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素功墨制作技艺”为创作素材的少年成长小说,也是一段带领读者探访一方好墨的诞生过程、触摸传统文化根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奇妙旅程。
梁墨童与“黑石头”的秘密
男孩梁墨童的妈妈去世后,父子俩的生活陡然变得沉闷。才华横溢、酷爱书法的爸爸好像一直停留在过去,还把一些像黑石头似的东西视若珍宝,墨童无法理解,父子关系紧张。一次父子大战后,墨童赌气逃到了外公外婆家。在小巷的最深处,他意外闯入了一所神秘的、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在那里,他揭开了那些“黑石头”的秘密,见证了一方好墨诞生的过程,也找到了记忆中妈妈味道的源头,并由此踏上了一段改变他人生命运的旅程……
精彩文摘
小巷深处的“鬼屋”
盛夏的傍晚,墨童穿着背心和短裤趴在外公的写字台前写字。空调开着,可他还是觉得热,看起来他在挥毫泼墨,每一笔、每一画却只是无聊透顶的点横撇捺,也不知要练到什么时候。一想到这里,他心里便蹿起一股无名火。
外公外婆在看电视。他转过脸偷偷瞄,是一部电视剧,讲民国的时候一群艺高人胆大的盗墓贼盗掘古墓的故事。
看了会儿,他很快就发现道具拙劣,而且,惊险的场面都是电脑做出来的,一点也不真实。不真实的电视剧,看得人心里不舒服。
他发现自己完全有机会去体验一把真实的惊险,这条弄堂的秘闻,正静静等待着他去揭开谜底。对啊,他为什么不早点想到呢!他把毛笔一扔,说:“我到外面转转。”没等外公外婆回应,整个人已经飞了出去。
天色只留一抹暗青,仿佛是盒子的盖子即将关闭。当墨童向弄堂深处走去时,夜晚正式降临了。街边的路灯亮了,弄堂深处还是暗的,每一步都好像踩在活生生的暗影里。
到底是哪栋房子闹鬼呢?他踮起脚,甚至用力蹦跳,试图看到每一栋被围墙遮住的房屋。这条弄堂有些年头了,房子多是一九四九年以前建的,因近些年重新整修外墙,就被粉刷成统一的棕红色。兴许是隔了围墙的缘故,整条弄堂显得异常安静。墨童趴在墙壁上,隐约能听见墙内传来的说话声。他在每一面围墙前停下来,非常认真地把耳朵贴上去。如果有行人经过,看见他的样子,一定觉得很可笑吧?然而,他下定决心要这么干,而且非这么干不可。他有种强烈的直觉,这件事和妈妈有关,没有任何依据,他就是这么想的。
他在秦淑雯家的围墙外停了一会儿,听见她的声音传过来,她好像在高兴地说着什么,嗓音像薄而脆的糖片,叮叮当当地落在他的耳朵里。于是,他也莫名其妙地高兴了。手指在围墙上划过去,围墙窸窸窣窣地掉下一点灰沙,好像这面墙是活的。墙上攀爬着茑萝花,花朵都闭拢了,藤蔓柔软地垂挂着,叶子像鸟的羽毛,繁茂地堆叠着,在夜色里显露出一只大鸟温柔的轮廓。“我去探个险,去去就来,不吓人的。”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对秦淑雯说。
他沿着围墙,慢慢走到了弄堂的尽头。那里依然是围墙,没有路了。
是舒晨和李畅乱说吗?根本就没有什么“鬼屋”!但墨童不相信他的好朋友会骗人。这两个家伙的“情报”一直很准,上次他们说班里要转来两名新同学,后来就真的转来了。他们还说宁老师搬新家了,住在哪个小区、哪栋楼,结果也被他们说中了。这么消息灵通的“耳报神”还能说错?墨童仰着脖子看着弄堂尽头的这堵围墙,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又贴着围墙听了许久,也没有听到一点声音。他往后退了几步,用力跳起来,看到围墙后还是几栋房子,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他毕竟看过不少悬疑故事书,并没有立刻放弃。他转了一圈,捡了一把小石子儿,一颗一颗朝围墙里面扔。
小石子儿飞进围墙里,啪嗒啪嗒地落到地面上。
他把握好时间,扔得很用心,保证每一颗石子儿都落地有声。
小石子儿扔完了,围墙里还是静悄悄的,没有人跑出来看,更没有人叉着腰喊:“是哪个小赤佬扔石头进来啊?”
