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玲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进入新时代,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及俄乌冲突等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变化而日益凸显。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既能释放国内国际“双重市场”对人口流动、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1],是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必要条件,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激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2]。统一要素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中,劳动力要素作为一般要素和高级要素的兼容体[4],其市场化不仅能够反映城市活力、城市发展潜力,而且越来越主导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格局。因此,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是未来统一要素市场首要讨论的问题,是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设始终是一项重点工作。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当家作主之路,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是以人为本之路,两者在历史发展中内在契合。“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实践主体,也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的评价主体。”[5]在秉持人民立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并将其置于现代化发展下,致力于使人民在推进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享有更加公平的劳动环境和更加完善的民生福祉,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存在历史契合点。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真正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也是其中关键一环。为此,党和国家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毛泽东主席“巩固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的统筹下将工作重心集中于国民经济恢复[6],同时也有针对性地探索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具体而言,首先,“统包统配”就业体制的提出使每个劳动力都能就业,同时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建立一系列劳动保障措施和福利制度,有力保障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环境和福利。该措施有效解决了用工问题,完善了就业制度,如1951 年2月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到1952 年国家对全民所有制员工发放的福利费用就达9.52 亿元[7]。其次,加强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整体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剩余价值的积累。具体培训形式主要包括企事业单位开办培训班、技术学校培训、学徒培训等[8]。再次,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为了防止人口流动对社会和经济的冲击,于1958年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这一条例的实施加强了户籍制度的严苛性,形成了长久的城乡二元格局。在这一格局下,城镇内部政府和企业通过计划配置将劳动力统一管理,同时吸纳了少量农村劳动力,而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形成剩余劳动力。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和加强“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下,党和政府要求打破垄断和封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并且把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引入市场体系建设中[9]。
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轨背景下,劳动力要素统一配置在市场契约与政府规制并行中优化,保证劳动力数量,保障劳动者权益。从2003年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施政方针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种种制度和政策彰显了国家在加快市场经济建设中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决心。同时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2006 年提出“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 年劳动法律体系进行了有力补充[10]。其次,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党和政府从初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到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教育作出统一部署,劳动力市场全面走向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优化了劳动力要素的配置。同时职业培训、职业服务、就业岗位创业扶持、创业培训也得到政府的重视,多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得到颁布和普及。再次,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动政策松动,促进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极大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和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针对能否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的同频共振,党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设想。特别是《意见》这一当代中国推进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的根本指南,统一了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演绎逻辑。
首先,全新诠释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绎逻辑。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确保劳动力就业充分、劳有所得、社会保障完善。分配是激活国内大循环的支持平台,决定着经济内循环的畅通与否,提高劳动力劳动报酬有助于从消费端激活国内市场需求;同时,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前提是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公平,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在收入分配作为顶层设计的防护型保障社会支持框架中,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座,推进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强社会保障均衡性和可及性[11]。其次,全新方式支持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绎逻辑。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注重人才培育、教育战略发展,提升劳动力质量,深化人力资本。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才培养个性;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注重培养人才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忠诚性”,突出中国特色[11]。再次,全新统一大市场扩展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绎逻辑。深化新发展理念,注重各方面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驱动劳动力要素流动、配置合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国情,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尤其是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劳动力要素流动政策的重要关键词。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席使用“工业化”“农业近代化”等概念初步表达“现代化”[12],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再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多个重要场合不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尽管提法略有不同,但其中的理论内涵、政策逻辑一脉相承,即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一统一目标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探索逐步推进,建设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也与政府统一大市场初衷一致。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频频发文,从劳动力数量、质量、流动三向发力(见表1),促进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表1 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的政策演变
