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秋彤 祁亮亮 吴登 黄奕洲 郎宁 陆宇明
摘要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为食用菌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食用菌产业作为广西重要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是广西种植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分析广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广西食用菌规模总体向好,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桂菌”品牌效应正逐渐增强;在历史积淀、自然禀赋、交通条件、栽培原料、政策支撑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菌种混乱、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缺乏品牌效应、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未来还需要在建立食用菌繁育研发体系、统筹产业布局、加强“桂菌”品牌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食用菌;广西;产业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74(2023)04-0312-09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Guangxi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Lan Qiutong1,Qi Liangliang2,Wu Deng3,Huang Yizhou3,Lang Ning2,Lu Yuming2*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
2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Guangxi 530007,China;
3 Guangx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Nanning,Guangxi 530021,China)
Abstract:“No. 1 central document”for 2023 proposed to build a diversified food supply system. Culti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edible fungus industry could giv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edible fungus industry. Edible fungus industry,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dvantageou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in Guangxi,is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Guangxis planting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d development status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Guangxi. It was found that the scale of edible fungus in Guanxi was generally good,and there was a trend of gradual expansion. Relying on national geographic indication product,“Guijun”brand effect was gradually enhanced. Edible fungi industry in Guangxi had greater advantages in the historical deposits,natural endowments,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raw materials of cultivation,policy support,etc. However,there were some problems,including confusion of strains,low-level standardized production,the lack of brand effect,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future,Guangxi edible fungus industry needs to establish edible fungus breed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ystem,coordinate the industrial layout,strengthen the“Guijun”brand building,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us tal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efforts.
Key words: Edible fungus;Guangxi;Industry status;Development suggestion
