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彩塑之光照进当下

2024-01-06 12:38栾光荣
名家名作 2023年26期
关键词:泥人张彩塑垃圾

栾光荣

泥人张彩塑产生于清末的天津,由张明山创立。历经190 多年,其作品以案头彩塑为主。形制大多在20~40 厘米左右,以高度写实风格为主,描绘了古代戏剧人物、英雄形象、市井生活诸多方面,深受老百姓喜爱,也受文人雅士推崇。其艺术品位较高,并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在文化界享有一定的声誉。泥人张彩塑虽擅长仕女、传统戏曲小说形象,但以塑像出名。尤其是张明山的《严仁波像》《彭掌柜》等作品轰动一时,名人绅士纷纷请其为己塑像。由于张明山的高水平文化修养和精湛技艺促成了这一民间彩塑流派的诞生,在日后的家族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传承发展至今。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泥人张彩塑也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塑人、塑己、塑风貌,雕泥、雕神、雕时代,泥人张彩塑的传承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是其活的灵魂,亦是其取胜法宝,不仅在题材方面有创新创作,还有传统题材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

我在深入学习与制作泥人张作品时,不止一次感受到其紧跟老百姓生活、融入老百姓生活的强大力量。用泥人张老师自己的话说是“接地气”,从《渔樵问答》《渔归》《吹糖人》《白求恩》到《颗粒归仓》,无不反映每个时代的生活。

一、泥人张创作题材与时俱进,创作人物与时代地域、风俗紧密结合

从事泥人彩塑工作的老师们有这样一个传统,那就是“下乡采风”。会有这一传统,是因为很多老师说“闭门造车”会使作品僵化,生动的作品就在人民生活中,看你有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取生活中的美。下乡采风体验生活是老师们解放思想的途径之一,可以感受生命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感受人物与地域风俗的有机融合。泥人张彩塑《梦娃》这件作品,是一位老师下乡采风时看到山里的小娃天真快乐、活泼可爱的样子,迅速萌生出创作《梦娃》这件作品的想法,梦娃身穿老式红色棉袄,红色代表着吉祥富贵、日子红火,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偏僻大山里娃娃们大部分还穿母亲用棉布缝制的老式棉衣棉裤,这几乎是那个时代的最后印记。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孩子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身处大山里的农村孩童,心底里有一种追求理想、追求外面世界的精彩、追求努力奋斗后的甘甜、追求每个人心底下共有的梦想。他们透露出自强、奋斗、勤劳的特点,最后把这些特点汇聚成中国梦——《梦娃》。这件作品个体生命在性格、外貌、穿着等方面与时代地域、风俗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符合时代的生动人物形象。彩塑不仅要塑影,还要塑神。在彩塑创作中,人物个体不是孤立的,其思想也不是孤立的,要符合大的地域风俗、大的时代风貌,否则就会空。

二、作品主体真实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神采

泥人张彩塑作品注重人物性格与神情的表达,如《武松打虎》《李逵探母》《负荆请罪》等。武松拳脚动作与老虎的凶猛是统一的,李逵宽大的肩膀扑在瘦弱的老母亲怀中感情是真挚的,廉颇背荆条诚恳跪向蔺相如也是真诚的。老师在创作自己作品中的形象或身边经历的事时,对人或身边的经历的感受是很深的。即使是历史故事,也是入脑入心、真诚感受才能表达出来。在创作中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是比较难的,对整个故事的了解、对当时人物心理的塑造都是作者潜心揣摩而成的。有些作品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如表现市井生活作品——《吹糖人》,人物嘴角鼓劲吹糖的表情生动、有趣。泥人张彩塑在这些方面的创作,实际发挥空间是很大的,尤其是新时代、新题材、新人、新事的表现。如对老人的关注,孤独的老人、老人看孩、老人跳广场舞等。作品《深秋》表现的就是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看黄叶的情景,作品表达孤独与年迈,也代表收获。

《嗨——学姐》 栾光荣/作

三、作品主体以写实的手法、精湛的技艺与个人感受和身边经历紧密结合

《净土·珠峰归来》是编者的作品。在创作中编者除了刻画作品人物神情外,还充分运用作品与个人感受、身边经历紧密结合这一手法。作品主体——老者,神情凝重,负重前行。老者的沧桑和其背上捡拾的垃圾形成对比,男童心疼奶奶苍老且佝偻的身体背着如此庞大的垃圾,鼓劲扶助老者。作品次主体——少女,面带微笑身背筐篓,里面装的是包装纸和易拉罐,弯腰捡拾垃圾,面露微笑且勤劳、美丽。整个作品采用写实手法刻画了捡拾藏区垃圾归途中的老者、少女和两个儿童。祖孙三代齐心协力努力给家园带来一份洁净,三人分工明确,将垃圾分类处理,这种美好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创作作品前首先要了解创作背景。西藏是中国的净土。近年来,西藏游客增多,游客生活垃圾也随处可见,甚至珠穆朗玛峰也出现了塑料垃圾。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常年积雪,气候变幻莫测。攀登珠峰是人类挑战体能极限、挑战自身勇气的行动,也是征服自然的雄心展现,但随着攀登者人数的增多,珠穆朗玛峰的垃圾也越来越多。珠穆朗玛峰气温较低,环境恶劣,生活垃圾主要有面包包装袋、矿泉水瓶以及粪便等,如果不清理,便会永远留在那里。《净土·珠峰归来》基于爱护家乡的藏民们经常在自己的生活家园周围捡拾游客垃圾,于是创作了此件作品。

