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转译模型构建与数字化传播
——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

2024-01-04 01:53徐进波朱怡洁
河南社会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

徐进波,朱怡洁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原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四大木版年画的源头。如今,受到教育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朱仙镇木版年画也面临传播困境。本文结合文化转译的概念和方法构建文化转译模型,以新的视角对数字媒介的功能属性进行深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为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更明确的思路[1]。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一)艺术特征

中国有四大年画,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一直位于“鼻祖”地位。其艺术特征可详细划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均衡饱满的构图。在每幅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画面皆有主有次,主要人物居于画面正中间,所占比例大且细节刻画丰富;次要人物及元素多分布在画面的上下左右,所占比例小,细节刻画较为简洁。构图中“大与小”和“繁与简”的处理方法,突出画面的均衡感。同时,在画面空白处多用与题材相关的图案进行装饰,常见图案为花卉和瑞兽,不仅能呼应主题,也使得整体画面饱满有层次,从而给人丰富的视觉体验。

第二,粗细相间的线条。朱仙镇木版年画受北宋绘画艺术的影响,在人物雕刻时多继承古代人物画的画法,用笔粗犷有力,线条在人体各部位和人体衣物的刻画上均有明显区别,尤其在人物衣纹的运用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第三,朴素夸张的造型。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典型特征是有图必有型,它的人物造型主要取材于历史英雄人物,民间艺人在创作时通常会将人物造型进行夸张变形,不拘泥于描绘对象准确的结构比例,而是倾注更多的主观意识,比如年画作品《马上鞭》,画面中人大、马小呈现出与实际不同的比例,这是为了凸显画中武将威猛的形象,朴素夸张的造型特点与年画内在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嫉恶如仇的心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对比强烈的色彩。朱仙镇木版年画受到传统文化中带有吉祥之意的五色的影响,色彩运用主要以赤、青、黄、白、黑为主,象征生命的绵延,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用色变成现在的红、黄、绿、紫、橙五种。画面中常用对比色,无论是单个形象的色彩还是整体的色彩,对比色都大量出现,这种对立性使得画面变得鲜活,更有活力。总体上来看,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们会通过色彩自身的属性调节画面,让年画呈现出更好的视觉平衡感,画面蕴含了我国自古以来的色彩观念和审美习惯,极具艺术价值。

(二)文化内涵

任何文化都有自身的文化属性特征,由Leong学者提出的文化三层次理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将文化区分为三个层面,分别为有形层面、行为层面和无形层面[2]。有形层面指的是人类对物质加以利用的形态;行为层面是通过物质为载体所表现出的制度、风俗等的精神形态;无形层面主要指哲学思想所包含的人类观念和意识。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理情感和善恶判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文化论的三层次可将其文化内涵划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象征意义的物质形式。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种集制作、印刷、流通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商品,有着较高的地位与价值,其诞生于北宋年间的开封,早期以门神画的形式出现,画面主题大多为驱凶辟邪、招福纳祥,随着祈祷丰收、祭拜祖先等年节风俗的习俗化过程,随着清代小说、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出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深受影响而逐渐丰富,衍生形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每个朝代的年画都有自己的称谓,宋代叫作“纸画”,明代叫作“画贴”,清代则被称为“卫画”等。称谓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功能和用途是一样的,即新年时张贴于房门上或房屋里象征新一年的开始,带有驱邪纳福、辞旧迎新的意味,又烘托着春节欢乐的气氛,家家户户都要用年画来表达祝愿和希冀,这也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与一般版画的不同之处,它反映了大众的思想和愿望,是一种承载美好愿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质形式。

第二,吉祥祈福的行为诉求。贴年画的行为历经近千年发展至此,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承载了人民大众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在开封当地,过年指的是一个阶段并非正月初一当天,从当年的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新年的正月初五才算是过年结束,张贴年画的行为当然也不止在大年初一当天,而是像一根红线贯穿过年的始终。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祭灶也就是拜送灶君升天,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信奉灶王爷掌管着家庭的食粮,祭祀时祭拜神灵用的年画最是不可或缺的,老百姓会将已经供奉一年的灶神年画焚化再贴上新的,以求平安吉祥。每年以农历腊月的最后一日为除夕,除夕的含义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在当天所贴年画的主题都是消灾祈福、欢度新年的类型,门神画是被张贴最多的。门神分为文和武两种,文门神通常有五子、福禄寿等,武门神则常为传统戏曲中的各种英雄义士,以秦琼、尉迟敬德二位武将形象居多[3],通常在外屋门上贴武门神,在里屋门上贴文门神。正月初一春节时盛行在居室门上贴年画,比如已婚子女贴求子类、中年人贴升官发财类、老年人贴健康长寿类、孩童贴学业有成类等。尽管在不同的节日贴年画的行为不尽相同,但行为中所蕴涵的人文含义却是相同的,为的就是驱邪纳祥和欢乐喜庆,传达着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和行为诉求。

