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理论逻辑与评估体系

2024-01-04 01:01刘兵许龙刘培琪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韧性新区主体

刘兵 许龙 刘培琪

摘 要:

国家级新区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落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作用。随着社会风险的复杂化、多元化变化,建设更具韧性的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从学理基础出发重新认知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内涵与特征,构建包括多样性、缓冲性、进化性、流动性与兼容性的五维评估体系,并基于文本分析法评价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增速放缓,且呈现一定波动状态。为进一步增强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应从韧性政策供给、韧性共同体构建、韧性协商机制制定等方面,实现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共生、共创与共享。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韧性;雄安新区;理论逻辑;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3)06-0067-10

收稿日期:2023-08-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疫情冲击下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监测预警体系与治理策略研究”

(20BGL297)

作者简介:

刘兵(1968-),男,河北乐亭人,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龙(1990-),男,河南南阳人,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博士;刘培琪(1994-),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讲师,博士。

通讯作者:许龙(199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

国家级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功能区,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在社会经济管理改革与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战略性试验与示范功能。作为一种新型行政管理组织,国家级新区兼具“新区”与“国家级”特征,能获得相对于其他区域更多的资金资源和政策支持,也具有更高战略定位、更综合经济功能与更强制度创新能力。然而,相对优越的经济资源和政策支持并不能确保国家级新区经济持续发展,从现实来看,很多国家级新区呈现出资源简单聚集和堆砌状态,难以抵御外部冲击。因此,立足韧性视角[1]探索国家级新区应对外部冲击和扰动的能力,即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能确保国家级新区在满足地方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

如何增强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并最终实现增能提效及高质量发展,是学术界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当前,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分散于韧性、创新生态系统及国家级新区等主题,尚缺乏整合视角下的系统探索。梁林等[2]运用综合评价指标方法评价了2015—2017年16个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但该指标体系对数据要求较高,并不适用于统计数据难以获取的新设立国家级新区。基于此,本文从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理论逻辑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法构建以新闻文本为基础的五维评估体系,并以雄安新区为例探索其韧性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理论逻辑

(一)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内涵

韧性(Resilience)概念源于工程领域,当前韧性研究多立足于演化视角,探索系统或个体在经历冲突或扰动后恢复非均衡演化状态的过程与能力[1]。对创新生态系统而言,其韧性(Innovation Ecosystem Resilience)是指创新生态系统面对外部冲击和扰动时迅速恢复最初结构与功能并实现更佳状态的内在能力,需兼顾时间与空间多维度的动态过程[2]。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是指在经历外部突发事件时,新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源调配等行政手段快速恢复系统状态并保持稳定增长,使其最终能够满足国家级战略需要与政策需求的能力(包括自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复原能力等)。这种能力源自系统内各生态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间协调、沟通和决策过程[3],以及彼此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和风险承担机制[4]。

(二)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特征

鉴于国家级新区在功能定位、政策支持、产业集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独特性[5],其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多样性、缓冲性、进化性、流动性和兼容性五个特征。

多样性指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多元性和关系复杂性。一方面,主体多元性体现在面对国家战略与需求时,新区内多元创新主体应具备异质性且发挥互补功能[6]。国家级新区下设改革发展局、规划建设局、公共服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为国家级新区政策、规划制定等提供引导与支持,为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财政支持与政策优惠[7]。高校、科研机构等科研主体为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基础知识、基础研发等创新源,提供咨询与建议,协助技术转让[8]。企业主体包含产业链上下游多类型的核心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竞争企业与合作企业等,围绕国家政策与用户需求等开展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关系复杂性体现在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创新生态系统内各主体因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换构成了复杂关系网络。由此,国家级新区所具备的主体多样性与关系复杂性确保了国家级新区的抗干扰能力和复原能力,从而增强了创新生态系统韧性。

