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颖 孙东谡 王美霖
数据显示,2023年1月-11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制造业投资增长6.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4%。图/法新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基本符合預期,但两年平均增速在4.1%左右,总体呈现弱复苏的状态。三季度后,宏观政策开始发力,逆周期调控政策明显加大,预计四季度还会延续恢复趋势。近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左右,2024年增长5%左右。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在发布《报告》的媒体会上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四大转变,分别是:经济增长动能由投资向消费转变;出口动能由传统商品向新兴市场转变,同时新兴经济体重要性提高;供给端的生产动能向服务业转移,同时新能源和信息技术驱动力较强;楼市政策调整加码,防风险稳预期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2023年,中国经济为何没有出现V字反转?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婧回应,这几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尽管政策出台加持,但市场预期短期内比较难扭转。国际需求减弱,对出口经济也有影响。而2023年前三季度,政策力度比预期相对保守。三年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创伤,企业经营、居民就业、收入的改善都需要时间。
全球经济复苏疲软,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2023年全球GDP增速为2.7%。周景彤介绍,与2022年相比,2023年我国经济出现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正转负,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下降。
根据《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甚至高于2017年-2019年疫前水平(59.5%)。1月-10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明显高于商品零售额增速(5.6%)。旅游、餐饮、娱乐等领域表现强劲。但2023年消费高增长是建立在上年低基数之上的,剔除基数效应后消费整体仍呈弱复苏。
性价比高的商品更受青睐。2023年,瑞幸咖啡反超星巴克,成为中国咖啡市场份额第一品牌。而奢侈品的购买热情下降。2023年三季度,LVMH集团、开云集团(Gucci母公司)在亚太(除日本)地区的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1%、1%,是近三年来的低点。
梁婧指出,三年新冠疫情后的第一年,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2023年前11个月,出口下降5.2%(按美元计)。房地产市场还在调整,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有限,市场预期短期内比较难扭转,土地市场、房地产销售、投资还是在下降。
《报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贡献率转为负增长,为-13%。新兴市场重要性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前20大出口贸易伙伴中,新兴经济体占中国出口份额由2013年-2022年的平均27.8%上升至34.3%。其中,中国对东盟、俄罗斯、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分别为-5.3%、52.2%、8%、-3.9%,好于出口整体增速。
产品的出口结构也在变化。《报告》指出,2023年前三季度,电子元件成为中国出口规模最大的商品类别。“新三样”成为出口增长新动能,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30.5%,远高于出口整体增速。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品首次进入中国出口商品规模前十位。
对于投资,中国银行资深研究员廖淑萍介绍,2023年,全球FDI(国际直接投资)仍然下行,但是收窄幅度比2022年有所下降。2022年全球FDI下降12%,2023年受到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金融领域变动以及投资审查趋严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并购交易仍然比较弱。
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制造业投资增长6.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4%。民间投资下降0.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1%。
《报告》指出,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制约基建投资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梁婧表示,在打破过去“三高”房地产开发模式、建立新发展模式前,还是要持续优化调整相关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风险的化解,保障预期的修复改善,确保市场有平稳的过渡。
周景彤评价,2023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3%,消费和服务业是拉动2023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也比较强。但社会商品消费还比较疲弱。在这种背景下,2023年经济恢复节奏整体相对温和。
周景彤表示,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可能发生转向,进而相对利好新兴经济体。中美有可能同时进入补库存周期,对我国出口会带来利好。国内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发力,内需将进一步稳定。预计2024年我国GDP增速大概在5%左右,实际经济景气会好于2023年。
《报告》指出,2024年,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有望较快增长。2023年中央财政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将在2024年形成实物工作量。2023年11月,《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出台,这亦预示着2023年2月暂停的PPP项目将重启。同时,需提前做好提升相关项目储备工作,避免出现“项目荒”和“无效建设”现象。
《报告》预计,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4.5%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左右。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待售商品房面积上升6.48亿平方米,商品房去库难度仍在增大。若市场需求难有改善则有可能加剧供给过剩局面,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2024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将继续优化,推动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释放合理住房需求。
《报告》分析,2024年,美国大部分行业即将进入补库存周期,消费电子、家具和建材、食品及农产品、纺织服装等商品进口需求或将扩大,这将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虽然欧美加息周期即将进入尾声,但利率水平仍处于历史较高区间,对私人消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仍将持续。从出口目的地看,预计對美出口有望改善,对欧洲出口或将保持稳定,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仍是重要支撑。预计2024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左右。
梁婧认为,未来提升消费,一是要保障经济持续增长,保障就业稳定恢复;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一些城市,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降低居民生活压力;三是优化消费供给。比如完善停车场建设、充电网络布局,更好的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2024年中国消费增速为6%左右,将低于2023年增速(预计约为7.6%)。
此外,2023年年中以来,关于“中国是否发生通货紧缩”的争议不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为2023年内第三次月度负增长。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2024年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将逐步回升,三季度前后有望由负转正,全年涨幅为0.4%左右;CPI全年涨幅为1.1%左右,不会处于负增长区间或通缩区间。
梁婧认为,未来有几个重要方向: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发特别是基础研发;二是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把握现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发展的重点发展趋势;三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特别是像科技创新发展,除了举国体制推动一些共性的关键技术的突破外,需要市场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是要坚持开放。
如何看待2024年的经济形势?廖淑萍介绍,全球经济分化加剧,2024年全球GDP增速大概2.5%,比2023年下降0.2个百分点;而随着美联储停止加息、美元贬值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等因素作用下,国际资本流出美国的倾向有所增强,会流向新兴经济体。
对于2024年的中国宏观政策,周景彤预判,2024年赤字率可能突破3%,比如3.5%左右。《报告》指出,中央政府杠杆率空间较大,更多的财政资金会向民生、科创、绿色等领域倾斜,推动实施一揽子的化债方案,平衡好稳增长、促改革和防风险的关系。
《报告》预计,2024年财政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财政支出还需要加大对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在解决小孩入托、上学等方面创造更加便利的环境和条件。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费优惠等措施,保障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如何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周景彤指出,一是要使中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走上正常轨道,也包括房地产市场企稳。二是可考虑适当增加中央负债,再分配给地方用。三是严肃财政纪律,继续推进“开前门关后门”工作,这些年来地方债化了三轮,但化过一轮后债务问题再凸现一轮。四是重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争取央地事权和财权更好地匹配起来。
《报告》亦指出,可考虑适当提高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收入。
对于货币政策,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佩珈表示,2024年,货币宽松的必要性进一步下降,需平衡好“稳增长” “促改革”“防风险”的关系。但从防风险看,2024年仍然处于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风险化解的重要时期,为了助力债务成本下降和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确实有必要进一步降息。但也呼吁,要为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创造条件。
据预测,2024年,政策利率保持当前水平的同时,存款利率或还将下调。
根据中国银行研究院测算,中国2021年-2025年潜在经济增速在5%-5.5%,2021年-2035年潜在经济增速在4.3%-4.4%,且呈逐年放缓的趋势。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减缓、物质资本形成率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等问题或持续存在。
《报告》指出,潜在增长率并非经济增长现实表现的必然结果。未来,结合中国实际,应当着力从三方面发力:一是着力提升劳动力整体质量,避免劳动力规模过快下降;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三是提升资本形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