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婉宜,张武雄,马立娟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00)
高职生源具有多样性,有高考、依学考、3+证书、三二分段、专业学院,以及基层技术人员提升学历等。大多数学生以前的学习成绩较差、知识基础不扎实,导致这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缺乏学习热情,学习自信心不足,对毕业、就业产生压力和焦虑。
髙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由于其学制短、学历低,导致他们的压力更大,在人际交往、就业、求学等问题上,心理负担都要更重。以就业为例,社会上较为理想的单位对学历高低过分看重,许多招聘单位的最基本条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这种社会现象会使一些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受挫,从而产生一种被社会所歧视的心理变化,进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产生自卑心理。
学生在步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形式和教学方法,他们一时难以适应,感到茫然困惑,甚至无所适从。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与监管不到位,造成部分学生思想松懈,放纵自己,特别是原本成绩平平,学习又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学生,一旦对互联网使用没有的正确认识,就容易沉迷于网络,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正常人际交往,对各种社会活动不感兴趣。
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校园的硬件环境,包括校园建筑的合理规划、校园景观的设计等。当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内,一股向上的力量就会内化在思想和意识中,外化在学习和生活上。
2.1.1 舒心作用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产生舒畅愉悦之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增进健康的心智,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1.2 激励作用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阵地,校园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人对环境有了依赖,就会产生对环境的认同,此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2]。在一个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
2.1.3 导向作用
学校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同时,也要重视结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新时代精神体现在校园各种建筑、绿道、花圃等的设计上,使校园环境呈现出整洁温馨、文明健康的和谐气氛,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时体验学校的各种文化氛围。学校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合理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2.1.4 感染作用
在不同的校园环境下,学生心境是不同的。校园物质文化是通过对校园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装饰、校园活动的开展等,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充满人文感染力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心,使学生实现健康人格的塑造。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分显示出校园物质文化熏陶作用的重要性。
反之,不良的校园物质文化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平衡,杂乱无章的校园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文明习惯,容易使人倦怠厌烦;不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难以产生有效的约束力。
校园制度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约束功能,约束是为了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塑造良好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学校需要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同时也需要制度文化来内化人的行为。
2.2.1 良好的学校制度蕴涵教育的现实意义
良好的学校制度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增强人的自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权利意识,促使学生以学习和行动为中心,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实现自我发展,培养积极、和谐、健康的人格品质。
2.2.2 良好的学校制度发挥充分的激励作用
良好的学校制度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鞭策学生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使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2.2.3 良好的学校制度提供正确的行为方式
学校制度文化具有规范性的特性,学生作为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更需要学校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中心理健康得到成长。
反之,不良的校园制度文化不利于学生良好规范行为的培养;不能使学生自觉地遵守、服从,不具备权威性;不能发挥其激励作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深层次的文化,是指导和规范学生思想、行为的动力,是学校本质、学生个性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障。
2.3.1 优良的“三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优良的校风是高质量教学和全面育人的重要保证;优良的教风是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治学精神、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优良的学风促进积极学习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3.2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2]。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通过相互交往、不断加深建立起来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信赖,有利于学生自我认识、个性完善和身心健康。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是广东省第一所中医药职业院校,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一所中医药职业院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景观中,以特色景观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陶冶学生中医药情操,建成了“一馆一园一区四基地”:“一馆”即中医药展览馆,占地1400 多平方米,拥有具有中药标本1600 多种;“一园”即岭南药用植物园,占地面积约30000 平方米,种植中草药700 多种;“一区”即中医药文化体验区;“四基地”即“江门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江门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广东省人文社科普及基地”。以中医名家、中药名方等命名学校道路、建筑及景观,建成了李时珍雕塑、葛洪路、时珍路、扁鹊路、中医药长廊、静心湖、回春桥、中药文化特色山体公园等标志性景观,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增强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专业自豪感。同时,提升了美观度和舒适感,给学生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以减轻疲劳、心情愉悦、陶冶性情,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热情。
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为体现客观、公平,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修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打造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从而找到校园精神和自身发展的平衡点,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提高广大师生对学校制度的认知与认同,把刚性实施与柔性落实有机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3]。做到了依法治校和民主化管理相结合,以人为本,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人性化管理是依法治校的有益补充,学校管理制度体现公平性的同时,也兼顾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对贫困生人群,制订相应的资助制度,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除设置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减少制度对学生心理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对其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培养其自立、自强的精神,使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学校自创办以来,每年都要进行以“校史、校训”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加强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始终秉承“厚德、博学、求本、远志”的校训精神,培养学生“悬壶济世”“仁爱”等高尚的医德,激励学生博览群书,紧紧围绕“求本”二字不懈努力,遵循透过表象看本质的中医治疗理念,掌握专业技能,远志既为中药名,又寓志存高远之意。校歌——《我们是青春的中医药人》,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所引用的“神农百草”“扁鹊银针”等中医经典,唱出了中医学子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倡导和鼓励教师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人文精神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形成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开展了“读经典、弘扬中医文化”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中医药文化活动,将中医药文化活动融入第二课堂中,建立了极具中医药特色的专业社团,例如“针灸推拿”“药膳吧”等社团,在校内校外宣传传统中医药文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医药健康科普、卫生知识宣讲等社会活动实践,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
通过营造良好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从而缓解因学习和生活紧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整了心理状态,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