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紫苏丰产栽培技术

2024-01-06 20:42:48陈丽萍季青梅周训飞缪强龙陈吉祥
云南农业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紫苏苗床

李 红,陈丽萍,季青梅,周训飞,缪强龙,陈吉祥

(1. 彝良县发界街道经济发展中心,云南 彝良 657601;2. 彝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 彝良 657600;3. 昭通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云南 昭阳 657000;4. 彝良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彝良 657600)

紫苏,又名白苏、赤苏、红苏、黑苏、青苏、野苏等,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唇形目唇形花科紫苏属,1 年生直根系灌状草本植物,株高60~200 cm,具有特异的芳香气味,既是一种新型油料作物,也是一种优良的调味作物,同时还是一种优良的药用植物[1]。具有较强的喜肥、耐荫、喜光的特点,喜欢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

彝良县地处滇东北高原,昭通市中部乌蒙山区,总面积约2796 km2,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横,海拔高低悬殊,最低处仅520 m,最高点达2780 m,平均约1520 m,具有中亚、北亚、南温、中温及北温带5 种气候类型区,年均温11.0~17.2 ℃,年降水770~1200 mm,平均相对湿度72%,立体差异大;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约1320 h,年无霜期295 d,有耕地约16.6 万hm2,其中山区约60%的土地比较适合于紫苏种植。目前,紫苏已经是彝良县山区农村应用最广、最多、最长的香料,年种植总面积为666.7 hm2,但是单产却相当低,一般单产仅为750~900 kg·hm-2,其单产亟待提升。

1 选地整地,修复重茬

1.1 地块选择

紫苏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高,但是,要想获得高产,应选择海拔1100~2000 m,排水良好、质地疏松肥沃、保水保肥性较好,微酸性或中性的砂壤土、壤土或黏壤土为好,而且要避免重茬。

1.2 翻犁整地

根据紫苏根系的分布特点,土壤适宜于深耕,且以2 翻整地好,即冬前翻犁晒垡,深耕达25~30 cm;冬后翻犁碎垡,翻耕达20~25 cm。

1.3 施足底肥

结合二次翻地时撒施底肥,紫苏的生育期长,其营养生长期也较长,因此,应按照基追配合施足底肥,多次追肥,农家肥与化肥配合,适当增施磷钾肥的原则施肥。一般,底肥需施腐熟农家肥22.5~30 t·hm-2,复合肥(N-P2O5-K2O=22-8-16)600~750 kg·hm-2。

1.4 消毒杀虫

在地下害虫或根腐病发生较频繁的山区或个别地块或重茬地,结合二次翻地进行土壤处理,在重施基肥的基础上,撒杀菌剂或杀虫剂,先撒后翻,消毒杀虫,修复重茬以防止缺塘少苗,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45~60 kg·hm-2,95%恶霉灵15 kg·hm-2或200亿·g-1枯草芽孢杆菌11.25 g·hm-2,拌450 kg·hm-2细土撒施。

2 精选种子,备够数量

2.1 选种方法

一是选品种,当前有紫苏、白苏和黑苏可供选择;二是选种子,紫苏籽粒较小,一般千粒重仅在3~4 g,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严格的人工筛选,风选或水选,用簸箕、筛子等传统农具,去除秕粒、破损粒和杂质,选留饱满籽粒,并在播前进行适当晾晒。

2.2 备种数量

根据紫苏的出苗率与成活率、土质、水分等因素确定用种量,按照自然出苗率70%计算,直播的,备种6 kg·hm-2左右,每穴播20 粒左右;育苗的,备种22.5~30 kg·hm-2,每平方米播种3~4 g。

3 精细做床、备足床面

3.1 做床方法

精选异茬地,如蔬菜地为苗床地,经过2 犁2 耙,施肥碎垡后,拉绳理厢做床,苗床肥按每平方米施细碎腐熟农家肥3 kg、草木灰150 g、46%复合肥150 g计算,在理厢后撒施,撒后嵌入10 cm 土层。要求厢面平整,面土2 cm 能过筛,或提前准备一堆过筛细肥土,2/3 做垫土,1/3 做盖土,盖种厚度为1 cm。或在冷床上摆穴盘育苗,用基质土装盘压孔,播种后盖细肥土或基质土1 cm。一般约需基质土25 kg·m-2。

3.2 苗床规格

每个苗床适宜长度为8~10 m,宽度以1.3~1.4 m为宜,按1.8~1.9 m 的幅带拉绳划线理厢,即沟面宽50 cm,厢面宽130~140 cm。若用穴盘育苗,则厢面宽以140 cm 为宜,纵向摆27 cm×54 cm 规格穴盘5盘,既便于支拱盖膜,也便于匀苗拔草。

