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洁 毋伟
摘要:新媒体时代以碎片化信息传播和虚拟社交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媒介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劳动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针对新媒体对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带来的冲击,研究创新性的应对策略与路径,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热爱劳动、投身劳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界定劳动情怀的概念与内涵,阐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劳动精神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形式,剖析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劳动认知和实践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在网络传播“去中心化”趋势下的各种偏差,包括劳动观念混淆、劳动预期不切实际以及网络时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内生的劳动积极性等,从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的整体层面,提出要在劳动教育内容建设、组织架构构建、实践体验设计等方面推进创新,使大学生劳动教育真正适应和引领新媒体时代发展。最后,文章重点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通过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产出、构建立体化的劳动教育新媒体矩阵、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劳动体验激励机制,打造个性化的教育交流社群等多种途径,推动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机制创新转型,旨在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劳动实践能力、深度培养劳动情怀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情怀;网络传播;劳动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17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一般项目(专职辅导员课题)“‘五育并举视阈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sszsx120
随着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这种以碎片化信息为载体、虚拟社交为形式的新型媒介,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选择。针对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造成的冲击与挑战,如何进行创新性的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提高其专业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其在新媒体时代养成自觉劳动、乐于奉献的价值理念,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视角出发,针对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认知及行为方式的影响,探讨如何创新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机制,以此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1],自觉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一)劳动情怀的概念与内涵
劳动情怀是当代大学生应该着力培育的精神品格,是关于劳动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能够使劳动者在参与各种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所在,并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劳动。具体来看,劳动情怀主要包含:第一,尊重劳动,认识到劳动能够创造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劳动者是最美的人”[2];第二,爱岗敬业,将自己的岗位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发扬主人翁精神,努力工作、勤奋工作;第三,奉献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第四,创新创造,运用互联网思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提高工作效率;第五,加强团队协作,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与他人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在共同奋斗中获得成就感[3]。这些方面构成了劳动情怀的内涵,是大学生应该积极培育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其劳动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碎片化的特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频率极高,这为开展具有新媒体特征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劳动技能教学,组建具有专业指导的网络学习小组,提升线上技能培训效率,借助新媒体强大的宣传动员能力打造劳动精神宣传平台,通过微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并开设网络劳动体验项目[4]。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也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网络行为数据,精准了解不同学生的劳动意识,进行針对性指导。
(三)新媒体时代劳动精神的传播形式
新媒体时代,劳动精神作为一种可使用文化载体传播的思想教育内容,其传播形式在新媒体平台呈现出新媒体传播的一些特征:内容和载体多元化,不仅可以通过专业的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系统化传播,也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碎片化的短视频应用进行多样化传播,以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介形式综合传播;传播互动性强,大学生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参与传播过程,传播呈现出强大的互动特性[5];传播个性化,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传播内容,实现个性化传播。快速更新和传播的优势,可以保证劳动教育内容产出始终与社会热点相关,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趣味性。
(一)“去中心化”背景下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存在偏差
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传播趋势,这意味着传播主体多样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生产信息并传播给广大受众,这种无中心、无权威的传播方式给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6]。例如,大学生对劳动概念的界定出现混淆,无法正确理解劳动的意义,在充斥各种信息的环境下,对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片面,甚至对自身劳动能力作出错误判断。一些网红博主为博取流量,利用短视频文案等选择性渲染、夸大劳动过程或劳动环节,使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与现实脱节。某些高收入群体的自我展示与网络营销,经过新媒体传播,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劳动报酬预期[7]。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缺乏参与劳动实践的内生动力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征,在校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将时间花费在网络虚拟空间,而不愿积极投身劳动实践。网络虚拟空间可以快速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社交互动等多种心理需求,弱化了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成就感的内生动机;新媒体传播信息以快为鲜明特征,大学生追求高效的信息获取和付出回报,而劳动实践的意义需要在长期过程中体会,这与大学生“快餐式”的时间偏好不符[8]。同时,依赖虚拟交往使许多大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社交能力不足的问题,不利于磨炼耐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一些网红宣扬不劳而获的错误价值观,也容易误导大学生产生“劳动即苦难,成功有捷径”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削弱其劳动动机。