缓冲性指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内的政策响应度(快速感知能力)和主体反应力(适应调整能力)。一方面,政策响应度体现在面临外部冲击或变化时,政府部门及时针对冲击做出高效决策和政策响应(如建立紧急响应机制),通过重构资源配置模式实现对新需求和挑战的快速响应[5]。此时,高效灵活的政策响应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确保新区能够有效缓冲外部冲突或变化,并通过政策引导、资源调控等手段增强区域对外部冲击的缓冲能力[6]。例如,高灵活性的政府在面对经济形势下行的外部冲击时可通过制定适应性强、调节程度高的税收、财政、金融等政策实现对人才、企业和资本的吸引与稳固,从而增强国家级新区对经济危机的潜在抵抗能力。另一方面,主体反应力体现在新区通过建立强大的创新网络和合作机制,确保各类创新主体易于快速建立和调整合作关系,进而确保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更快适应外部变化[9]。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推动,能够迅速应用和转化最新的科技成果,以高效灵活的模式紧抓外部商业机遇[1]。由此,国家级新区具备的政策响应度与主体反应力有助于新区在面对外部突发事件时高效重构内部结构与资源配置模式,进而增强抵御能力与反应能力。

进化性指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学习力和适应力。一方面,学习力体现在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需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性和适应性,依赖于各级政府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确保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进化、技术进化和组织进化。其中,知识进化表征新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不断更新和积累,以确保创新源的先进性;技术进化表示新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技术应不断更新和迭代,以保障创新产品与服务的前沿性[10];组织进化要求系统网络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动态调整[11],以推动国家级新区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另一方面,适应力体现在国家级新区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创新策略和研发模式,实现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前者涉及创新目标、创新方向、创新重点等方面,需根据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因素开展动态优化;后者包括创新过程、创新机制、创新组织等方面,需根据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创新文化等因素实现灵活配置。由此,国家级新区具备的学习力和适应力使新区及其创新主体在外部冲击中实现动态调整与持续进化。

流动性指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内的要素连通度和资源互通性。一方面,要素连通度体现在创新企业、科研院所等在国家级新区的空间集聚,加强了创新要素之间的连通程度,有利于主体间进行人才、资源与信息的互通。人才流动可以促进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从而促进创新和发展[2];资源流动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效率和效益;信息流动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传递,从而促进创新和发展,有助于推进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创新水平[12]。另一方面,资源互通性体现在财政资金、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等核心资源在国家级新区内各主体之间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新区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创新主体提供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和评估机制,为创新主体提供高效和公平的科研经费分配;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创新主体提供优质和多样的人才储备等。这些机制和平台有助于国家级新区内外部资源的互通共享,继而激发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活力与效能。由此,国家级新区具备的要素连通度和资源互通性有助于提升新区内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高效流动,从而提高国家级新区整体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

兼容性指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保障创新主体相互兼容、协同共生的协调度与协作力。一方面,创新主体间的协调度体现在中央政府可通过协调和统一国家级新区的创新政策、保障政策间的协同一致,从而构建稳定且可预测的政策环境,确保各创新主体形成互信合作氛围,促进创新要素在各创新主体间有效互通、互补与共享[13]。同时,国家级新区内部规划和发展策略的高度协调性,有助于保障系统内各要素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确保形成互补优势并提升系统竞争力[14]。另一方面,创新主体的协作力体现在新区内不同领域和行业间通过跨界合作,可大幅减少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非必要竞争,有助于在国家级新区内跨领域整合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创新能力提升和跨越式创新实现提供潜在可能[15]。由此,具备高度兼容性的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促使诸如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企业等多类型创新主体共生演化,确保新区内各主体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创新。

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现国家战略与重大需求的有效载体,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下,其韧性提升关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7,13]。因此,为了更好推动国家战略的落地,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提升,应综合考量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创新环境,从多样性、缓冲性、进化性、流动性和兼容性特征出发,合理配置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从而最大化实现产品和服务等创新产出,其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二、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体系構建

当前,聚焦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的研究仍不多见。为更好评价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本文进一步明确多样性、缓冲性、进化性、流动性和兼容性五个特征的评价指标并界定其内涵等,构建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评价体系。