3.3 苗床数量

净种每公顷应备苗床75~90 m2,苗田比为1 ∶100左右;套种每公顷应备苗床45 ~60 m2,苗田比为1 ∶200 左右。每平方米苗床播种3~4 g,经过3 次间苗后保留500 苗左右。采用基质育苗的,建议选72 孔秧盘,撒播匀苗,利于壮苗。

4 适时早播,培育壮苗

4.1 播种时间

紫苏发芽约需积温50~75 ℃,春播一般7~8 d 可出苗。根据当地节令,直播的可随玉米播种,以3 月下旬至4 月中旬为宜;育苗移栽的应在清明前后10 d之内,或4 月上旬内播完为好。

4.2 播种方法

直播的,根据土壤墒情,每穴散播20 粒左右,播后盖薄土,待齐苗后开始间苗、拔草,当苗高近15 cm以后进行间苗移栽,随间随栽;育苗的,选择向阳温暖的地方、肥沃的地块做苗床,播前浇足底水,种子均匀撒播于床面,盖薄土1 cm 后补水,待水沉降1~2 h后,用39%甲霜恶霉灵+2.5%溴氰菊酯2000 倍液喷淋浸透盖土封闭消毒,最后再盖平膜和拱膜育苗,采取双膜或三膜育苗,待出苗率达到40%~70%时揭除平膜。

4.3 苗期管理

苗期要注意抗旱补肥与通风练苗、病虫防控与间苗除草,一是在1~2 对真叶长出后注意看苗补肥;二是在苗高5~6 cm 时开始进行间苗除草,最后每平方米留苗400~500 棵,当苗龄达到35 d 左右时移栽;三是做好全程预防与补水抗旱,栽前3 d 内施好送嫁肥和送嫁药。

5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当苗高达15~20 cm,苗龄50 d 左右时,即一般在5 月下旬移栽,且宜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移栽。当与玉米或马铃薯套种时,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宜选中早熟类型、半直立型或中等株型品种。如马铃薯在6月下旬7 月成熟为好,否则应把握好密度,避免遮阴欠收。

5.1 与玉米间套种

双套单时,幅带为130~140 cm,玉米大行90~100 cm,小行40 cm,塘距45 cm,种玉米3.1~3.3 万塘·hm-2;紫苏与玉米间距45~50 cm,塘距45~50 cm ,种紫苏1.50~1.65 万塘·hm-2。

双套双时,幅带为180~190 cm,玉米小行、株距不变,种玉米2.33~2.48 万塘·hm-2;紫苏与玉米间距,其塘距和行距均为45~50 cm,种紫苏2.1~2.4 万塘·hm-2。

5.2 与马铃薯套种

双套单时,平均幅带110 cm, 马铃薯大行75~80 cm,小行30~35 cm,株距35~40 cm,种马铃薯4.8 万塘·hm-2;紫苏与马铃薯间距35~40 cm,塘距45 cm,种紫苏2.1 万塘·hm-2。

双套双时,幅带为150~160 cm,其中马铃薯大行为115~130 cm,种马铃薯3.75 万塘·hm-2;紫苏与马铃薯间距35~45 cm,紫苏小行40~50 cm、塘距45~50 cm,种紫苏2.7 万塘·hm-2。

5.3 紫苏净种

大小行种植方式,一般株距为35~50 cm,小行距为40~50 cm,大行为80 cm 左右,幅带120~130 cm,均约4.05 万塘·hm-2。若等行种植,一般行距约70 cm左右开沟种植,株距仍为35~45 cm,沟深约15 cm,均约3.6 万塘·hm-2,该模式较费地,不建议。

总之,各类型地块紫苏株距约35~50 cm,小行距在40~50 cm,大行距在65~80 cm,紫苏与其它作物间距35~50 cm 为宜。同时,直播的,可随间随栽,通过3~4 次间苗后定苗,最后每塘留1~2 株壮苗;育苗移栽的,栽苗时原则上每穴栽1 苗,也可部分2 苗,即单行的均2 苗、双行的半数2 苗、株距大的2 苗,两苗间距10~15 cm,净种6.3 万株·hm-2、套种3.0~4.2 万株·hm-2左右。此外,若为留种地,则株、行距均宜适当放宽,约为0.6 m×0.8 m 或0.66 m×1.0 m。