劳动力要素市场的问题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路障,也是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的内在动力。劳动力数量供给不足、工资市场扭曲、就业结构扭曲整体上导致劳动力要素市场就业扭曲;劳动力素质低下、人力资本提升受限、创新动力不足总体导致劳动力要素市场人力资本扭曲;区域壁垒、行业壁垒、岗位壁垒又导致劳动力要素市场分割。
1.劳动力要素市场就业扭曲
首先,人口增长率的下滑态势、人口老龄化的增长态势导致劳动力人口总量下降。近5年国家统计年鉴显示中国人口增长率呈现断崖式下滑,同时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 年相比劳动力人口下降6.79个百分点、老龄人口上升5.44个百分点[13]。在人口总量下降、劳动人口比例下降的“双降”背景下,劳动力人口总量也呈现下降态势,在总量上劳动力市场就业缺位。其次,劳动力工资与实际工资错位,工资扭曲导致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受隐形滞胀、供需失衡等因素影响,尽管劳动力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劳动力整体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但实际工资过低、同工不同酬等工资扭曲现象仍旧普遍存在[14]。劳动力价格扭曲降低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致使劳动边际生产率产生损失,制约实际工资水平的提升,显著拉大工资差距,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水平;同时劳动力要素流动受阻,工资缺乏弹性,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引起“隐性失业”[15]。再次,劳动力市场分割辐射面广、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劳动力就业结构扭曲,难以充分满足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劳动力总量。劳动力市场分割逐渐由单一的城乡分割向地域、产业、部门等多重分割演变,就业市场信息度低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劳动力就业壁垒、转移壁垒高造成结构性失业等问题长期存在,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总需求。
2.劳动力要素市场人力资本扭曲
首先,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不一导致劳动力质量参差不齐。虽然“七普”数据呈现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整体提升,但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差异明显,城镇居民整体学历水平、工作经验显著高于农村居民,技能培训次数、培训内容多元化方面也优于农村居民[16]。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不一导致劳动力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甄选、匹配成本,也使得整体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其次,地区、行业人力资本悬殊导致劳动力市场提升受限。地区、行业等劳动力市场差异过大一方面导致跨地区、跨行业就业困难、转移成本增加,形成摩擦性失业,阻碍整体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另一方面导致人力资本配置效率降低,人力资本结构难以整体提升,同时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长期收益率的提高。再次,人力资本价格扭曲导致劳动力市场创新动力不足。一方面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导致信号传递失真,阻碍要素市场形成最优配置,进一步导致企业资源配置失衡,影响其创新效率;另一方面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尚不完全,政府控制劳动力要素的定价,容易滋生寻租关系,进而抑制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滞碍企业创新效率提升。
3.劳动力要素市场分割
首先,区域性壁垒阻挡劳动力要素市场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劳动力分割明显,改革不彻底的户籍制度妨碍农村劳动力长期定居城市,同时户籍背后附着的地区差异和分割式社会保障制度,导致劳动力流动后职业-居住地的双重转化未能实现,户籍背后的城乡福利差异严重制约劳动力要素流动[17]。另一方面,东中西部地区流动壁垒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由于中国地区之间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同时东部地区的限制性政策存在制度障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区劳动力要素协调发展。其次,行业藩篱限制劳动力要素市场公平。由于不同行业市场化改革阶段不同,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分割,如头等市场和次等市场在劳动者工资、就业保护、就业福利方面大相径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职工收入、职工保障等方面存在明显鸿沟,由此导致劳动力要素在行业之间缺乏流动性,不利于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再次,岗位藩篱导致劳动力要素市场资源错配。一方面企业供需错配,企业过度使用临时工、务工派遣以降低雇佣成本,而社会层面存在过量失业者或就业不足者,导致就业的不充分,社会面劳动力供需错配;另一方面高低技能岗位跨越难度大。岗位技能需求对不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有差异化要求,但人力资本在积累过程中有学历、能力、培训时间等人力资本门槛,短期内跨越难度高,导致劳动力难以自由转换就业岗位。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关键契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甚至更长时期都是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的关键时期。
一是政策机遇点。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新发展理念的提出都要求整体上对劳动力要素市场进行部署。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言外之意,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应着眼点于发展,坚持在发展中推进建立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坚持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导,在夯实经济基础上建设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保证劳动力要素市场不断壮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完善。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谐发展,为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凭借就业工资、就业市场环境实现对劳动力要素的高效配置。同时充分延伸政府职能,发挥现代化政府治理功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平等的市场环境。将市场和政府两者优势结合,既突出市场经济的效率,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提供了政策契机。
二是实践机会点。首先,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力变革要求建设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随着数智化时代到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机器换人”“机器冲击”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劳动力要素市场造成冲击[17]。一方面智能机器对常规性人工岗位的替代引发技术性失业,对高技能尖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劳动要素市场结构性难题;但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大数据的运用又能为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其次,国外云谲波诡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亚太、中东、欧洲地区局势相互影响,各种势力相互交错,大国间博弈白热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使经济全球化趋势受到了严重的逆转冲击。经济全球化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有助于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多话语权奠定基础;去工业化、去周期化导致西方经济停滞常态化,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伪自由竞争下”贸易、技术遏制中国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和自强自立的创新水平。可见,国内外云谲波诡的形势为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契机。
2022年4月,《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特别提出要打造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两者相关,但又不同,事实上,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引领后者,后者促进前者。前者关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引领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后者是前者的关键部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加速优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高水平阶段——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内容。
In PC patients who have not received chemotherapeutical agents, transitory painkillers and not a definitive pain management approach will be a logical option, while waiting for the response to the treatment.