1.多样性评价指标及其内涵界定。多样性反映了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内不仅包括不同类型企业[3],还包括为其提供创新源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及人才资源、金融资源、自然资源等创新基础[16]。因此,可包含企业多样性、高校多样性与资源多样性三个评价指标。较高程度的企业多样性和高校多样性,能预防国家级新区在遭受外部冲击时创新不足等问题,确保其快速恢复正常状态[17]。人才、金融和自然资源皆是国家级新区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在受到冲击时,创新生态系统内丰富的资源储备能够防止系统因冲击产生资源短缺问题。

2.缓冲性评价指标及其内涵界定。缓冲度反映了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内各核心主体对外部冲击的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因此,可包含政府缓冲性与企业缓冲性两个评价指标。政府机构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越高,越能够及时捕捉外部环境变化、快速响应并及时出台适应新形势的政策、措施等。同时,政府加大R&D投入也能够缓解部分创新主体因外部冲击导致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18]。对企业而言,技术市场成交额和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越高,意味着企业具有更为成熟的研发体系与创新能力[19],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产学研联盟的建立意味着创新生态系统内各创新主体已形成了密切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担风险,能够缓解外部冲击对系统的不良影响[20]。

3.进化性评价指标及其内涵界定。进化性反映了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的知识更新、技术迭代及组织优化能力。因此,可包含知识更新、技术迭代与组织优化三个评价指标。知识更新是各类创新主体通过研究、学习与交流,不断萌发新的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15]。技术迭代是企业与研究主体不断改进与完善现有技术,推动产品与服务升级改造,从而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21]。组织优化是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自然演化,通过网络规模、密度及中心度的自组织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14]。

4.流动性评价指标及其内涵界定。流动性反映了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层次进化的可能,主要表现为资金、人才和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流动[13]。因此,可包含资源流动、人才流动与信息流动三个评价指标。资金的高流动性特征意味着创新生态系统内经济的良性运转,各创新主体被充分激活。人才的高流动性为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获取与扩散提供了更多机会[7],进一步增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广泛共享,有助于增强国家级新区各创新主体的关联程度,强化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5.兼容性评价指标及其内涵界定。兼容性反映了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产生并接受新主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人才等创新主体对其他主体的兼容程度。因此,可包含企业兼容性与人才兼容性两个评价指标。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主体,是系统进行价值产生的主要力量。在受到冲击时,兼容性较强的国家级新区能够提前容纳足够多的创新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外部冲击。

综上所述,国家级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各评价指标、内涵界定及关键词示例如表1所示。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数据来源

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级新区的数据可获取性较差,难以利用以往较为成型的测量指标进行测度与衡量。同时,此类国家级新区在新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关键角色,衡量其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以上文提出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基于文本分析的评价方法,以评价数据获取性较差的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此外,鉴于韧性的固然属性,关注外部突发事件的冲击能更明晰地衡量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高低及演化趋势。

本文选取人民网为数据资料来源,以“雄安新区”为关键词进行新闻数据检索下载,时间范围设定为2019—2021年,获取内容包含新闻资料的ID、标题、发布时间、版面、内容及链接等,共检索并下载99 080篇新闻资料,分别以新闻ID、标题和发布时间为标准进行筛选,剔除重复及与研究主题内容无关的新闻资料,经三轮筛选后共保留8 914篇新闻,并以季度为单位将新闻资料划分为12个时间阶段,不同阶段所包含新闻数量如表2所示。

(二)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1.分词处理。

本研究以每篇新闻资料中的“标题”和“新闻内容”为分析对象进行关键词提取,分词处理过程如下:(1)新闻读取,分别读取各季度的新闻资料,合并每条新闻的标题及内容。(2)分词处理,采用Jieba分词对各季度新闻资料进行逐条处理,将每篇新闻分割为由多个关键词构成的关键词集,共划分为12个关键词集。(3)去除停用词,采用哈工大停用词表,将“雄安新区”视为非分割词添加至停用词表,删除各季度关键词集中的虚词、标点及特殊符号等,去除停用词后各关键词集的关键词数量如表3所示。(4)词频统计。对去除停用词后的关键词集进行词频统计,分别统计各季度关键词集中所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