6 强化田间管理,平衡生长

6.1 及时追肥

紫苏生育期较长,应多次追肥,至少分别在缓苗后或定苗后、分枝时和现蕾前夕各追1 次。第1 次,提苗肥,在移栽后10 d 左右(直播的在3 次匀苗后)追施,以农家清粪为主,施清粪水15 t·hm-2+尿素60~75 kg·hm-2;第2 次,分枝肥,在首次过后25~30 d,或苗高30~40 cm 时,施清粪15.0~22.5 t·hm-2+复合肥150 kg·hm-2+尿素120 kg·hm-2+普钙75~150 kg·hm-2,穴施、沟施或撒施在行间,结合薅除盖土;第3 次,促果肥,在7 月底8 月中旬,花蕾形成前夕施,施复合肥300 kg·hm-2+尿素90~120 kg·hm-2+普钙75~150 kg·hm-2,天气干燥时,可用清粪水5 t·hm-2配施,以补肥并保持土壤湿润。3 次追肥以后,根据气候和长势,结合喷防病虫和补硼,可用0.3%磷酸二氢钾和尿素进行叶面补肥1~2 次。

6.2 中耕除草

建议在封行前人工中耕除草2~3 次,特别是要及时拔除夹窝草。一般不建议使用除草剂,若劳力比较紧张的,可在播种前或移栽前7 d 喷洒除草剂,用72%异丙甲草胺乳油1350~1500 mL·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于土表[2]。

6.3 摘除老叶

进入分枝期后或定植后30 d 左右,要及时打除基部或下部4 节老叶,节约营养,改善通风透光性,以利于促进上部分枝生长[2]。此外,如果冠层过密的,在花蕾期也可适当摘除部分顶叶和无效分枝,以改善通透性,集中供养。

6.4 生长调节

药肥调节,在花前或息花后喷微肥+硼肥1 次,或0.3%磷酸二氢钾,或12%氨基酸水溶肥2000 倍液促进生长发育,并加芸苔素和氨基寡糖素混喷为好。也可喷5%烯效唑1500 倍液控长,防风抗倒。

打顶促枝,紫苏的分枝性较强,单株分枝可达25~30 个,一般情况下顶端优势仍较明显,为提高紫苏籽产量,应在苗期选择晴天轻打顶,以促分枝生长,形成以2、3 次分枝为主产穗的株型。此外,若以收获嫩茎叶为目的,则可选择在顶芽刚完成花芽分化时摘心,以促进分枝,防止开花和叶片老化,维持茎叶旺盛生长,利于优质高产。

7 病虫预防,绿色防控

紫苏的抗病性较强,一般很少生病,但遇气候适宜时也易发生危害,常见病虫害有锈病、斑枯病、猝倒病、卷叶螟、红蜘蛛及蚜虫等。应做好预防和应急防控,并在收获前1 个月不用药,以保障食品安全。预防措施主要有五点:一是合理用地,注意轮作换茬,避免连作;坚持2 翻整地,熟化土壤;选择缓坡砂壤或垄厢种植,避免积水伤根。二是科学栽种,选用抗耐病良种,无病留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三是科学用肥,施足底肥,及时追肥,控施氮肥与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抗性。四是清洁田园,生长期及时清除杂草与枯枝落叶、定时摘除病叶和老叶,改善田间通透,降低湿度;收获后清除残体,减少田间菌源。五是保护天敌,保护利用绒茧蜂等自然天敌,有条件的开展四诱一隔防虫[3]。

7.1 锈病

由担子菌亚门紫苏鞘锈菌属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和花梗,初为黄色小点,后扩大成黄褐色近圆形疱斑,具有黄色晕圈,气候潮湿时病害可迅速扩散至全株或邻近植株,严重时,叶片上新老疱斑成群密布,使叶片枯黄。病菌喜低温和潮湿的环境,成株期最易感病,夏秋多雨年份往往发病重,连作地、低洼地、内涝地发病重,过密、缺肥的田块发病重。

发病后及时用药控制,可用43%戊唑醇2000 倍液、97%敌锈钠500 倍液,或25%三唑酮1000 倍液,每隔7~10 d 喷1 次,连喷2~3 次。其它还可用30%氟硅唑微乳剂3000~5000 倍液,10%苯醚甲环唑800~1200 倍液喷防。

7.2 斑枯病

由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的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水渍状小点,后逐渐扩大成2~3 mm 大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黑褐色,中央褐色或淡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上散生小黑点,干枯后易穿孔,严重时,病斑汇合,病叶易脱落。病菌喜温暖、高湿条件,自6 月起至收获期间温暖、高湿易发生,连作地、过密、缺肥、叶龄老化易发病。

发病后及时喷防,可用25%嘧菌酯800~1000 倍液,18%戊唑醇1000~2000 倍液,或用15%恶霉灵600倍液+生根壮苗剂(生长素+微肥)600 倍液+乙蒜素600 倍液喷雾,连喷2~3 次,每隔7~10 d 喷1 次。其它还可用50%异菌脲1000~1500 倍液、20%苯醚甲环唑1500~2000 倍液喷防。