1.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
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过程中,促成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并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在历史发展中实现了结构性和时序性的内在统一。在结构上,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来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有助于人民获得平等、正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其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时序上,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串联式发展的单一模式现代化,而是以后发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叠加发展的并联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口规模巨大背景下的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综合协调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按照共同富裕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将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在发展过程中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充分释放劳动要素的活力[2]。这对于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而言具有十分明确的引领作用。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得益于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稳步推进,2021 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达5.0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高达3.85亿人,全国农民工接近3 亿①,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选择、融入等提供了指示,进一步减少了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壁垒。另一方面,劳动力群体多数属于低收入群体,部分属于高收入群体,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出要逐步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这些论述深刻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为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指明了前进方向。
2.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而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是前者的关键部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加速优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高水平阶段——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内容。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既是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也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性的必由之路。稳步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有助于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中一个重要要求便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尤其是建设顺畅的统一要素市场。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将有利于打通制约经济畅通循环的关键堵点、痛点,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高效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劳动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有利于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中国要素市场改革,为构建高标准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黄群慧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现代化新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路径,是中国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路径探索的一种充分利用大国优势、以自立自强为本质特征的经济现代化模式[18]。而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正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市场流通机制的优化,为加快内需循环打下体制性基础,才迫切需要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大市场等,去除经济要素流动的市场壁垒,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由此,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就是加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推进“双循环”发展路径的具体举措,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新发展格局建立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高水平的自强自立[19]。如此,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就显而易见了。
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与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党中央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客观环境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所作出的重大战略谋划,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为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提供纲领性指导意见,而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见图1)。
图1 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动机理
中国式现代化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均与劳动力密切相关。
1.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此庞大的人口体量进入现代化,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下,乡村振兴是重要任务,推进城镇化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其中一个重点任务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打破单向思维,构建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切换、双向流动的实现场景。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居住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更大程度市民化,是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实现城乡劳动力人才顺畅流动,发挥人才领域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政策优势,更是下一步的重要任务。
实践证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城镇化也是打通城与乡,促进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的关键,有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而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也符合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方向。《意见》提出,健全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前提和保障,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促进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良性互动,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推动城镇化。
2.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和劳动力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21]。因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通过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影响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精神,共同富裕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体制。初次分配其实就是在市场机制主导下的要素分配,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现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需要在现代化分配体制下按照其贡献参与分配。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正是为了改善劳动力市场而提出的,因此,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由于初次分配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直接相联系,劳动力要素市场制度规则的不统一、要素市场间分割、市场内垄断等必然会阻碍劳动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不仅导致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造成初次分配不合理,更可能形成“资强劳弱”的格局,通过二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加大初次分配不合理差距。因此完善劳动力要素统一大市场,促进初次分配共同富裕便变得至关重要。
除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之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增收上下功夫。共同富裕不是将“富者”的收入水平拉下来,更不是“杀富济贫”,而是把“贫者”的收入水平提升,通过提升劳动力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及缩小收入差距来实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中国收入差距虽然没有明显扩大,但仍处于0.5 左右的高位。此外,居民财产收入分配差距自2000年以来便急剧扩大,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财产位于前10%的富有人群的财产价值是后10%人群的150 多倍,而在20 世纪初该比值不到40倍。更为重要的是,受收入差距过大的影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偏低,且中等收入群体内部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是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面临的两大挑战,这使得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变得极为重要。中国92%左右的家庭收入来源于劳动所得(工资),改善劳动力市场是重中之重。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劳动力在市场中的地位,减少区域间信息壁垒,改善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劳动力价格双轨制现象以及区域劳动力工资差距等问题,为理顺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劳动力工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群体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良好基础。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现阶段数字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劳动力在线上和线下融合,最大化提升劳动力流动效率和配置效率,既是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巨大推力,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保障。