食用菌作為广西重要的农产品,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资源利用率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食用菌产业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一体,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01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重点发展食用菌规模种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有效增收。2022年5月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农业产业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多项政策出台让食用菌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旨在为广西食用菌产业向好发展提供参考。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多样,既是中缅生态热点地区,亦属于华南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2]。截止2023年,广西大型真菌已知物种数约为1750种[3],大型真菌的数量与云南相似、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相当。广西大型药用真菌有112种,药用真菌总数占世界药用真菌总数23.8%[4]。
广西栽培食用菌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已栽培成功香菇,与世界香菇发源地浙江丽水庆元相比,足足早了百年;清代,香菇的主产区主要在容县及平南,当地取桑树等木材,在阴凉地浇灌米浆进行栽培;民国时期,香菇主产区扩大至桂林、柳江、苍梧等地,其中以三江、融安居多。广西栽培黑木耳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在宋代,木耳椴木出耳在广西取得了成功;清代,宜州、凌云、永福的栽培面积最大;民国,在百色、乐业、田林、田阳、北流、环江和柳州周边地区栽培较多[5]。
1 广西食用菌产业现状
1.1 主栽品种与产量、产值
根据图1,自2004年以来,广西食用菌产业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2004-2016年)食用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产量从16.6万 t快速增长至128.6万 t,产值从13.02亿元增长至115.2亿元,产量和产值均实现十三连增,且2013-2016年连续三年实现产量超百万 t、产值超百亿元,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在2016年达到峰值[6]。第二阶段(2017-2019年)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广西食用菌产业出现了断崖式的回落,产量产值双双下降,降幅高达20%以上。第三阶段(2020-2021年)食用菌的产量再次突破百万吨大关,2020年产值近百亿元,2021年产值近90亿元。广西食用菌产业总体处在波浪式前进、整体向好的动态发展过程。
通过对广西各市县(市、区)的食用菌种类、产量、产值以及生产区域、从业人员、经营主体等进行了系统调研(图2、图3),历经二十余载发展,广西食用菌主栽种类已经由21世纪初“三菇一耳”(双孢蘑菇、平菇、秀珍菇、黑木耳)转变为现在的“四菇二耳”,即双孢蘑菇、香菇、黑木耳(云耳)、平菇、毛木耳、秀珍菇等。栽培品种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产业的调整与稳定。双孢蘑菇是广西传统主栽品种,南宁市、横县(现名横州市)、桂林市曾为主产区,产量曾占全区总产量的50%左右,近年来受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双孢蘑菇大幅度减产,对广西食用菌总产量影响巨大。以被誉为“中国双孢蘑菇之乡”的横州市为例,近年把茉莉花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在创造了“世界10朵茉莉花,6朵来自横州”传奇的同时,菇农从农法栽培耗时耗力的双孢蘑菇转移到茉莉花产业,双孢蘑菇生产企业由于土地、资金、技术、外贸市场等限制改行转产,造成双孢蘑菇产量产值纷纷下降。而桂林市因柑橘产业的发展,企业和农户自发转向追逐经济效益更高、管理更加粗犷的果园水果种植。食用菌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食用菌生产需要设施齐备的菇房等高标准高造价设施设备,加之与水果、茉莉花、林业的竞争等,诸多外在条件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1.2 产区分布及规模
广西食用菌以冬春季栽培为主,主产区集中在以桂林、柳州为主的桂北地区,以及南宁、玉林等较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其他地区呈现出零散分布。2021年(表1),桂林市的食用菌从业人员近2万人,相关企业和合作社近百家,主要分布在资源县、兴安县、全州县等地,栽培面积约3 768.77万m2,总产量约38.35万t,总产值约33.75亿元,产量和产值约占总量的37.98%和38.01%,在广西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玉林市,食用菌从业人员1万有余,相关企业和合作社数量为19家,主要分布在容县、北流县、兴业县等,栽培面积约1 621.96万㎡,总产量约为16.58万t,总产值约为14.48亿元,产量和产值约占总量的16.43%和16.31%;南寧市排名第三,食用菌从业人员约7.4万人,相关企业和合作社24家,主要分布在横州市、马山县、兴宁区等,食用菌栽培面积1 397.14万㎡,总产量约13.99万t,总产值约13.66亿元,产量和产值约占总量的13.87%和15.38%。桂林、玉林和南宁作为广西食用菌主产区,产量和产值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排名第四的是柳州市,食用菌栽培面积与南宁市相当,从业人员1.7万人,相关企业和合作社41家,但是产量和产值约为南宁市的一半。近两年随着“小米粉,大产业”的提出,柳州螺蛳粉旺盛的市场消费需求带动上游原材料毛木耳需求量增大,极大地刺激柳州食用菌产业,也为周边地区的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提供了新机遇,进一步带动广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1.3 生产模式
