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颖,胡海云,农丽录,黄皓月,许晓华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超声科,广东 深圳 518053)
盆腔腹膜后间隙内存在直肠中下段、输尿管、髂血管及骶前间隙等重要结构,其内囊肿发病率为1/250 000~1/5 750[1],明确诊断对于临床选择手术入路具有重要意义,但鉴别其与盆腔内卵巢及附件囊肿常遇困难[2]。超声具有无辐射、无创、动态、实时、简便及经济等特点,已成为常规检查女性盆腔的主要手段[3],可通过经阴道/直肠超声、经腹及经会阴联合超声动态扫查诊断盆腔腹膜后囊肿。本研究观察女性盆腔腹膜后囊肿超声表现。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5年1 月—2022 年12月11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受超声检查的女性盆腔腹膜后囊肿患者,年龄24~58岁,中位年龄35岁。纳入标准:①盆腔囊肿与卵巢、子宫均无关联;②盆腔囊肿与骶尾部或盆壁关系密切,或囊肿位于直肠等腹膜后器官后方;③超声图像清晰;④接受随访。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olusion E8及Philips Epic5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频率4.0~9.0 MHz经阴道探头或频率2.0~5.0 MHz经腹部探头。嘱患者取截石位,常规行经腹及经阴道/直肠二维超声扫查,必要时行经会阴超声,观察盆腔结构,包括子宫及附件等,记录盆腔包块大小、位置、内部回声及囊肿滋养血管来源;采用经阴道探头对包块轻度加压,必要时手动轻压患者下腹部,观察加压后囊肿与盆腔脏器及结构的相对运动,以判断其解剖关系,以出现相对运动为滑动征阳性、即其间无明显关系,否则为滑动征阴性,即其间存在密切关系。
共于11例中检出13个盆腔腹膜后囊性包块,后均经手术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为盆腔腹膜后囊肿,其最大径32~86 mm,均呈子宫卵巢滑动征阳性,即与子宫、卵巢无明显关系;其中9个包块位置较深在,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后方或侧方(图1A、1B);8个包块与盆壁或骶尾部关系密切(图1C);12个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个经直肠超声显示盆壁来源血流信号(图1D)。见表1。
表1 11例女性盆腔腹膜后囊肿患者临床及超声资料
图1 盆腔腹膜后囊肿声像图 A、B.序号7患者,34岁,经会阴超声矢状面(A)及经腹部超声横切面(B)示直肠后方囊性包块; C.序号3患者,36岁,经阴道超声矢状面示盆腔深部囊性包块与骶尾部关系密切; D.序号2患者,37岁,经直肠超声显示盆底包块及盆壁来源的血流信号 (BL:膀胱;CX:宫颈;REC:直肠;M:包块;S:骶骨)
盆腔内腹膜后囊肿大部分来源于骶前间隙及盆壁。骶前间隙内存在来源于胚胎神经外胚层、脊索和尾肠的结构,故其内常见起源于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其中的囊性病变主要包括发育性囊肿、肠源性囊肿及前脑膜膨出囊肿(骶前神经根囊肿)等[4-5]。本研究纳入病例以神经根囊肿、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为主;神经根囊肿与骶前间隙胚胎发育及解剖位置关系密切。
盆腔腹膜后间隙位置低且深在,其内囊肿起病隐匿,早期临床无明显症状、尤其特异性症状,导致诊断较为困难[6]。本组11例患者中,7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于接受常规体检时发现盆腔腹膜后囊肿;2例诉长期慢性腰/骶疼痛,但未予重视而延误诊断。
盆腔腹膜后囊肿超声表现为盆腔深部囊性包块,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内部无回声或低回声,常无明显血流信号;其位置较固定,通常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后方及侧方,与盆腔腹膜内脏器分界清楚,而与盆壁或骶尾部关系密切。盆腔腹膜后囊肿较难与卵巢及附件囊肿相鉴别,超声显示腹膜后囊肿与子宫卵巢间滑动征阳性为重要诊断依据。本组13个盆腔腹膜后囊肿中,超声曾误诊4个为卵巢囊肿。分析误诊原因,可能在于包块体积较大(最大径63~78 mm)导致同侧卵巢不易显示,或显示同侧卵巢时较难引出子宫卵巢滑动征;而盆腔腹膜后囊肿发病率较低、导致超声医师经验不足亦易致误诊。由熟知盆壁及盆腔腹膜后方重要结构如盆腔大血管、输尿管及盆壁肌肉组织超声表现的超声医师经多途径进行整体盆腔超声检查,包括经腹、经阴道、经会阴及经直肠实时动态超声扫查对于诊断盆腔腹膜后囊肿具有显著优势,首先从会阴开始扫查,观察尿道、阴道、直肠及其周围组织,再将探头置于阴道穹隆部位以清晰显示子宫卵巢,排除子宫附件来源囊性包块,并通过滑动征评估囊性包块与子宫卵巢的关系,以盆腔腹膜后直肠及骶尾部为参照,辅以滑动征,结合有无血流信号及其是否来源于盆壁判断囊性包块的解剖位置和来源。
综上所述,盆腔腹膜后囊肿主要超声表现为盆腔内位置较深在的囊性包块,呈子宫卵巢滑动征阳性,有时可探及盆壁来源血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