7.3 根腐病

由半知菌亚门镰孢霉菌属的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幼苗或幼嫩植株的根系或根茎部位,染病后,叶缘退绿变淡,随后渐萎蔫坏死,由下至上发展,最后至全株萎蔫死亡。病斑结合至根系或根茎至黑褐色腐烂,维管束变褐坏死。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残体在土壤或肥料中越冬,可随种苗、可借雨水传播,低洼地、重黏土发病重,肥未腐熟、管理不当,虫伤根易引起发病。

发生后,及时用95%恶霉灵4000 倍液、50%甲基立枯磷1200 倍液或50%多菌灵500 倍液+5%氨基寡糖素600 倍液或10%氨基酸水溶肥500 倍液喷淋茎基部,连续2 次。

7.4 白粉病

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科的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新生枝茎和花朵部位,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中温高湿利于病害发生,长势弱的易发病。

发病初期开始用药,可用25%三唑酮10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500 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 倍液喷防1~2 次,间隔7~10 d 喷1 次。

7.5 猝倒病

由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引起,染病后,幼苗茎基部初呈水渍状,继而黄褐色,后绕茎扩展,并缢缩成线状而倒伏,此时子叶仍为青绿色,几天后,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成片倒伏。湿度大时,病部及周围表土可见絮状白霉。遇低温多雨、播种过密时,病害容易发生。

初见零星发生时立即挖出病株,并用恶霉灵、甲霜恶霉灵、烯酰吗啉或霜脲锰锌等农药1000~1500 倍液喷防2~3 次,每隔7 d 喷1 次,并注意降低湿度。

7.6 红蜘蛛

刺吸叶片和幼嫩部分,常聚集在叶背刺吸汁液,在叶面初成白色斑点,后并成黄褐色大斑点,严重时可以导致叶片发黄脱落。一般以中后期为重,可致畸形、早衰,6—8 月干旱与阵雨交替时易发生。

发生后及时用22%阿维螺螨酯3000 倍液,或10.5%阿维·哒螨灵1500 倍液,或73%克螨特2500液,或20%哒螨灵1000 倍液喷防。

7.7 蚜虫

刺吸汁液,造成花叶、卷叶;传播病毒,危害生长导致减产。生长期间及时铲除田间杂草,收获之后及时清理残株落叶。

发生初期可用黄板诱杀,后以低毒农药喷防为主,如用70%吡虫啉8000 倍液,或2.5%溴氰菊酯1500~2000 倍液,连续2 次,中间间隔7 d 左右。

7.8 银纹夜蛾

主要危害叶片,喜食嫩叶,初龄幼虫以背面叶肉为食,集中危害,留下一层角质层;3 龄后分散危害,食量随虫龄渐增,可咬成孔洞或缺口;老幼虫能吃全叶,仅留下主脉。通常在7—8 月多雨时多发。

根据危害特点,发生后及时用2.5%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2000 倍液、Bt 乳剂600~800 倍液或用0.3%印楝素500~800 倍液于傍晚喷防。

7.9 褐带卷蛾

以幼虫取食危害嫩芽、幼叶、花蕾,长大后常吐丝缀连叶片,卷成虫苞,潜居其中取食叶肉呈纱网状或孔洞,多在7—9 月盛发。

发生后,用5%氟铃脲1500 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10%氯氰菊酯2000 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 倍液,或杀螟杆菌(含菌量62 亿·g-1)600 倍液喷防幼虫。

8 株选留种,单种单收

种子质量与产量和产品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应设立留种地,并进行田选。播种时,适当稀播或稀植,一般以株行距为66 cm×100 cm 为宜;田选时,要精选植株,选品种纯正,分支低而多,果穗较长,株型紧凑的植株;收获时,要让留种株能够充分成熟一些,一般要到10 月底至11 月初,当成熟度达70%左右时采收,将果枝割回,阴干后脱粒,簸净,单独置低温干燥通风处保存。

9 适时早收,晾干脱粒

紫苏籽容易被外力散落,也常被鸟啄食,因此,紫苏的收获期相对其它作物而言较早,生产上一般当达到50%~60%成熟时,即可开始收割,待晾干后脱粒。一般在10 月下旬进行收割,全株割下,将割下的紫苏枝正立堆放在能够遮风挡雨的干燥地方,经过10~15 d的后熟阴干后,将苏枝倒置敲打出苏籽,晒干储藏。注意防止燥热发霉,邻近出售时再风除残渣和空秕粒。

猜你喜欢
紫苏苗床
扦插苗床对桂花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绿色科技(2022年13期)2022-08-05 13:50:16
岁岁紫苏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春番茄地膜覆盖早熟栽培育苗技术
新农民(2019年3期)2019-02-19 18:15:22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几种育苗装备的研究
湖北农机化(2017年3期)2017-07-10 10:26:47
容器苗苗床施工技术
海南粗榧扦插育苗技术及苗床环境调控研究
紫苏籽、花生仁压榨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