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海/文
华翔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由于现代化内部控制管理起步和发展较晚,因此现阶段大多数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并不合理,长此以往,必然会给制造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制造企业必须重视内部控制管理,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特点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此提高综合管控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进一步助推制造企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主要指企业以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管理控制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风险评估、提高信息交流与沟通效率,从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一项管理活动。内部控制必须贯穿于经济决策、财务管理以及业务活动的全过程,要保证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信息完整、资产安全,实现对经营事项的全面控制,从而降低或规避经营风险。
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内部控制能够明确事务处理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和优化规章管理制度,进而为各部门岗位员工提供行为操作规范,促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帮助企业合理配置内部各项资源,提高整体经营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助于企业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资料真实可靠,进而帮助企业从全局出发,主动应对各种经营风险,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从而巩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各部门岗位人员顺利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方向指引,明确各部门自身内部控制职责权限,进一步加快制造企业内部整体经营运转,提高内部控制管理质量,从而实现企业现代化全面发展目标。
随着我国制造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改革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但大多数制造企业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将改革重点放在了如何增加经济效益上,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并且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与理解还停留在基础层面。同时,管理层领导也没有结合时代经济发展规律强化内部控制学习,导致制造企业相关内控制度管理要求缺失,无法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此外,部分制造企业对内部控制管理存在认识误区和理解偏差,日常只注重生产任务的完成,忽视管理风险的存在,将内部控制工作交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不畅,致使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足,最终影响了内部控制管理成效。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管理是推动制造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是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制造企业并没有开展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缺乏风险防范管控,使得内控工作与企业实际经营发展脱节,给企业经营发展规划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由于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环节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完善的风险应对措施和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但是当前部分制造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目标和分析控制方案,导致企业在被动状态下应对突发事件,无法有效抵御风险,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制造企业内控管理体系不完善,不足以为企业整体内控管理活动提供制度支撑,进而使得内控工作浮于表面,与制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发展目标相偏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现代化发展进程。根据相关调查可以看出,有些制造企业内部各岗位员工的内控管理规范和约束机制相对匮乏,缺乏严格的工作标准,使得内控管理工作秩序混乱,无法推动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某地方制造企业由于过度重视生产产量和经济利润,并投入了大量资源,没有结合实际发展状况调整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导致内部管理工作秩序混乱,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不足,无法合理控制成本。另外,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在用工、税务、采购、销售、合同管理及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普遍的管理风险,最终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陷入濒临破产的困境。
信息化时代,高效的会计信息交流与沟通是提高内控管理水平、规避管理风险的重要举措,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对企业现代化改革的需求。具体来说,一是信息交流与沟通渠道不畅,管理效率低下。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积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是以文件传递、电话会议甚至微信建群的方式为主,导致工作周转周期较长,缺乏系统性和灵活便捷性。
二是没有构建统一的内控管理系统,风险控制、业务流程、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各板块之间的信息无法通过系统进行统一的集中处理,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滞后于经济业务活动的实际状态。
三是部分制造企业没有引进与自身经济活动业务流程相契合的财务信息共享平台,缺乏科学合理的数据安全防护系统,导致内部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工作不到位,容易引发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信息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决策判断。
部分制造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能力不达标,导致内控制度实施停滞不前,落实力度无法满足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求。具体来说,员工的综合管理能力与企业整体经营活动息息相关,但是部分制造企业忽视了员工的继续教育,没有及时开展相关培训活动,使得内控管理工作未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以改革创新,不利于推动制造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由于缺乏信息系统操作培训,因此内部控制管理理论知识与信息化实际操作之间的衔接不足,员工开展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无法全面落实内控管理工作,整体内控管理质效不断下降。
内控环境的优化与完善是推动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制造企业应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强化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知,并要求管理层领导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内控工作氛围,为开展后续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其次,以制造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明确各个部门的内控管理要求和工作标准,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渗透至制造企业经营业务活动的各环节,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各个项目顺利开展。最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内控企业文化。例如,某地方制造企业将自身文化发展与内控需求连接,以产品质量控制为中心,将内控管理意识融入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并将其传达给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加强风险防范是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约束机制,优化内部控制风险流程,规范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步骤,减少制造企业内部运营风险。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开展以风险防控为核心的专题讲座,针对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状况展开全面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探讨和分析,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将风险防范意识渗入具体工作中,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
另一方面,完善和改进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将风险管理意识嵌入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应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做好风险识别工作,事先收集与归纳有关风险信息,并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提高风险判断和预警能力。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制造企业应针对风险防范评估结果,调整相关经营管理责任制度,制定配套的优化解决措施,让风险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促使内部控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是落实内部控制工作的前提保障。因此,制造企业需要积极学习优秀成功经验,并基于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梳理和分析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结合生产经营活动特点进行调整和改进,增强内控制度的科学性、适用性和灵活性,确保在制造企业内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推动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另外,还要建立健全企业内控管理评价机制和流程,制造企业应基于各部门岗位的工作性质,细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使用操作细节,比如表格使用流程图、编制内控管理岗位说明书等,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持续改善制造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制造企业内控管理体系改革需要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首先,积极应用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优化升级企业内部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拓展信息交流与沟通渠道,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监督,提高内控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共同进步。
其次,建立内控管理一体化平台,将ERP 系统、OA 办公系统与内控管理有效衔接,开发管理系统各板块功能,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统一汇总与归纳各类信息数据,并通过一体化管理机制连接所有的财务业务活动,增强信息资料传递的时效性、便捷性和合理性,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与实际经济业务同步开展,提高内控监督管理效率。
最后,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是制造企业制定经济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必须设立安全防护网,安排系统管理人员全过程、动态监督内控管理工作,合理限制信息数据使用权限,减少信息安全泄露风险,保证信息化系统的高效运行。
制造企业内部各部门岗位员工是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为全面提高制造企业综合治理水平提供保障支持。一方面,制造企业要定期开展内控培训活动,引导员工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认真学习内部控制理论知识,拓展内控管理思维框架,充分理解和掌握制造企业对内控管理工作的标准要求,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内控管理信息化系统操作培训,让全体员工学习应用系统操作流程,解放员工的双手,使相关工作人员能深入挖掘内控管理的潜在价值,满足制造企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实现制造企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了推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制造企业应当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将内部控制管理纳入董事会工作目标体系中,制定严格规范的内部控制管理准则,依法管理制造企业的约束机制,确保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形成自上而下的经营理念,推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除此之外,还要配置独立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动态化监督和审查企业日常业务活动、财务管理、经济决策以及现金流实际状况,确保内部控制管理落到实处。
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制造企业应完善内控绩效考核机制,采用平衡计分卡等方式进行内控管理考核,并通过电子计算量化考核结果,使其与薪酬绩效挂钩,并将内控管理质效与部门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挂钩,增强企业内部全体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应该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在企业现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和细化工作内容和要求,制定明确的奖惩标准,保证公平公正。例如,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部门及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肯定部门及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部门及员工则应展开岗位责任培训,减少相关福利待遇,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处罚。由此,通过规范奖励激励与惩罚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质量,为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