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策略探析

2024-01-05 21:45:11孙玮
今日财富 2024年1期
关键词:流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孙玮

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对一系列经济活动做出有效管控,以此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事业单位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增强履职能力,优化资金控制效果,同时还有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然而,当前事业单位在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强、由于缺乏信息化支持导致内部沟通机制薄弱等。事业单位需要对上述问题做出优化和改善,以便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已开始实施内部控制,但在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一定困难,造成内部控制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策略展开研究和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增强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承担着许多公益性责任,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事业单位有效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责任,保证公众利益最大化。

(二)有助于事业单位资金控制

事业单位是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其对公共资源的使用与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通过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资金的使用流程,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运用,降低不必要的经营成本,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三)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事业单位承担着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增值的重要责任。为了履行这一责任,应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和保护,有效预防国有资产的流失、损坏和滥用,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業单位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意识淡薄,使其在提高管理效率和风险防控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少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和投入不足。这导致制度建设缺乏目标和规划,也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资源投入。其次,不少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较弱。尤其是在操作程序及制度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多漏洞,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得不到贯彻执行。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培训和监督机制,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程度不高,无法形成操作规范和执行习惯。最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意识淡薄,还会严重制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在管理实践中,由于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

(二)内部控制制度实用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实用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首先,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差,具体体现在制度内容较抽象、笼统,理论性强,指导实践的作用不足,很难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际操作中。缺乏实践性的内部控制体系,不能对事业单位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不能有效解决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为内控程序繁杂、难懂、难以落地实施等。不少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过于复杂,员工很难理解和掌握。由于制度与实践脱节,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如费时、低效等问题,导致实际管理效果不佳。最后,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培训与宣传不足,造成了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效性不强。许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之后,忽视相关的内部宣传与培训,导致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不够了解,从而不能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三)内部沟通机制薄弱,缺少信息化支持

目前,不少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沟通机制不健全,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门之间的合作,降低了决策效率。首先,事业单位内部的交流机制薄弱,主要表现为信息传递不顺畅。一些事业单位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存在着信息共享和传递不畅的情况。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极易产生信息传递不及时和不准确的问题,造成单位内部的信息不能顺畅流动,在工作协同和决策制定等方面产生困难,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内部交流机制不健全,信息化支撑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很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很少,而且缺少专业智能工具支持内部交流,从而无法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沟通环境,制约了沟通的效果和效率。最后,由于缺乏信息化支持,很难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记录与追踪,影响了内部的协作与决策质量。

(四)财务管理监控不到位

在财务管理的监控方面,事业单位也存在一些不足,给经营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首先,事业单位在监管和评估的关键环节出现了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许多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缺乏完善的监测手段,数据收集不及时,分析评估不准确,导致无法及时了解财务管理的执行情况和结果,难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其次,事业单位的经营风险防控不足。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防控措施,导致在财务管理中可能面临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再次,财务管理监控力量不足还表现在对工作流程的监督和改进方面。许多财务流程没有被明确定义和规范,导致各环节之间的工作不协调、流程不畅通。缺乏有效的流程管理和规范,无法对关键流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改进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流程改进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造成财务流程中的缺陷和低效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和优化,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领导层应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并将其融入单位的战略规划。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宣传内部控制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其次,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课程、讲座和内部沟通等方式,让员工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再次,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及规划,为建设内部控制指明方向。另外,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操作规范过程中,需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及权力,并构建内部控制培训和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最后,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结果的评估和改进。可以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外部审查和自评,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措施改进。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效果。综上所述,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是事业单位提升管理效能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通过加强领导层的引领作用、加强培训教育、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范、加强评估和改进等措施,可以提高内部控制意识,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事业单位需要树立良好的文化环境。领导层要起到表率作用。推崇诚信、透明和廉洁的价值观,鼓励员工注重道德伦理,塑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其次,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确保单位目标和风险得到管控。同时,要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操作手册,为管理者和员工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并强化对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落实。最后,可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建立內部控制信息系统,全面监控和分析单位内部的经营过程、财务数据以及潜在风险。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和风险信号,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预警信息。基于此,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以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等手段,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营造高效、透明及合规的内部控制环境,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增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

增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是确保制度顺利执行的首要条件。首先,事业单位需定期审查并修订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与实际情况相符,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管理需求。制度应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持一致。其次,应制定清晰明确的操作流程和标准,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权限。这样能够帮助员工准确执行制度,避免操作上的模糊和混乱。再次,应为员工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使其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及操作方法,使其能够正确执行和应用制度。最后,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以促进各部门间的密切合作和信息共享。这有助于确保制度的顺畅执行和互补衔接,避免信息断层和重复工作。

(四)加强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的关键举措。信息化建设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有效、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提高信息披露与决策能力,推动内部控制的优化与升级。首先,构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结构与基础设施,包括硬件、网络、软件平台等,以保证信息化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为内部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其次,要对各个金融管理系统及数据平台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建设。为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应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存储、管理平台。同时,内部控制系统要与各财务管理系统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实现数据共享、信息流动,以提高内部控制的协同性、有效性。再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及时发现异常状况与潜在风险,从而为单位提供预警与决策支持。引入区块链等技术,提高数据的可信性及可追踪性,提高内部控制的透明度及合规性。最后,还应加强对内部控制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培训,加强对信息安全与风险的防范,更好地运用信息化工具支持内部控制的实施。因此,要想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架构,规划和建设各个财务管理系统和数据平台,利用先进技术强化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结合内部控制与信息化技术,提高内部控制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效率,推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是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指的是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旨在确保财务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和透明性。

首先,需要明确财务管理监督的程序和组织架构。确立监督的流程和指南,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操作规程。同时,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指派人员对财务管理进行监督与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要加强对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评估和控制。通过风险评估,确定财务管理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和应对策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最后,应加强内外部的监督和评价。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自查和自评等,能够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规范现象。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管及独立机构的审查和评估。通过第三方监督,提供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和透明。

(作者单位:来安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站)

猜你喜欢
流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07-28 06:28:12
财务管理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10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6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9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8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