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丽 任秀丽 李玉娟 聂进进 陈 翠 李 洁
(1 东营市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 257091;2 东营市东城医院,山东 东营 257091)
随着《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的颁布实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已经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东营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分析探讨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重点环节,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和治疗措施、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和风险性,保障医务人员安全执业提供指导。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东营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生血液、体液暴露的133名医务工作人员资料。
1.2 调查方法 本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血源性病原性职业接触防护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订了医务人员血液、体液暴露后应急预案及处理报告流程,医务人员发生血液、体液暴露后,按照规定填写《医务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人员的职业、工作年限、职业暴露发生时间、地点、锐器种类、暴露源种类、暴露部位、暴露发生经过、暴露后处理以及预防用药情况。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1 职业暴露人员职业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在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理人员比例最高,占68.42%。
表1 发生职业暴露人员职业分布情况
2.2 职业暴露发生地点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在病房的比例最高,占32.33%,其次为手术室,占27.07%。
表2 职业暴露发生地点构成比
2.3 职业暴露病原种类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在发生职业暴露的133名医务人员中,有24名暴露源阴性,其余109名医务人员,主要暴露病原种类为乙型肝炎,占48.62%,其次为梅毒,占19.27%,暴露源未知者占27.52%。
表3 职业暴露病原体种类构成比
2.4 职业暴露锐器伤种类及操作环节分布 从表4可以看出,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锐器伤主要为头皮针,占31.58%,其次为注射针,占18.05%,发生黏膜暴露6例,占4.51%,均为暴露于患者血液。从表5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操作环节是操作后将针头放入锐器盒,占38.35%,其次为手术,占15.79%。
表4 职业暴露锐器伤种类构成
表5 职业暴露操作环节构成比
3.1 职业暴露现状与原因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本院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最高(68.42%),一项对各级医院职业暴露的调查发现,医疗、护理、医技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分别为53.83%、74.06%和37.98%[1],本研究结果与这一研究结论一致。锐器伤是造成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其中头皮针、缝合针、注射针所占比例达62.41%,由此可见,护理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而针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由于护理人员工作性质的原因,其接触输液器、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器械的频率较高,导致其发生创伤性事件的概率较高。对职业暴露发生的过程进行追踪,发现违反操作常规、防范意识差以及操作不熟练是导致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因此,重点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职业暴露后防护措施培训,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风险的主要举措。
本研究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地点多集中在病房(32.33%)、手术室(27.07%),职业暴露高发场所与刘慧芳报道一致[2]。病房与手术室是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活动、接触锐器最为频繁的场所,随着住院人次、手术人次的逐年增多,病房、手术室成为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场所[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主要是操作后将针头放入锐器盒(38.35%)。这主要是由于医务人员未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在第一时间处置使用后的针头、器械等,再次整理时导致锐器伤的发生。另外有研究发现,采血或注射时针刺伤是造成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4]。这一结果提示医务人员应加强各项操作技能的熟练度,规范操作流程,强化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本次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48.62%),其次为梅毒(19.27%)。有关报道证实,0.004 mL污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染者感染,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概率为0.3%,被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的概率为1.8%[5]。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医务人员中乙型肝炎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6]。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作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已被广泛认可,而一项对我国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的调查结果表明,职业暴露高风险科室医务人员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普遍偏低,手术室、血透室、化验室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4.2%、72.3%、71.2%[7]。因此,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工作,是降低医务人员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风险的关键举措。
锐器伤的及时报告是预防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关键[8],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医院尚未建立有效的报告系统,导致职业暴露漏报现象严重[9]。目前,我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仍采用填表方式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造成了职业暴露后报告滞后、漏报等现象,从而直接导致了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干预,增加了感染发生的风险。
3.2 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3.2.1 重新修订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 将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首先填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后到检验科抽血这一环节,改为第一时间到急诊检验科进行快速血液检验,以便于为下一步的干预治疗争取最多的时间,尤其在经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后,应保证接触者在2 h内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3.2.2 改进培训形式 医院感染管理科将原来的全员培训改为针对高发人群的小组培训,培训方式由单纯授课式,转变为增加提问及讨论的互动形式,让医务人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并当场熟悉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3.2.3 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在职业暴露高发科室组织进行血液、体液暴露后的应急演练,演练方式由以往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演练脚本,科室人员完全照做的形式,改为医院感染管理科只提供思路,相应科室自己完善演练脚本,并进行模拟演练,最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再进行指导的方式。这个过程能充分发挥临床医务人员参与演练的主动性,更好地掌握职业暴露后处理、上报、就诊等一系列流程。
3.2.4 医院承担处置费用 对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检验及药物费用完全由医院承担,打消了医务人员的上报顾虑。
3.2.5 加强重点人群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科将新入职、从业时间短、职业暴露高危科室人员作为职业暴露的重点人群进行管理,不定期抽查并进行面对面交流、考核,使其熟练掌握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并强化其职业暴露风险意识。
3.2.6 强化标准预防 发生职业暴露与医务人员工作防护意识差、操作流程不规范、技术不熟练、配合缺少默契等因素有关。因此,不断向医务人员灌输将所有患者均视为标准预防对象、工作过程中执行标准预防的理念,根据具体情况配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比如洗牙时戴防护面屏,手术操作时戴双层手套,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戴防护口罩等。
3.2.7 改变职业暴露上报方式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上报主动性,将原来填写《医务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改进为网络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网络审核的形式,这样既能增加医务人员上报的主动性,减少漏报、报告滞后的情况,又能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及时就诊争取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