食用菌生产模式主要包括物联网的人工智能栽培、高端的工厂化栽培、中端的设施化栽培、常规的农法应季栽培、林菌套作的林下栽培、综合利用的冬闲田栽培等。目前广西食用菌生产模式除人工智能栽培外,其他模式均有发展。工厂化栽培主要品种包括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鹿茸菇、银耳等,其不受季节影响,可实现周年化栽培;设施化栽培主要用于生产双孢蘑菇、草菇,通过简单的温控,从而进行周年化生产;农法栽培与季节常相结合,在广西主要以秋季制种制棒、冬春季栽培,可依据不同季节选择不同温型的种类及品种。利用不同的栽培模式或不同的食用菌种类,亦可以实现周年栽培。以香菇、黑木耳、毛木耳为例,通常在7-8月份制种,9-10月份制棒、发菌,11月至翌年3月份出菇。桂北地区可栽培越夏香菇,常在3-4月份制棒,6-12月份排场、出菇。林下栽培主要栽培灵芝、茯苓、竹荪,一般利用林下地形地摆或埋棒生产,以春季制棒,夏季、秋季出菇为主;广西冬季冬闲田的面积较大,以“稻耳轮作”“稻菇轮作”为主要的生产模式,利用冬季温度较稳定,来生产黑木耳、大球盖菇等,产菇后的菌渣可以直接回田,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直接参与“三物循环”。
1.4 主栽或主推技术
为提高广西食用菌产量及品质,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近年广西坚持市场导向、品质导向,引进、培育、筛选了不同温型的平菇,短培养周期的香菇,耐高温的大杯蕈,反季节的秀珍菇、大杯蕈和高抗病的秀珍菇等多个优良种类及品种,不断优化升级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集成创新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平菇全发酵栽培技术、香菇越夏栽培技术、毛木耳钉子种制种技术、黑木耳和毛木耳液体菌种制种技术、杏鲍菇菌渣栽培双孢蘑菇技术、坚果壳等替代棉籽壳栽培食用菌技术、冬闲田栽培大球盖菇技术、反季节栽培秀珍菇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栽培技术等一批食用菌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满足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生产模式的需求,推动广西农法栽培以冬春为主向设施化周年生产转型,加快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还有效提高了冬蚕房、冬闲田及废弃桑枝、稻草秸秆、木薯秸秆等闲置资源使用效率,成为部分地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乡村产业蓬勃兴旺的新路子。同时,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加大力度推进食用菌的加工,协助相关企业研发食用菌脆片、食用菌酱菜、食用菌面条、食用菌饮品等,食用菌的多元化融合发展,多产业协同发展将成为今后的发展主趋势,品种、技术等的创新也将迎来新的未来和挑战。
2 产业发展问题
2.1 食用菌菌种混乱,缺乏省级知识产权保护
广西生产使用的菌种多以引进为主,品种混乱,同物异名以及异物同名的现象严重[7]。由于缺少省级知识产权的保护及相关政策,省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无法得到合理保护,大大降低了食用菌育种者的积极性。目前多数生产企业或合作社等多从福建、江苏、湖北、浙江、吉林、黑龙江等地引进品种,主要包括平菇、秀珍菇、榆黄蘑等侧耳类,黑木耳、毛木耳等木耳种类,海鲜菇、蟹味菇等工厂化种类。菌种管理无序造成的问题不可忽视:一是食用菌的“种”不能掌握在生产者手中,在市场竞争中处在劣势被动地位;二是引进的种类多以“熟人介绍”等方式,极大地增加了菌种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菌种”伤农事件,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扰乱食用菌市场;三是食用菌不同于其他粮食作物,作为一种肉眼可见,徒手可摘的“微生物”,既具有生长繁殖快的优点,亦有变异速度快的弊端,如没有严格的菌种管理制度,“自留种”将很难保证品种后续性状的稳定性。同时,育种者的食用菌新品种由于缺乏省级的品种登记或审定,只能努力争取国家级的品种权保护,即植物新品种权;又因为食用菌生长及其对环境要求的特性,亦会延长获得新品种授权的时间。
2.2 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食用菌产业链延伸不足
广西现有食用菌地方标准12项,与贵州相差不大,但远低于食用菌先进省份,还没有形成以食用菌产业为核心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水平整体偏低,相关标准研究较产业发展滞后。广西食用菌大部分以鲜品形式售出,部分以干品售卖,产业链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与全国食用菌行业的整体现状相似。相比水果等其他广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较少。目前广西食用菌加工仍以初加工为主,如烘干后直接包装、各类食用菌干品配伍后的汤料包等;以即食食品为辅,如东兰县的香菇、秀珍菇脆片,黑木耳酱,龙州县的银耳饮品、冻干银耳,融安县的灵芝孢子粉胶囊、灵芝粉袋泡茶等。另外,食用菌加工企业设备简单、工艺落后,加工企业的产能与生产不匹配,加工体系标准不健全,产品加工、包装乱象丛生,缺乏市场竞争力等,也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3 缺乏品牌效应,食用菌文化意识薄弱
“桂菌”历史悠久,产品质量佳,在20世纪80年代知名度相对较高,“象山”牌双孢蘑菇曾在广西大放异彩,远销国内外,但随着双孢蘑菇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他商业原因,广西食用菌未能持续维持知名度及发挥品牌效应。目前广西尚无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食用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知名度较低;获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较少,仅有“浦北红椎菌”“田林灵芝”“融水灵芝”等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食用菌文化、品牌带动发展效应不强,制约了广西食用菌市场、品牌的进一步拓展。在食用菌公共品牌、企业品牌打造上意识薄弱,在产品设计、营销策划、文化挖掘、创意推广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4 专业人才缺少,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与常规农作物生产不同,食用菌生产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及相关基础,但目前多数食用菌从业者既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生产的一线人员,绝大部分是通过“传帮带”“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的,一般都没有农业高校的受教育经历。在广西从事食用菌產业的技术人员大多是来自福建、浙江、山东、吉林等地,有较深厚的栽培功底,但缺乏理论基础。此外,参与食用菌采收、初加工等的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多为留守在村庄的妇女、老人[6]。而广西食用菌生产基地一般处于深山或偏远地区,高校优秀人才往往“敬而远之”,进一步加重了专业人才匮乏问题。
