热)清热解毒通络。

方药:属寒者用大防风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方中附子、桂枝温经散寒;防风、秦艽、羌活散寒祛风,除湿通络;黄芪益气托脓;熟地黄、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白术、半夏、天南星健脾除湿,化痰通络;川牛膝逐瘀通经;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营。诸药共用,具有温经散寒通滞之效。若寒湿重者,加炒薏苡仁、防己、白芥子;痛甚者,加制川乌、威灵仙、青风藤。

若疮口脓液稀薄,日久不愈,气血亏虚甚者,宜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属热者用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制乳香、制没药行气活血通络;白芷、防风通滞散结;贝母、天花粉化痰散结;穿山甲、皂角刺透脓溃坚;生地黄、当归、白芍、人参、甘草益气养血,以防攻伐太过。全方具有清热解毒通络之功。

凡脓溃后,当大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或寒热烦渴,皆属气血亏损,宜八珍汤(《正体类要》)。

若为小儿泻痢日久而为鹤膝风,红肿作痛成脓,以补中益气汤固脾土为主,又有肿硬不痛者不治,方用驱风散(《幼科百效方书》)。

若见痰瘀互结者,宜双合汤(《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18岁,1981年7月13日初诊。以右膝关节肿胀,持续疼痛8个月为主诉。患者近日肿胀疼痛加重,遇气候变化尤甚,膝关节不能伸直。右膝浮髌试验阳性(内有中等量液体),局部不红不热;舌质淡,苔白腻,脉滑。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9 g·L-1,白细胞计数8.0×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6%,淋巴细胞百分比34%。西医诊断:膝关节滑膜炎。中医诊断:鹤膝风,证属寒湿凝滞。治宜除湿散寒,活血通络。处方:萆薢30 g、薏苡仁30 g、防己12 g、木瓜18 g、川牛膝9 g、制川乌9 g、制草乌9 g、独活18 g、地枫皮18 g、千年健12 g、香附18 g、当归15 g、丹参30 g、青风藤18 g。3剂,水煎服。

1981年7月17日二诊,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上方继服3剂。

1981年7月20日三诊,患者右膝关节疼痛减轻,肿胀稍消,但伸腿时有抽掣样痛感,纳差,舌、脉正常。上方继服3剂,隔日1剂。

1981年7月26日四诊,患者右膝关节肿胀已全消,浮髌试验阴性。痛大减,唯有腘窝处疼痛,自觉筋短,膝关节不能伸直,纳差。肝主筋,肝血虚,筋脉失养则挛急而短缩。今邪已除大半,另拟养血柔筋为主,兼祛邪通络之剂。处方:当归18 g、白芍30 g、木瓜30 g、薏苡仁30 g、透骨草30 g、秦艽15 g、香附18 g、老鹳草30 g、甘草9 g。3剂,水煎服。

1981年8月2日五诊,患者右膝关节已能伸直,可进行轻微活动,但仍有酸困感。改服痹证丸,每服80粒,每日3次,连服20 d,巩固疗效。

半年后随访,病已痊愈[6]。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膝关节滑膜炎,中医诊断为鹤膝风,邪实候寒湿凝滞证,邪以寒湿为甚。初服3剂,效不明显。因为邪甚病久,温化之力不足,故难速效。6剂后才使寒湿去、肿痛消。方中制川乌、制草乌祛寒止痛,薏苡仁、木瓜、防己、萆薢祛湿通络,独活、地枫皮、青风藤、千年健祛风除湿通络,以上药物祛寒湿之邪为主;当归、丹参、川牛膝、香附活血化瘀通滞;当归、薏苡仁又可扶正防虚,故本方祛邪为主,兼祛瘀通滞,并防虚固本,乃6剂有效。四诊时筋短乃寒湿之邪久恋,阻滞经脉,筋失血养之故。故调方以大量当归、白芍配合甘草扶正养血柔肝;木瓜祛湿舒筋;香附理气通滞,薏苡仁、秦艽、透骨草、老鹳草除湿治筋脉挛急而得效。以上两方均按照“虚邪瘀”辨证,根据虚邪瘀的不同内容和程度而组方用药,方得良效。

5 预防与护理

注意生活调摄,戒烟禁酒,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辛辣肥甘厚味。避受风寒湿,勿劳累。本病常反复难愈,有一定的致残率。应做好医患沟通,鼓励患者调畅情志,坚持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活动期,患肢应少动,肿胀明显者,应避免关节受压;病情恢复期,注意关节功能锻炼,可做关节操及太极拳等。

6 转归预后

本病初期多为寒湿凝滞证,及时确诊,有效治疗,较易治愈,预后较好。早中期,湿热蕴阻证是截断病程的关键,应把握治疗时机。中晚期若邪蕴化热,湿热壅阻,湿流关节,若失治误治则邪陷深变,久则肉腐成脓,痰瘀互结,易成为肿疡化腐证,邪陷已深,为截断邪陷深处枢机,应注意辨析其性质属寒属热,寒证宜托邪外出使病情有所转机;热证清热解毒通络。此时,当积极治疗,对防止关节变形和功能障碍起关键作用。若肿疡消散、吸收毫无转机,应考虑手术处理,请外科及时会诊。肿疡化腐证发展成阳虚阴疽证,多在本病晚期出现,此时关节骨质已有破损,应在稳定病情的基础上求得治愈。肝肾阴虚证多见中、晚期患者,病久难复。可根据关节骨质已受损的程度,采取扶正培本治疗,病情多能控制。若系小儿患者,多为禀赋不足、脏腑气血较弱所致,治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可收良效。

7 结 语

鹤膝风于临床常见,其病因有体虚久病、外邪侵袭、痰浊瘀滞等,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其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外邪痹阻,关节筋肉失养,甚或筋损骨蚀。其病位多在膝、肘关节,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因此,治疗应明确诊断,辨清正虚邪实之偏重,正确运用益气养血,滋肾健脾养肝,祛邪通络等治疗原则。本病常兼痰夹瘀,病久必伴瘀血,在治疗时根据损及的脏腑、外邪的性质、痰瘀的程度进行“虚邪瘀”辨证施治,扶正固本贯穿始终。本病常呈慢性迁延过程,可反复发作。若及时治疗,正确辨证施治,可控制病情进展,预后尚好;若失治误治,调护失当,部分患者日久可因筋损骨蚀而致残,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鹤膝风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11):51-56,70.

[2]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5-332.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4:243-244.

收稿日期:2023-07-10;修回日期:2023-08-26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21ZY3042)

作者单位:1.河南风湿病医院,河南风湿病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45;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3.鄭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4.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通信作者:李满意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18号,limanyi.2006@163.com

猜你喜欢
外邪风湿病舌质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藏医风湿病护理概述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