第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会。“天人合一”是我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和至高追求,通常表现为用抽象的图案、纹理、色彩等表达出自然环境中具象的事物,诠释人类情感和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追求实用与自然美的协调统一[4]。中国的民间艺术深受“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哲理影响,朱仙镇木版年画中也广泛应用这种哲学思想,发挥了精神寄托和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画作中的物体与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相互映射,含有内在寓意,体现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有《连年有余》《刘海戏金蟾》《五子夺魁》等,这些画作中“鱼”与“余”同音寓意家境宽裕;莲蓬、莲花寓意多子多孙;桃类在当时人们的习惯中是用于庆寿的礼物,寓意为长寿;“盔”与“魁”同音,有高中状元之意。朱仙镇木版年画除了发挥装饰作用,也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美好追求相契合,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完美境界。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转译模型构建

“转译”是语言学领域的词语,是指在媒介语的作用下,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特殊翻译行为[5],其含义可以应用于众多领域,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本文中文化转译模型的构建基于文化论的三个层次,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视觉元素加以提取,提炼并编码贴年画过程中的行为、风俗习惯,深度挖掘木版年画的内在精神。提取、解析、转译各文化层次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通过对数字媒介传播功能的深化,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形式和内涵在新时代下重新演绎,最终实现文化的价值输出与传承。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独特的外在表达和内在含义,本文文化转译模型的构建分为文化符号解析和文化符号转译两大步骤,见图1。首先,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空间结构,可以划分为外部触摸层、中间行为层和内部感知层[6]。此空间结构与文化论的三个层次相对应,为推演出文化层次表层物质层、中层行为层、深层哲学层与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内涵的关联,将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解析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哲学文化三个层次,并对每一层次中所存在的文化主题进行梳理,在文化转译的过程中需要始终紧扣其各层次的文化主题。其次,从各文化主题中提取相应的文化符号,深入分析文化符号所代表的外延与内涵意义。再次,结合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三层次理论[7],将大众对产品的认知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次。本能层指产品带给用户的视觉感,人是视觉动物,本能地会被外形美观的事物所吸引;行为层主要指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应是高效率且具有愉悦感的;反思层着眼于用户的情感需求和长期的精神陶冶,加深用户对于产品的记忆和感受,该层次是实现产品真正价值的关键。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层面,分析文化转译对数字媒介产品传播功能的正向作用,有助于对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当代语境中的数字化传播加以规范和引导。

图1 文化转译模型构建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符号提取与解析

符号是一种携带意义的感知,同时承载着感知材料和精神含义[8]。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符号化特征是由文本、意图和内在含义三者共同组成的,对应了文化内涵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哲学文化。基于符号学理论,罗兰·巴特提出符号同时具有外延与内涵意义两个层次[9]。外延意义包括图案、构图、色彩、线条等能被人类感官直接感知的要素,主要指的是符号的表层含义,与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内涵中物质文化相对应。将朱仙镇木版年画按不同的题材分为吉祥类、神话类、忠臣类、英雄类,从中选取各题材的典型作品《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秦琼敬德》《三女侠》(见图2),分析各作品中文化符号的外延意义,见表1。内涵意义是隐性的,既包括文化内涵中物质文化层面下图案、造型、色彩等所蕴含的人类情感,也包括行为文化层面下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意图等,同时映射着哲学文化层面下人们的美好追求和道德表达。按照文化内涵的三个层次,从各层次中选取文化符号进行解析,物质文化层解析朱仙镇木版年画各题材代表作品中外延符号隐含的寓意;行为文化层的文化符号是贴年画不同的行为意图,解析行为内在含义;哲学文化层将年画中常用的元素类型,比如实物、动物、文字等作为文化符号,解析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三层次文化符号内涵意义的解析,见表2。

表1 文化符号外延意义解析

表2 文化符号内涵意义解析

图2 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同题材的典型作品

通过以上对文化符号外延与内涵意义的解析,结合数字媒介进行文化转译与数字化传播,不但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与习惯,也可以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精髓予以传承,保留完整的文化结构。

四、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转译与数字化传播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转译与数字媒介相结合能够帮助木版年画以更丰富、成熟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不仅可以使中国民间年画艺术有更进一步的拓展,也能有效地从思想深度上唤醒大众对国内优良传统民俗艺术的重视。本文所构建的文化转译模型分为文化符号解析和文化符号转译两大步骤,完成解析后,对照情感化三层次理论进行第二步骤文化转译,并结合移动端数字产品深化数字媒介的传播功能,以促进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一)本能层:保留文化根基,加强数字媒介审美满足

本能层的文化转译指的是物质文化中的图案、造型、色彩等外延视觉部分,是人类感官可直接感受到的,涉及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层面。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数字媒介视觉交流的出发点,是由图像、色彩、文字等元素构成的可视界面,将木版年画中传统视觉元素照搬进数字媒介中已无法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必须深刻理解内在的文化含义,将其用更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审美表达。本能层的文化转译将从木版年画的构图、线条、图案、造型、配色中提取出符合文化主题“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结合现代审美,运用解构、同构、重复等方法进行视觉表达,将文化符号的外延意义呈现在移动端数字产品界面中,由此确定界面的配色、风格、图标样式等。