当前广西食用菌产业服务有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站、广西食用菌创新团队、广西食用菌科技先锋队等各类平台,常年服务于一线基地,然而相关指导多集中于产中生产技术,产前、产后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其次,服务面覆盖不全面,“自治区—市—县—乡”四级食用菌技术产学研联动推广机制有待健全完善,目前广西涉及食用菌专业的科研院所较少,省级以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科学院、广西大学等为主,市县食用菌推广和科研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少,对食用菌产业服务不均衡[8],难以直接及时对接基层开展服务,从而造成广西菇农物资储备、菌种制备、菌棒生产、菌丝培养等产前及产后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栽培管理模式标准化程度低,品质难以保障。此外,广西现有的生产模式多为菌种购买、制棒、接种、培养、出菇、采收等全阶段模式,与福建、山东、浙江等模块化生产模式相比,该模式菌种质量难以保证,制棒规格多样,接种水平参差不齐,培养菌棒环境因子多变,出菇场所千差万别,造成产业服务中各科研院所、高校、平台与经营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困难,指导服务交流不畅。
3 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虽然广西食用菌产业在全国的排名略有下降,且面临问题较多,但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以及生态优势,吸引了诸多工厂化企业来桂投资,如华绿、品品鲜、广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这种以大型工厂化企业带动,吸引资金入桂,在带动地方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体来讲,食用菌的发展模式应与当地种植水平与产业条件相结合,选择合适的品种及栽培模式,从而达到稳产高产、高质高效,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速。
3.1 建立食用菌繁育研发体系,推进省级知识产权保护
广西需要制定食用菌种业规划,鼓励和加大种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投入。包括针对野生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精准鉴定、菌种保藏和育种研究,创建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育种平台,开展优质品种的选育、特色食用菌的繁育工作[8];建立健全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及体系,依据产业核心,构建食用菌育种优势发展区,进一步建立省部级食用菌良种繁育中心,为国家级的平台打好基础[9];建立区域性的品种试验示范区或基地,推进食用菌繁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研企系统合作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企业在“育—繁—试—推”中的作用,为科研院所繁育研发菌种提供落脚点和着力点,促进食用菌整体专业化、标准化。
加大对食用菌科研单位、企业等的研发投入与经费支撑[10],建立食用菌的基因库,保护科研人员研发成果,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食用菌行业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建设,普及相关基础知识,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种业管理,建立健全广西菌种生产规章制度,加大食用菌种业执法力度,引导食用菌菌种企业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持证经营,保障菌种品质。加快建设食用菌菌种检测中心,开展菌种质量监督抽查,为处置菌种质量纠纷、误食毒蘑菇等不良突发事件提供科学鉴定。进一步完善食用菌标准体系构建,建立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建设。
3.2 统筹产业布局,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体系
依托广西独特的食用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彰显特色[11],乘RCEP政策东风,瞄准大湾区及东盟市场,提高食用菌产业模块化程度,加快推动地方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与产业升级。坚持政策引导、企业引领、科技支撑的总体原则,重点培育优势产区,培优先进工厂化企业,持续扶持企业发展。健全食用菌产业体系,坚持“设施化制棒(包)、生态化出菇”的总体原则。由科研院所或研发型企业提供母种、原种、栽培种,并由专业制棒企业负责规模化、个性化制棒,交由生产企业进行接种、培养、分散至各出菇企业或合作社、基地,保证相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保证菌种、菌棒质量。
3.3 加强“桂菌”品牌建设,整合食用菌优势资源