2.模型训练。

本研究采用Word2Vec模型对关键词进行处理分析,为更大程度保证模型训练质量和训练语料的时效性,选取分词后的全部新闻资料作为语料库对Word2Vec模型进行训练。模型训练过程如下:首先,将分词后的语料库输入待训练的Word2Vec模型,选择skip-gram模型对语料进行训练。其次,模型训练过程中将词向量维度设置为300,窗口大小设置为5,最小词频设置为1。最后,将训练完成的Word2Vec模型进行保存,用以后续词向量构建及语义相似度分析。

3.词向量构建。

本研究通过加载训练后的Word2Vec模型构建关键词向量,具体构建过程如下:首先,加载训练后的Word2Vec模型分别处理各阶段内关键词集,对关键词集内全部关键词构建词向量,定义时间段Ti内的关键词集为WTi={wTi1,

wTi2,…,wTii,…,wTin},其中,wTii表示属于关键词集WTi的第i个关键词。其次,处理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监测评价指标,将各评价指标视为指标关键词并运用Word2Vec模型构建指标关键词向量。

4.语义相似度及词频计算。

基于余弦相似度方法对比评价指标关键词与各阶段新闻资料关键词的相似度。首先,通过逐一计算评价指标关键词向量与各阶段新闻资料关键词集中的关键词向量间的余弦值,从而得到关键词集中每个关键词与评价指标关键词的语义相似度。其次,根据语义相似度高低将关键词由高到低依次排列,选择前50个关键词在本时间段出现的频次作为各时间段评价指标的最终值(关键词示例见表1最后一列)。最后,采用系统协同度模型综合各评价指标值对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最终值进行测度。例如,WTi1和WTi2分别是时间段Ti内关键词集内的两个关键词,wTi1

对应的词向量为vx=(x1,x2,x3,…,xn),wTi2对应的词向量为vy=(y1,y2,y3,…,yn),则关键词

wTi1和wTi2对应的词向量vx与vy之间的余弦值为cos(vx,vy),公式为:

cos(vx,vy)=∑n1(xi×yi)∑n1x21×∑n1y2i

四、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遵循以上方法,计算雄安新区2019—2021年各季度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值,结果见表4,其韧性值和五个维度韧性值的时间趋势见图2。由表4可知,2019—2020年,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值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具体而言,仅2019年第二季度降至谷底(0.272)、2020年第二季度略有下降(0.454),其他时间均呈现上升趋势,至2020年第四季度达到峰值。然而,随之的2021年第一季度该指标略有下降,但仍高于2020年度同期指標值。总体来看,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值呈现逐步提升趋势,意味着其在建设过程中抵抗外部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进一步,分别讨论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五个维度在2019—2021年各季度的变化趋势。表5呈现了2019—2021年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多样性程度。由图2及表5可知,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多样性在2019—2021年虽略有波动但基本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单一年度来看,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多样性在2019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增长20.75%,2020年下半年比上半年降低21.00%,2021年下半年比上半年降低5.67%。但从年度均值来看,该指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相较于2019年增长了0.78倍。

表6呈现了2019—2021年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缓冲性程度。由表6与图2可知,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缓冲性在经历2019年上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短期下降(降幅为25.00%)后,于2020年下半年转为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其半年增幅高达133.33%。随后,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下半年间,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缓冲性基本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增幅为31.63%。从年度均值来看,缓冲性由2019年的0.055提升至2021年的0.125,增长了1.27倍,表明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缓冲性稳步增长。

表7呈现了2019—2021年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进化性程度。由表7与图2可知,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进化性维度值整体波动较大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19年下半年相对于上半年有所增长(增幅为26.09%);但至2020年上半年则急速下降至0.067,降幅高达42.24%,甚至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在2020年下半年,进化性有所恢复(增幅为40.30%),但在2021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大幅下降至最低值0.059。虽然2021年下半年进化性有所恢复,但仍未回归至突发事件前的正常水平。此演进趋势在年度均值上的呈现更为清晰,2019年进化性值为0.104,但至2021年降为0.066。