他敢肯定,这堵围墙后面的房子里,没有住一个人。
他用手扒住墙砖,试着爬上围墙,努力了几次,都失败了。他在弄堂尽头走了几圈,找不到一扇门通向墙内。他出了一身汗,靠着墙发了会儿呆,忽然听见“嘭”的一声,好像是巨大的关门声,又像是重物坠落的声音。再听,又是一片寂静。
“这几栋房子肯定有秘密,”墨童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找到通向那里的路。”
妈妈的“味道”:亲情与文化在小说《墨童》中相遇相生
小说《墨童》是一部讲述一个男孩难忘的暑假经历的少年成长小说,也是一段带领读者探访一方好墨的诞生过程、触摸传统文化根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奇妙旅程。
男孩梁墨童身处的“困境”主要源于“隔阂”:一是文化隔阂,学校对于学习毛笔书法的要求和墨童的抗议;二是亲情隔阂,家庭中父子之间似乎水火不容的矛盾。毛笔书法这一文化元素贯通二者,父亲深爱的宝贝——“墨锭”则成为贯穿小说的悬念之一。
小说开头,墨童对练习毛笔字提出了疑问,他无法理解这一可被便捷的电脑打字所取代的书法究竟有何价值,这也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时代的儿童普遍存在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疏离”。尽管墨童的父亲酷爱书法并藏有墨锭,但他因失去爱妻而陷入伤痛难以自拔,并且固守旧的生活方式、拒绝新生事物,无法和儿子有效沟通,形成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疏离”。
引领墨童去消除这双重隔阂的,是一个真切而缥缈的事物——“妈妈的味道”,这是一个富有热度和浓度的中心意象,也是一条推进故事发展的核心线索。这一味道维系了墨童对于早逝的妈妈的深切怀念,对于温柔之爱的强烈渴望。他偷走了爸爸珍藏的小木匣,因为那里面充满了妈妈的味道;他亲近练习书法的小姐姐秦淑雯而去上书法班,因为她的身上也洋溢着类似于妈妈的味道;他去传说中闹鬼的神秘的房子里探险,因为那里也散发着妈妈的味道……故事情节就在氤氲着这一虚虚实实的“妈妈的味道”中,曲径通幽地蜿蜒展开,而谜底也随之层层剥笋般被揭示。
墨童对于文化隔阂的化解,促成了父子之间隔阂的化解。父亲打开心扉,跟墨童说起他从事制墨工艺的妈妈。当墨童再次去上墨堂时,就多了一层情感上的触摸。他把妈妈的遗物——刻着苏东坡《定风波》一词的墨锭放进了爸爸之前收藏的木匣,发现二者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面对这份妈妈送给他们父子的礼物,他们共同发出了“圆满”的感叹,墨童对“旧物”的寻找、理解、尊重和喜爱,也在无形中帮助爸爸破“茧”而出。
冯与蓝在《墨童》中致力于播撒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的味道,或可说,“妈妈的味道”融合了情感和文化的双重味道,它不仅是情感意象,也可看作是文化意象,甚至是人生意象。墨童对于“妈妈的味道”的寻找,是对情感、文化与人生的触摸和理解。妈妈的形象虽然不在故事现场,但是渗透在表里之中,并由此而弥合了文化裂缝和亲情裂缝。这是小说中的一处精妙构思,赋予了情节的神秘感和结构的缜密感,也吸引着读者完成一趟热烈而深沉的情感与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