首先在颜色上,朱仙镇木版年画用色讲究,运用的主要是红、黄、绿、紫、橙五种颜色,一般大面积用暖色,小面积使用冷色。色彩搭配浓郁浑厚且饱和度高,但长时间看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可选取木版年画的几个主色降低饱和度后呈现在移动端数字产品界面中,形成符合当代审美的色彩搭配,其中红色可集中注意力在视觉层面给人带来刺激,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10],因此可选红色作为界面主色,其他为辅色小面积使用。在不改变木版年画用色规范的条件下,减轻用户的视觉疲劳感,保持画面欢快喜庆的视觉感受。其次是线条,朱仙镇木版年画注重线条的粗细相间,线条的变化在人物衣纹上表现最为明显,提取年画中丰富多样的衣纹线条,继续沿袭这一特点,以此确定移动端数字产品整体界面风格可为线条风,突出木版年画木刻的艺术特征,使画面整体和谐。再次在移动端数字产品的图标呈现上,提取年画中常用的动物、人物、实物等绘画元素,刻刀、刷子、趟子、颜料等年画制作工具,将图案纹理加以分割、变异、组合转译为线条风的图标,无形中加深使用者对年画内容的理解。在传播学理论中,信息接收者的文化认同感与传播效果呈正相关,木版年画本能层的文化转译,在打造数字媒介视觉美感的同时保留了文化根基,更加贴合信息接收者自身的文化期待,有助于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行为层:创新交互方式,促进数字媒介行为引导

行为层针对的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等群体认知部分的文化转译,所构建的文化转译模型中确定了行为文化的主题为“吉祥祈福”,这个主题在人们过春节、祈安、求子、祭灶等一系列祈福活动中购买和张贴年画的行为上有充分反映,行为层除了祈福,也包括制作年画的行为,因此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是木版年画艺人和木版年画受众。年画艺人的行为主要指立稿、刻版、熬制颜料、印刷四大工艺步骤。受众的行为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内容:不同节日、不同意图该选择贴什么类型的年画、购买后贴在哪里、谁来贴以及具体张贴地点等。通过模拟、引导的方法,根据界面交互中行为的五要素即人、动作、工具、意图、场景[11],将两个维度的行为转译为适合数字化演绎的功能点。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行为层的文化转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声音、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交互,皆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在数字媒介中进一步增强用户沉浸感的体验[12]。比如在移动端数字产品中,增加在线制作木版年画的功能,通过矢量线描和线稿填色的方式将年画数字化,用户可根据不同的祈福愿景,选择不同类别的年画,挑选元素进行创作,制作年画的四个工艺步骤会有相应的智能推荐和引导,以此来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同时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和趣味性,这是将木版年画艺人的行为转译进数字媒介中的结果。除此之外,可增加在线创作福签的功能,将大众的祈福活动转译进数字媒介中,用户点进相关的移动端数字产品,可以浏览不同类别的年画以及对应的标题和寓意,用户可自行选择喜欢的年画并手动添加想表达的寄语生成福签,将编辑好的福签保存为图片进行网络分享,通过数字媒介的社交属性,打造良好的网络传播效应。

行为层的文化转译通过对“吉祥祈福”主题文化的挖掘,重申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情感含义和使用愿景,结合数字媒介构建出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制作、流通、传播等虚拟情景,搭建文化情景场域,让用户沉浸式地感受其人文内涵,从而进行与界面相关的交互行为,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

(三)反思层:发挥内容优势,强化数字媒介意义建构

反思层针对的是哲学文化中人文精神、思想观念等哲思部分的文化转译,涵盖了更深层的意义,文化转译模型中哲学文化的主题为“天人合一”,这不是具体的形象体现,它是抽象、隐性、内敛的,必须通过亲身感受、思考去体会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灾难与不幸人们充满恐惧和未知,为了祈福新一年的幸福美满,人们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心中向往都寄托于年画中,营造一种虚幻但美好且可触可摸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木版年画带来的深层含义。受到现代大众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直接购买、张贴年画的行为变少。因此反思层在数字媒介中的文化转译,可主要表现在木版年画文创产品的线上“定制”功能,如今大众消费不只是追求产品功能,更注重情感价值的满足[13],定制化成为消费的又一特性和趋势。在移动端数字产品中搭建自行创作年画的平台,用户完成创作后可选择要定制的产品分类,比如书画、饰品、文具等各类文创产品,通过文创定制将木版年画元素呈现在实际产品中,也可定制对应的木版年画线下制作材料包,真实地感受制作年画的工艺过程。不管年画的形式与呈现如何变化,其蕴含的祈福纳祥、镇宅消灾的哲思含义从未改变,承载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朱仙镇木版年画若想形成有生命力的文化记忆,不但需要将文化内容存储于某种载体中,还需要在一定的行为、活动、仪式中重建文化联结。大众通过文创产品的线上定制,将木版年画中的文化内容与现实事物相联结,既增强了参与感,也将木版年画的文化内容、内在含义自然而然地传递。反思层的文化转译,通过数字媒介的意义建构,再现和追溯过去的事件和信息,将传统文化的内在意义在当代实现进一步的再现与还原,帮助社会大众形成长久的个人文化记忆,以此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朱仙镇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
跟着总书记看桃花坞木版年画
牛年画牛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