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先兰 王思懿 黄颖
摘 要:
在突发事件治理过程中,弱势群体常因处于信息贫困状态而面临更多制约。弱势群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面临着生理机能衰退、信息感知受限、物资获取困难、负面心理叠加等困境。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可以保障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及时、准确地共享应急信息,以此为基础构建弱势群体应急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从优化应急预案、注重技术融合、落实精准帮扶、健全关怀制度和完善治理主体等方面提出实践路径,以期推动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弱势群体;信息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3)06-0099-10
收稿日期:2023-08-23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时代湖南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的对策研究”(20ZDB028);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优化研究”(21B0154)
作者简介:
熊先兰(1981-),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台风“杜苏芮”登陆、宁夏银川烧烤店爆炸、湖南长沙自建房坍塌等突发事件带来了各类问题和挑战,社会安全风险日益增加,对应急管理的要求变高。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2]。虽然我国应急管理部在突发事件治理过程中表现出见事早、出手快、响应迅速,及时指导和协助地方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并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突发事件愈发复杂和多变,给社会发展和基础环境带来极大的风险挑战,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突发事件的突发性、风险性和社会公共性使得社会公众在重大突发事件防控和应急治理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信息需求。然而,由于公众群体对信息的认知、接收程度以及做出理智行为决策的能力不同,从而产生分层现象。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3]。因此,弱势群体的范围界定是相对性和多样性的。基于此,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与贫困地区人民等均为突发事件下的弱势群体,这些人群受经济条件、周围环境、自身原因、文化水平等限制,导致对信息的认知、接收程度以及做出理智行为决策的能力较低,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较弱。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且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背景下,为有效应对复杂多样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流程离不开信息共享。学术界关于突发事件中应急信息共享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影响因素方面,Gil-Garcia等[4]通过政府内部分析得出影响组织间信息共享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技术、管理组织、政策机构以及环境。陈玉梅[5]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归纳得出在应急协作中对信息共享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包括组织内的支持与协调、法律保障与监督激励以及外部环境。信息共享技术实践方面,刘大勇、薛澜、傅利平等[6]分析了应急管理的新发展趋势,提出要健全全球治理的技术与工具体系,通过研究全球治理的规则、技术和工具系统迭代更新,探索其具体的运作机理、流程和模式。张桂蓉等
[7]从时序角度分析了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信息协作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说明纵向权威引导、执政理念转变、价值观推动、公共卫生事件触发、信息技术发展是推动政府应急信息协同结构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陈晓红等[8]、胡剑等[9]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突发卫生事件下的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应急情报体系的完善。关于弱势群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信息共享研究主要包括:弱势群体信息共享困境方面,Johanna[10]提出弱勢群体在获取、技能、态度或动机方面是影响其信息弱势的中介因素。刘婧娇[11]指出主流的数字鸿沟、信息不平等研究忽略了部分弱势群体问题。Andrew等[12]研究发现“数字鸿沟”会使老年人感到更加孤立。弱势群体应对突发事件对策方面,熊琼等
[13]提出发动“三社联动”机制,构建以社会资源供给为导向的网络体系,增强失独老人的复原力,以期减弱失独老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及未来的脆弱性。周晨[14]基于美国弱势群体公共信息服务经验分析,从法规体系、协同机制、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如何有序推进我国弱势群体公共信息服务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目前政府或公共机构针对弱势群体搭建不同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供了相应的政策、资金及技术支持。例如,首都之窗信息公共服务公益平台、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全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无障碍联盟等。
上述研究表明,弱势群体是突发事件治理中的一大薄弱环节,如何将外部扶弱与内生自强相结合,形成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与特殊性的突发事件防控体系,从而解决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中所处困境,让弱势群体变成主动适应风险并具有危机处理能力的行为主体,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技术结合,构建相应的应急信息服务平台将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本文将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挖掘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中面临的困境及深层根源,以此构建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提升社区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和突发事件的治理效能。