西藏是神圣而洁净的地方,藏民虔诚的心和对家园的爱护是有目共睹的,高海拔上人们生活的环境是脆弱的,旅游者不应该成为破坏环境的一分子,藏民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次教育课,泥人张彩塑创作中的与时俱进体现在关注身边人的经历上,整个创作围绕藏民捡拾藏区家园的垃圾,呼吁社会不仅要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保护,更要对藏民周边环境进行保护,编者通过认真考察,将这祖孙四人放进一个故事情节中,起名《净土·珠峰归来》。

整个创作采用三角形构图将人物组合在一块。泥人张彩塑关注社会性话题、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用故事性、叙事性、抒情性的表达方式塑成作品。

彩塑作品《孔子》是编者的另一件作品。创作此作品一是为了致敬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二是探讨孔子思想与新的时代精神的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教育,使人向美、向善。

孔子思想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都是古代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新时代下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将符合新时代思想的精华提取出来,为构筑新时代注入传统文化力量。

四、上色方式与题材、手法相统一

泥人张彩塑区别于彩色雕塑,其赋彩是建立在中国画传统赋彩方式基础之上的,虽然西方油画的赋彩方式影响了泥人张彩塑,但是其重点的脸部、头发、手部基本上还是采用类似中国的赋彩程序。

1.泥人张彩塑的上色分为干、湿两种画法。干,就是干皴法,用颜色涂在笔尖或是涂在布面上干扫彩塑的高点,这样会突出一些泥塑上的造型,而且有层次感,这种画法是西方油画的一种方式,适合现代题材的表现,如《梦娃》等作品。

2.湿画法,又名润染法,用笔尖掺水调稀颜色,借助清水来稀释已上在泥塑上的浓淡来达到颜色润染过渡。泥人张多用湿画法并赋以线描图案,多用于仕女以及古代长袍大袖的文人,如《惜春作画》等作品。

3.干湿结合。具体在彩塑创作中,尤其是现代题材的创作多数是采用干湿结合两种画法进行彩绘,身上的衣服采用干皴法,层层提亮,这样衣服显得有层次。脸部画法俗称开脸,一般采用湿画法,渲染自然,方寸之间,神采万千,惟妙惟肖。所有的地方都需要渲染,头发、眼球、眉毛、嘴巴、脸颊、下巴、眼皮、头皮等地方无不存在渲染,没有渲染,作品上的颜色就会显得生硬,不生动。

泥人张彩塑有句古话“三分塑七分彩”,虽然有些过度夸张画的分量,但是“彩”的重要性通过上面描述就不言而喻了。

《净土·珠峰归来》在绘色上比较朴实,多数男士藏袍一般铺深的底色,再画上藏袍固有色,根据环境和光源进行提亮,笔头上带着颜色,干扫高处,层层提亮,暗部根据环境进行润染,补色多数是环境色,这些颜色通常是光源赋予固有色的特定色,整个颜色是一种偏冷的色调,但是人物衣服固有色是暖关系中的冷色,整个外部环境是白雪与低温的大地,具体到室外光源色的分析,人物亮部是偏暖的,暗部是偏冷色的,人物整体又是暖色系中的冷色,整体给人的感觉又与大的室外环境相符,是冷色调,人物也只是相对的冷色调。

总之,泥人张彩绘上色,传统上是根据工笔画上的彩塑方式而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基本完成以润染为主的彩绘方式,所调颜色在水的稀释下形成层层的深浅度,而且借助水的作用还可以很好地衔接与其他颜色的生硬部位,水稀释了颜色,更是可以很自然地一层一层润到人物全身和脸部。

《孔子 》 栾光荣/作

五、泥人张彩塑与3D 产业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

在文创产品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3D 打印技术的不断运用,使作品表现思想既与传统思想一脉相承,又使传统文化思想达到现代化延伸。公益广告中《梦娃》形象借助3D 动画形式呈现,这是传统泥塑形象展现方式的创新性发展,也是泥人张彩塑事业这一传统资源的创新延展性发展——将科技与传统进行融合。

总之,泥人张彩塑之光可以概括为:(1)作品本身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人物有着鲜明的性格。(2)作品主体真实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神采。(3)作品主体以写实的手法、精湛的技艺与个人感受和身边经历紧密结合。(4) 上色方式与题材、手法相统一。(5)泥人张彩塑与3D 产业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

通过分析泥人张作品与编者的具体创作实践,对彩塑创作的有用知识进行了梳理和探索,190 多年的泥人张彩塑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前进,将彩塑之光照到当下,照到百姓的生活中。

猜你喜欢
泥人张彩塑垃圾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泥彩塑:天地之美
汉源彩塑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倒垃圾
倒垃圾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