积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拓展销售市场。做好食用菌产后资源整合,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延伸产业链。加强食用菌干品、精深加工产品、菌物药等产品研发力度,丰富食用菌食品和保健品的种类,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通过打造品牌,探索创新与培育壮大食用菌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做出影响中国甚至东南亚的“桂菌”品牌,进一步发挥广西桥头堡的重要作用,提高“桂菌”品牌市场、产品的辨识度和影响力。优化产业结构,依据市场,尤其是东盟与大湾区市场的供求关系,及产能、地理位置等条件,适度调整生产种类与规模,发展珍稀名贵食用菌,如近些年风头正盛的羊肚菌、桑黄、大杯蕈、黑皮鸡枞、巴西蘑菇、大球盖菇、毛木耳等,增加食用菌鲜品市场的供应种类,满足人们追求“新奇特”的健康生活需要。加大对广西食用菌文化的挖掘与宣传工作,让食用菌“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化有魂,产品落地生根;结合文旅产业,发展食用菌小镇生态旅游[12],挖掘食用菌饮食文化,丰富产业内涵与外延功能,全方位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依托南宁作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区位优势,建设权威的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的采集、整合,形成方便、快捷、高校的信息服务体系;打造集成电子商务、产品交易、信息发布、产品溯源、价格监测、答疑解惑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权威型、多领域的信息平台,为产业交流提供有效的信息。
3.4 加强食用菌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及企业引进食用菌技术人才,通过直接聘用或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等方式,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动广西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设立食用菌相关专业学科,增加课程,增强食用菌理念;推动建设一批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教学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培养综合型人才、专用型人才、实用性人才。通过农业推广系统,推进各地市、县乡成立食用菌工作小组,在基层培养一批能够与食用菌打交道的忠实人员,进一步扩大推广队伍,收集产业一线问题与线索,增强服务。利用各科研院所、高校资源等开展对一线科技人员及专业技术能手、技术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各县市、乡镇基层食用菌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与技术水平,培养懂专业、留得下、做得好的实用性人才。充分发挥广西食用菌学会、广西食用菌协会的力量,以服务为宗旨,建起政府、科研、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积极整合社会力量,综合利用各方人才、统筹力量,推进食用菌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组建食用菌专业的技术创新团队,为技术人才提供交流平台,增加对创新成果的支持力度,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落地转化。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李洪山.恩施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及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食用菌,2020,39(5):181-184,187.
[2]梁剑.“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东盟野生食用菌资源合作开发的可持续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38(12):5-7.
[3]牟光福,张艳成,刘金容. 广西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C]//中国菌物学会.中国菌物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菌物多样性及系统学,2023:1.
[4]宋丹,韩璐,杨宏,等.广西药用大型真菌资源概况[J].南方园艺,2020,31(1):74-79.
[5]谢毅栋.广西食用菌发展历程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5(21):86-87,129.
[6]徐世宏,韦炜,吴登,等.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J].食用菌,2017,39(4):1-4.
[7]孔维丽,张玉亭,康源春,等.河南食用菌产业由大省向强省转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J].中国食用菌,2018,37(5):75-80.
[8]秦延春,郎宁,卢玉文,等.推进广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策略[J].食用菌,2022,44(3):69-71.
[9]陆中华.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思
考[J].中國食用菌,2023,42(4):110-114,
119.
[10]蔡嵘,于晓胜.“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食用菌出口贸易发展研究[J].中国瓜菜,2021,34(4):136-140.
[11]韦林杉.新农村建设中食用菌产业经济管理策略[J].中国食用菌,2020,39(7):104-107.
[12]杨栋.广西食用菌小镇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食用菌,2021,40(10):105-108.
(责任编辑:黄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