表8呈现了2019—2021年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流动性程度。由表8与图2可知,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流动性在三年间呈现一致性地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虽然以季度为时间间隔来看流动性具有一定波动,但以半年为时间间隔来看,该趋势从2019年上半年的0.007一路攀升至2021年下半年的0.189,三年间增长了26倍。年度均值的变化也呈现同样的上升趋势。

表9呈现了2019—2021年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兼容性程度。由表9与图2可知,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在兼容性维度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系统兼容性维度值下半年相对于上半年增长0.032,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系统兼容性维度值略有下降(降幅为17.54%)后,自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下半年保持稳定增长且增幅超过50%。

五、对策与建议

本文针对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开展了理论逻辑梳理与评价体系构建,并以雄安新区为例开展韧性评价分析。研究发现,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已基本形成,其生态系统韧性在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在韧性提升过程中,韧性整体及部分维度的波动较为明显。具体而言,2019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虽有波动但整体增速显著;2020年第三季度后,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虽有所提升但基本持平,甚至于2021年第三季度降至该时间段的最低点。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呈现此演进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的配套制度与实践推进有待完善。作为新生的区域建设和治理理念,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整体性的系统工程,雄安新区因特有的功能定位、地理位置与发展阶段,其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关键节点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大规模建设的推进、非首都功能的承接等有待进一步实现,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二是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有待深入推进。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新区建设经验相比,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国际影响力尚待提高。在风险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的具体实施路径尚未明晰,基于国际视角定位和布局国内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也未得到充分探讨。

三是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完善。面对国内风险日益复杂化的情境,政府部门开始逐渐加强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如上海浦东新区深入贯彻实施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积极推进高质量的5G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实践对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有所启迪,但仍需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质量提升。

结合上述现实问题,应从韧性政策供给、韧性共同体、韧性协商机制等核心要素方面协调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共同推进韧性建设,注重做好创新生态系统外来冲击的处置工作。

一是完善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的政策体系。首先,聚焦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围绕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战略规划、协调机制、建设方式制定配套支持政策,破除制约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的制度性障碍与政策性瓶颈。其次,加强韧性建设的社会参与渠道、项目合作效果、考核评级标准化,派驻政府代表,协调政策对接、资源调配等工作。出臺相关政策鼓励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积极加入跨城市、跨区域的国际合作行动。最后,在新区科研资金、税收激励、人才引育、专利审查等方面给予定向政策支持,形成多层次、全链条、全方位的政策服务体系,包括产业化对接服务、投融资、首台套政策、政府采购,完善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相关资助政策。

二是完善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共同体建设。打破不同主体之间的壁垒,在新区内部逐渐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力。首先,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需要把政府的引领作用与其他参与主体的自发创造结合起来,要吸纳各方力量共同加入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集合系统内各主体的力量携手推进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共同体建设。其次,采取政府引导的组织管理方式,围绕新区实际需求,推动各类科研院所、高校、国企、民营企业以平等市场主体身份共同参与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共同体建设,共同提高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最后,增加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中的价值认同。重建价值认同是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的基石,通过制定清晰的利益分配方案,建立动态平衡的利益机制,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高度一体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持续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间的和谐。

三是建立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协商机制。采取充分民主协商的办法,以互谅互让的方式,协调和实现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的共同利益。利益分配是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且矛盾最突出的问题,对韧性建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解决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协同机制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利益保障机制,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以实现创新生态系统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其次,在制定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计划和实施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每一位利益相关方的实际情况,完善意见研究采纳反馈机制。在计划和方案执行过程中,还要考虑情感价值因素,从道德共识、共同利益、共通情感方面促进社会团结。最后,在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方面,要以上率下,争取公众对韧性治理方式的认同,促进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就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理念达成共识,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主体的相互联系,构建复杂关系网络,以缓冲外来冲击。

参考文献:

[1]李鸿磊,王凤彬,张敬伟.什么样的商业生态系统在重度负面冲击中更具整体韧性?——基于复杂系统层次嵌套理论视角的双案例研究[J/OL].(2022-12-19)[2023-07-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21214.0911.001.html.