一是完善传统劳动力资源市场。优化人力资源市场布局,根据各城市地域、产业发展情况布局,形成“企业-市场-劳动力”一体化布局,同时结合区域城市圈发展,布局跨区域人力资源,通过线上平台、线下跨区域方式整合劳动力资源。二是鼓励多种方式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龙头项目等,同时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三是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统一招聘或求职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全国人力资源市场联通,优化线上线下企业招聘等重要信息发布渠道,推动劳动力市场与其他领域市场信息共享。四是借助数字要素优化线上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除建立全国人力资源平台外,还应着力建立招聘企业信息库、人员信息库、信用信息库等,对失信企业、人员等建立黑名单,增强信息透明度。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而劳动力正是中国人民的主力军。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健全劳动力市场培训体系,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本,提升劳动力工资报酬,这既有助于提高劳动力自身能力,“以人为径”内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也有助于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收入,缩小收入差距,间接助推实现共同富裕。
健全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培训体系,主要是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灵活有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增强劳动力就业和创业的实际能力。一是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二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一体化,强化职业培训。建设覆盖全体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制度和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准入标准、服务标准等,以统一规范的准入标准促进城乡多元主体机会均等,以高质量公共服务标准保证全人群参与技能学习的有效度和满意度。三是完善劳动力终身技能培训制度,以政府和企业为主要推手,政府部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督促企业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培训体系。四是加强数字支撑职业培训体系。借助信息技术为传统技能教育提供数字化更新服务,如引导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发挥自身创新优势,建立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模式;实现职业培训体系过程数字化,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云技能体验中心等数字化资源,建立劳动力资源服务机制,打破地区间、城乡间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差异而产生的市场培训服务获得性壁垒。
由于户籍等隐形障碍的存在,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明显的分割。市场准入门槛、行业就业分割、公共服务体系等多重显性和隐性的壁垒造成中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状态,难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全面市民化[3]。城市劳动力要素市场尚未达到全方位包容农村劳动力的条件;户籍制度及其附着的教育、医疗等制度,妨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地方保护性就业政策依然限制和排斥外来劳动力。城乡劳动力要素市场分割以及体制内外职业分割阻碍了劳动力在城乡间以及不同行业部门间的自由流动。因此,亟须破除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分割障碍,以“人口自由流动”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循环动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进。
破除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分割障碍,一是需要构建城乡、行业一体化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在此过程中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协同作用,完善要素价格机制来引导要素流动,加强不同要素间的匹配与融合,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建立涵盖所有劳动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不仅要解决流动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要关心流动劳动力的保障问题。通过建立全国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消除户籍制度障碍对劳动力要素市场分割的影响,以及差异化就业服务对流动劳动力的影响。三是畅通劳动力就业转移机制,消除流动劳动力在城市间、行业间、企业间就业的转移障碍,逐步破除流动劳动力转移壁垒,提高流动劳动力在城市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就业公平。四是需要构建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体系,不仅要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市民化,也要重视城镇人口对农村的反哺作用,完善补贴、奖励、保障等政策,促进企业家、科研人员等人才定居乡村,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现代化等振兴乡村经济。五是需要加强城城之间的自由流动体系,尤其是人才的自由流动,发挥高发展城市的人才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建立人才交流体系、知识共享平台等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以国内大循环为支撑的现代化,也是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助力的现代化,因而作为其循环动力的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不能仅将眼光局限在国内,更应放眼世界。新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竞争,因而长期看应加大国外交流和国外引进人才的力度。一方面培养国外交流人才的“爱国精神”,完善交流不同阶段的管理和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则应从留学生、海外华人科学家入手,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和保障政策体系,吸引海外人才进入中国发展,构建多层次人才资源政策高地。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现阶段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市场基础制度的持续完善、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进一步畅通以及市场环境明显提升等[20]。但由于地方行政权力干扰、市场价格扭曲等因素影响,劳动力要素市场依然存在同工不同酬、劳务派遣乱象丛生等现象,如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其就业稳定性也呈现两极分化。下一步依然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统一市场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提供多维支撑。
一方面,需要打造统筹协调的收入分配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且能够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2]。在初次分配方面,核心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一是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做好青年劳动群体、高校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工作,在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的同时提高就业市场信息透明度,实现就业群体与岗位的匹配[11];二是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平等就业,在健全平等就业法律法规、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的同时也需要从企业角度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从劳动力供需双侧共推市场发展。在再次分配调节机制方面,发挥税收、社会保障等机制的调节作用。一是要集中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如托儿所、儿童医疗等,强化社会对劳动力的支撑作用;二是要完善税收调节机制,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尤其是工资、劳务所得的抵扣等,健全高收入群体的个税征收标准,完善消费、财产等方面税收。
另一方面,对于劳动力而言,就业机会和工资是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因此规范劳动力要素市场规则的落脚点也应当主要在就业和工资两个方面。其一,要规范劳动力要素市场派遣用工制度。应尽快明确岗位范围,明确规定违反“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进行操作的企业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同时通过用工时间、岗位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使灵活用工、派遣工等发挥辅助功能而非正式工的替代功能。其二,要进一步规范劳动力要素市场报酬制度。逐步提高劳动力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力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劳动力增收;突出做好青年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健全劳动力与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
此外,依然需要关注并完善劳动力基本保障相关政策。完善流动人口落户、居住相关机制,按照中央部署和区域发展现状,积极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流动劳动力的户口跨省迁移“一站式”办理,加快落实省内甚至是区域内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同区域累积互认;完善公共资源和服务按常住人口配置,在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的同时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网址详见: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4/t202204 29_183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