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辉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这是一条真正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十年来,我国各类院校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一条与“一带一路”并行的、色彩斑斓的“教育丝路”,写下了生动的“教育注脚”。
教育对外开放的“大写意”
共建“一带一路”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五通”离不开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
为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6年,教育部牵头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和区域教育发展做了总体部署,提出与共建国家一起致力于民心相通、培养人才和教育发展等三大任务。
2020年,《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要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意见》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对外开放作出了相应安排。在高等教育领域,将支持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完善高校对外开放评价指标;在职业教育领域,鼓励有条件的院校与企业携手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开启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高度开放是其基本内涵。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教育国际合作,将大力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一带一路是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顶层设计,是中国教育逐步走向世界教育中心的路线图。”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的蓝图更清晰、布局更宽广、助力更显著、品牌更鲜明、影响更深远。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迫在眉睫,又恰逢其时。
教育对外开放的“工笔画”
十年来,我国教育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需求,加强同共建国家教育领域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不断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共育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生人数过半;与4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多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获得合作国教育部批准,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在23个共建国家开展境外办学,与共建国家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启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等。
高校继续教育是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的重要力量。早在2016年,就启动了服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和在线资源开放行动计划。该计划由30多所高校牵头,200余所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有关行业企业参与,包括西南交通大学牵头的国际轨道交通人才培养e计划、北京交通大学牵头的助力中国铁路“走出去”e计划,宁波大学牵头的港通天下e计划等。十年中,服务国家战略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主动行为,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跨境远程国际中文教育架起中外交流之桥,开辟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和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径;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打造出“交大国际培训”品牌,为中国铁路“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我国职业院校以“鲁班工坊”为媒,扬帆出海。鲁班工坊项目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培养共建国家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在推广中国先进职教产品的同时,也将“工匠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各国青年心中。
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的行动也令人瞩目。十年来,国家开放大学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放教育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学者互访、学生交流、合作研究、海外学习中心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一条满载着语言、文化、技术的智力丝绸之路,跨越时空界限、语言阻隔,成为国家开放大学连接世界的多彩纽带。
以高质量对外开放支撑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已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在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这为我国进一步同各方深化共建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指明了方向。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盛兵认为,要进一步推进与共建国家教育政策的沟通、合作渠道的畅通,重点加强与南亚、西亚教育政策的对接,增加合作渠道,促进更广泛的民心相通。鼓励支持更多的大中小学校到共建国家办学,实现教育援助从校舍设备的援助向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材的傳播推广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宝存表示,要努力夯实与共建国家的教育战略对接、教育制度联通和教育政策沟通,探索建立与共建国家双边、多边和区域性教育合作的新协议与新框架,不断提升我国的教育话语权与影响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姜朝晖建议,推进共建国家数字教育发展、数字化人才培育;积极打造共建“一带一路”教育数字“软联通”,逐步弥合共建国家教育的“数字鸿沟”;探索建立数据共建共享机制,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