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东 令丽娜 邓洋洋 王海伟 白云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我院对2022届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数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毕业生第一就业意向、综合素质自我评价、就业满意度、薪资待遇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提高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数学类专业;就业质量;对策探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数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也变得日趋严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系到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寻求高质量的就业途径,可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伴随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各个中初等教育单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倾向于引进高学历毕业生人才,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1]。
我院对2022届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数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跟踪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影响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以就业为导向,寻求新形势下提高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1调查对象、调查方法
1.1调查分析对象
以我院2022届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数学教育专业347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发布我院自制数学与统计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共计306份,应答率为88.18%。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48份,占81.05%;应用统计学专业33份,占10.78%;数学教育专业25份,占8.17%[2]。
1.2調查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的评价指标分为3个方面、11个维度。一是毕业生就业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单位所在地区)情况;二是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和自身求职时的综合素质水平;三是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共涉及20个封闭式问题,同时结合微信随访、QQ随访、电话随访等完善调查。
2调查分析内容及结果
学院2022届应有347名普通全日制数学类专业毕业生。截至2022年12月27日,学院2022届毕业生中已落实就业人数分别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39人,应用统计学专业62人,数学教育专业26人,共计327人,综合就业率为94.24%。
2.1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分析
2022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中落实就业的327人中如表1所示,有136人(41.59%)在中初等教育单位当教师,20人(6.12%)选择升学继续深造,29人(8.87%)在党政机关、城镇社区基层单位就业,140人(42.81%)在企业单位工作,有2人(0.61%)选择自主创业[3]。由于中初等教育单位编制有限,就业单位更愿意招聘有教学经验及教育技能更高的人员,导致毕业生就业时与专业相关度较低。另外,学校缺少有实际创业经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导致学生很少选择自主创业。
2.2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工作地在新疆、河南、四川、山东四个省份较多,占比分别为60.25%、24.46%、13.46%、1.22%,占据所有地区的99.39%[4]。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到,一大部分生源地为疆外的学生都选择留到了新疆,在疆内的工作相对就业竞争压力小,更容易找到中初等教育单位、党政机关单位等相对稳定有保障的单位就业。
2.3学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了306人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结果如表3所示。学生就业时对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职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发展前景、行业的发展前景、专业是否对口方面考虑较多,90%以上的学生选择这六项。
2.4毕业生自身求职时的综合素质进行调查
参与问卷调查306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个人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专业素质,身心素质情况进行调查,如表4所示。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个人综合素质工作能力方面不是很满意,学校需要加强该方面的教育,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参与各类社团、党团组织,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水平[5]。
2.5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调查
共发出调查问卷347份,收回有效问卷306份,主要内容是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初次就业的满意度调查[6],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调查发现,学生对初次就业的满意度并不高,有较多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较多学生表示在备考自己家乡地的招教考试、公务员考试;也有部分学生在工作的同时准备考研,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
3影响数学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因素分析
3.1社会因素
(1)随着“双减”政策的实行,校外培训机构对数学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严重影响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我院毕业生求职大多数通过线上招聘,求职成功率没有线下高。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社会就业门槛也逐年增高,我国中初等教育单位对教育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非师范生也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对于数学类师范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用人单位在招聘教师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其教学经验与教育技能有了更高要求。
(2)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存在就业风险。很多中初等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要求学生先试工,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存在就业风险。很多中初等教育单位缺教师,一般就会向教育局申请,申请通过后,由教育局统一来招聘教师。这类教师需要前期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而且后期能否顺利转为公办教师也是未知数。这些客观因素都影响了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3.2学校因素
3.2.1学院就业工作还未做到全员化
我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主抓就业工作,就业工作主要领导重视该项工作,但其他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做到全员、全院来抓就业工作。学院针对教育系统招聘量身定制的笔试、面试能力培训力度还不够。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总人数多、女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就业方向也比较单一。
3.2.2缺乏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
我校的就业指导课选用的就业指导教材均为通识类的就业指导或职业规划书籍,没有针对数学类专业的就业指导教材。数学类专业学生在学习就业指导课程时就无法获得贴合自身专业方向的就业指导。目前我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多为就业指导科的行政教师及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就业指导授课教师无法从数学专业的角度对数学专业的就业发展前景、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指导,对学生就业选择与判断不能做出正确引导。
3.2.3学院线上招聘经验不足