(一)坚持以内容为本,优化劳动教育内容产出
新媒体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内容为本,致力于传播劳动的意义、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这三个方面,传播形式则要发挥新媒体的特色与优势。关于传播劳动的意义,可以设立“工人力量”“劳模精神”等系列专题,通过大量生动案例阐释劳动对个人成长、国家进步的促进作用,让大学生认识到任何劳动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可以收集不同时期的劳模故事,通过微纪录片展现他们奋斗历程中展现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教育大学生立足本职岗位,树立劳动报国的就业观和择业观[9];可以邀请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直播现场工作情景,通过在线观摩、互动等形式,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的意义;可以建立劳动技能学习平台,提供职业发展相关技能培训,并组织技能大赛激励大学生。在传播形式上,要发挥新媒体碎片化的优势,采用灵活多变的短视频、图片、文字等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表达,并提供评论区、投票区等功能,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10]。
(二)全方位构建学校主导、教师运营的劳动教育新媒体矩阵
面对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劳动教育带来的冲击,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承担具体运营职责,共同构建起立体化的劳动教育新媒体矩阵。首先,学校要重视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建立官方网站,鼓励教师、管理层开办微信公众号等个人账号。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承担丰富平台内容的责任,发布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电子书、微课视频等资源,开设网络劳动体验项目,拓展教学途径[11]。其次,教师要学会使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运用网络媒体矩阵的流量优势,开办系列劳动教育直播课,采用生动的讲解形式传播劳动知识。校方可以投资研发劳动教育APP,要求各班形成安装数量考核指标,日常个性化推送劳动情怀培育内容,使移动智能终端成为获得劳动教育的新途径[12]。
(三)借助线上劳动任务发布与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激发其劳动兴趣,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构建线上劳动任务发布与激励机制。首先,建立专门的劳动任务发布平台。平台可以发布校内外各类公益劳动志愿活动信息,如助老助残社区服务、校园和公共环境整治等公益活动,也可以发布一些生产实践类、劳动技能培训类的有偿劳动兼职信息[13]。其次,设立积分奖励机制。学生完成某项劳动任务后,可以获取相应的积分奖励,这些积分不仅可以用于平台兑换丰富的实物奖品,还可以纳入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转化为其他荣誉。再次,建立学生劳动成果展示与互评互动机制,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传完成劳动任务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劳动成果,其他学生对上传作品进行点赞、评论等互动评价。此外,还可以开设网络劳动大赛,组织学生上传参赛创新劳动作品,评选出劳动效果和意义最大的个人或团队进行网上表彰,并在新媒体平台推行劳动榜样示范,选择劳动积极分子进行正面宣传,发挥群体示范教育作用[14]。最后,学校要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劳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学生公寓租住优先权、奖学金、毕业实习等方面的政策优待。
(四)针对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差异,打造劳动教育线上交流社群
由于当代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特征,劳动教育工作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打造线上交流社群。首先,要基于校方、教师建立的新媒体矩阵,综合运用微博、微信、B站等平台,吸引不同偏好的学生加入,成为社群的管理者和运营者。其次,可以针对线上劳动社群,设计个性化标签,按照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等特征建立分类标签,便于学生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劳动教育社区。再次,要针对学生获取信息碎片化的特点,提供类型丰富的图片、小视频等多样碎片内容,方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获取劳动知识。要构建互助互动机制,鼓励学生在社群中分享自己的劳动经验,相互帮助,增进交流互动,教师、专家和实践导师也可以带团队进驻社群,针对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给出专业解答[15]。最后,要围绕社群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劳动公益实践,让学生在社群中分享参与公益劳动的思考和感悟。
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以适应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变化。同时,要求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免受错误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培育自身的劳动情怀。只有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推进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机制创新与发展,真正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潮流。
参考文献:
[1] 強飙.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探索:以南京审计大学劳动教育信息化实践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9(10):78-80.
[2] 庄佳昕.“微思政”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3):55-58.
[3] 杨庭.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2,(21):128-129.
[4] 贾天威,李玉倩.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劳动精神传播的困境及路径探究:以江苏省Y高校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1(24):61-67,72.
[5] 师环环,瞿翠玲,李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劳动教育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0):186-188.
[6] 王亚慧.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研究[D].西安:陕西理工大学,2022.
[7] 孙建军,郝志阔.“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工匠精神路径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11):64-66.
[8] 陈茜.新媒体时代“低头族”异化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
[9] 王涛.短视频专题片《我的大学:课表外的“劳动课”》[D].长春:吉林大学,2023.
[10] 马志豪.“信息茧房”视域下影视流量明星粉丝的异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3.
[11] 杨欣悦.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劳动观及其引导策略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22.
[12] 任新洋.大学生劳动教育基本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13] 数字化生存: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用户的积极劳动研究:以小红书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8):10-12.
[14] 顾艺炜.“网络志愿者”的劳动关系与群体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15] 张文放.“网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22.
作者简介 祁洁,助教,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毋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