[2]梁林,赵玉帛,刘兵.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监测与预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7):92-111.

[3]KNNL T, ELORANTA V, TURUNEN T, et al. Transformative governanc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1, 173: 121106.

[4]杨伟,劳晓云,周青,等.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治理利基组态[J].科学学研究,2022(3):534-544.

[5]徐燕飞,秦鹏.国家级新区赋权增能的理论逻辑、实践样态与规范进路[J].中国行政管理,2023(2):12-21.

[6]COOKE P, GOMEZ URANGA M, ETXEBARRIA 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dimensions[J]. Research Policy, 1997, 26(4-5): 475-491.

[7]LIANG L, LI Y. How does government support promote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resilienc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3, 188: 122328.

[8]DA PAIXO DE OLIVEIRA W, NEVES GUIMARES M R, AZEVEDO RAMOS DA SILVA J E. Ecosystems, strategy, and resilience: Four empirical cases in the COVID-19 crisi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23, 67: 101734.

[9]赵玉帛,张贵,王宏.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理念、特征与演化机理[J].软科学,2022(11):86-95.

[10]RAMEZANI J, CAMARINHA-MATOS L M. Approaches for resilience and antifragility in collaborative business ecosystem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0, 151: 119846.

[11]COBBEN D, OOMS W, ROIJAKKERS N. Indicators for innovation ecosystem health: A Delphi stud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3, 162: 113860.

[12]王峥,龚轶.创新共同体:概念、框架与模式[J].科学学研究, 2018(1):140-148+175.

[13]刘和东,鲁晨曦.创新生態系统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23(1):48-57.

[14]BOYER J. Toward an Evolutionary and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Revisiting the Panarchy Model[J]. Sustainability, 2020, 12(8): 3232.

[15]李腾,张钟元,郑飞.创新生态系统:知识集成能力与反向知识溢出效应——基于29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J].企业经济, 2022(7): 42-55.

[16]BECK M B, VILLARROEL WALKER R. Nexus security: governance, innovation and the resilient city[J].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2013, 7(5): 640-657.

[17]RYAN P, GIBLIN M, BUCIUNI G, et al. The role of MNEs in the genesis and growth of a resilient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21, 33(1-2): 36-53.

[18]张帆,李娜.创新的外部多因素交互作用下企业R&D投入激励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面板数据的PVAR实证[J].软科学, 2021(6):1-8.

[19]彭飞,王忻.金融视角下高端制造业集群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9(8): 157-164.

[20]KHURANA I, DUTTA D K, SINGH GHURA A. SMEs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a crisis: The emergence of resilience as a second-order dynamic capability in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2, 150: 623-641.

[21]WAREHAM J, FOX P B, CANO GINER J L. Technology Ecosystem Governa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4, 25(4): 1195-1215.

責任编辑:韩曾丽

Theoretical Logic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Resilienc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National New Areas

——Taking Xiong'an New Area as an Example

Liu Bing1,2, Xu Long1,2, Liu Peiqi1,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2.He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National-level new areas play a demonstrative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major strategies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risks, building a more resilient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national-level new area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resolved urgently. This paper re-understand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lienc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 national-level new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theory and constructs a five-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diversity, buffering, evolution, mo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take the Xiong'an New Area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lience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Xiong'an New Area is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but the growth rate has slowed down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shown a certain fluctuation state. To further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Xiong'an New Area,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symbiosis, co-creation and sharing of various innovation subject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ilience policy supply, resilienc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resilience negotiation mechanism formulation.

Key words:

innovation ecosystem resilience; Xiong'an New Area; theoretical logic; evaluation system

猜你喜欢
韧性新区主体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