学院组织线上招聘会经验还不够丰富,线上招聘会质量有待提高。学院开展的招聘会以线上为主,参加招聘的学生存在设备、网络不佳等多种问题,参与效果、招聘结果都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3.3学生因素
3.3.1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传统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毕业生不能从自己的实际能力来正确评估和定位自己。未就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较为传统,更愿意选择去离家近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特岗教师等传统行业和岗位。尤其是数学专业的学生,更愿意去教育系統工作,但教育系统的招聘考试通过率较低。
3.3.2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问卷(表4)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个人的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身心素质并不是很满意,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水平不高。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尚未通过MHK、普通话考试,还有部分学生成绩未达到获得学位证的要求。未能如期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的这部分学生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4提高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解决策略
4.1做好数学类专业布局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各个企事业单位都迫切需求高学历、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不断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抓好“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建立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实施动态的专业内部诊断改进措施,促使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本科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在学历方面已不占优势,需要通过培养“一专多能”的毕业生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2022届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学生所学专业与现有工作内容相关度并不高,学院可以根据学生意愿、生源层次和能力不同设置考研升学班级、毕业后准备就业的班级;学院可以适时联系相关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人才当教师等形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在岗培训,有针对性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分类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内容,统筹做好学生实习实践规划。让学生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创造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就业。
4.2继续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召开毕业常见就业问题答疑会、毕业生经验交流分享会等专题会议。同时选拔推荐优秀学生担任就业形象大使,协助就业专干工作。为提升毕业生求职竞争力,计划组织开展简历制作大赛、创业大赛、求职面试大赛等培训会活动。对于准备招教考试的、参加选调生的、参加各类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就业专干、班主任及时关注考试时间,密切追踪学生考试、面试情况,如未考上,及时引导学生积极灵活就业,帮助学生树立边工作积累经验来年再考的意识。对于普通话没通过的,安排宿舍汉族学生开展一帮一的普通话训练学习,联合就业专干和班主任督促学生加强普通话练习。另外,开设普通话强化班,切实增强学生普通话水平,为学生能通过普通话考试助力。
4.3不断完善课程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学校师范生培养软硬件建设,提高数学类专业综合技能。在硬件条件上,伊犁师范大学数学类专业建设数学建模实验室、师范生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升级实训条件,满足学生实训的需求。在软件平台上建设数学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及线上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同时引导学生积极通过各种形式提升学历,引入专业的考研辅导培训机构,给学生讲解考研的政策、优势,考研考试公共课、专业课的辅导培训;设置专门的考研教室,为学生提供考研升学的氛围。
4.4引导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数学类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观、择业观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学院在学生召开主题班会、日常课堂教学、“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需进行就业观念的引导,鼓励毕业班学生尽早地了解当地就业情况,并与父母沟通,给自己合理定位。通过召开就业动员会,向学生介绍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等国家和地方的基层就业项目,鼓励毕业生选择基层单位就业,引导数学类专业毕业生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到乡村、基层就业大有可为,为祖国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4.5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不断提高数学类师范生教学技能、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好学校师范生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增加教学技能实训课课时。同时,每年组织校级师范生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师范生技能竞赛。利用杰出校友、职场成功人士进校园,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就业实训基地,邀请实训用人单位到校宣讲,开拓学生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
4.6做好就业宣传工作
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大多数都借助信息网络等技术手段。学院在摸清学生就业意愿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等渠道给学生推送就业信息,向学生们宣传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案例,及时解决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做好秋季、春季校园招聘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就业的尽早就业。
4.7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工作
重点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困难毕业生“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工作,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责任落实到人;根据毕业生求职意愿,优先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通过院系层面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举办专题就业指导讲座、组建普通话互助学习组、英语互助学习组、专业课辅导班;通过“三进两联一交友”系列活动,教师通过与学生开展谈话、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张优美.新形势下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22(24):5759.
[2]赵小宁.我校“双精准”示范专业药学类人才培养岗位匹配度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4):4142.
[3]李富宁.广西食品类高职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岗位匹配度的调研与分析——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中国食品,2021(23):3031.
[4]吴琼.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分析及對策探究——以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为例[J].科技风,2022,496(20):143145.
[5]马晓琳.“就业难”现象的微观解释:课程体系和岗位需求的就业力匹配度——以五所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4):205210.
[6]曾丽静,郭涵,郑永平,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大学,2023(04):169172.
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路径研究》(2021YSYB060)
作者简介:李慧东(1988年—),男,汉族,河南登封人,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