一、突发事件防控实践中弱势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
各社会主体应该公平地共享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然而弱势群体受制于主体自身因素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处于一种信息权益失衡的样态。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构建政府及多主体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将成为有效的解决方式。通过分析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弱势群体在防控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结合分析结果进行平台构建。
第一,生理机能衰退,健康管理能力薄弱。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减弱,调节能力降低,通常患病比例较高,而部分弱勢群体本就存在生理性缺陷。这些人群由于生理机能制约,身体素质较弱、抵抗力不足,无法较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需要特殊照顾。面临突发事件时,这些人群作为易感人群及高风险人群,一旦受到威胁和伤害,在身体恢复与精神治愈上比其他群体更具难度。当前,对于弱势群体的应急管理措施相对较少,还未形成系统性、针对性的防控体系,在部分突发事件应急治理前期对其制定的管理预案相对薄弱。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弱势群体健康信息,在突发事件治理过程中能够快速与这类易感、难治愈群体对接,帮助其得到及时救助,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防控难关。
第二,信息感知受限,应急响应速度迟缓。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中对于信息的需求尤为重要。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残疾人总数为8 296万,占总人口的6.34%,最常见的五种残疾集中于视力、听力、言语、肢体和智力。另外,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抽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总数为39 531人,占比约3.21%。这部分存在身体缺陷、文化水平低下的弱势群体会对突发事件信息产生认知障碍,导致接收信息不及时、获取信息不全面等现象。突发事件通常可以分为危机潜伏期、事件爆发期、危机蔓延期及事件恢复期。通常危机潜伏期主要是对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强调情报信息的发布、预警信号的全方位接收和应急主体的及时响应。在这一阶段,部分弱势群体由于获取信息来源有限、接受信息相对缓慢或抱有轻视心理,导致预警信号接收迟钝或认知不够清晰,从而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错过最佳预防时机。事件爆发期和危机蔓延期强调应急信息共享,时刻关注突发事件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信息传递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然而,在此过程中,部分弱势群体容易被疏忽管理,出现无人照看、无法得到物资发放信息及获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时,由于其认知、辨别能力有限,加上获取信息渠道相对闭塞,无法得知最新政策制度,不能及时接受相应社会援助,如果获取到虚假信息,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慌等心理,可能会采取不正确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从而受到更严重的伤害。事件恢复期则是针对事后的恢复及反馈,主要通过实施相关措施进行善后保障,并发布政策寻求各主体的配合。
第三,物资获取困难,基本生活难以保障。首先,物资申请流程和发放流程方面对于部分弱势群体来说过于复杂和繁琐,常常需要经过家计调查和民主审议等多个环节,且经过各种程序才能真正到手。其次,据民政局统计,2022年需要社会救助的贫困人口总数达到4 032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月582.1元/人。对于这些经济条件有限的弱势群体,本就难以维持生活,突发事件的影响下更是捉襟见肘。在突发事件爆发初期,部分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存在裂痕,导致弱势群体面临高额治疗费用却不能报销的情况,无法享受医疗救助。而且在突发事件前中期物资紧缺、医疗物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即使找到物资购买途径也无法承担,不能及时正确地采取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护措施。
第四,负面心理叠加,社会参与程度较低。一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弱势群体在生存、机会、权利和交往等方面常处于弱势境遇,网络社交关系主要存在于社会边缘群体中,缺乏社会参与,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既有的认知信息和价值观构筑“信息茧房”,进行自我封闭导致群体“巴尔干化”[15]。由于社会相对剥夺感及不公平感会使得他们个人尊严感降低,产生对社会的抵触情绪和自弃心理,拒绝外界援助。而突发事件的结构化和非对称影响会放大这种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削感,将自己处于弱势的原因更多归因于社会和其他群体,由此当自身对政策、合法权利等认知程度有限以及突发事件信息难以获取时,这种不公平感和抱怨心理会更加严重。虚假信息、负面消息也易诱发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当其迫切的心理安全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恐慌、对社会组织不信任等情绪。二是由于突发事件危机心理产生的影响具有广泛且持续的特点,与弱势群体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叠加并负面强化,主要体现在失独老人的心理状况、残疾群体与失能人员的社会交往心理、低保家庭的社会认同心理等。弱势方与其他群体或阶层在文化、情感方面形成对立与冲突[16],陷入了一种由社会隔阂形成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这些消极情绪的积累不利于突发事件治理工作的展开。
二、突发事件下弱势群体的应急信息共享平台构建
搭建统一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共享平台是各应急管理机构之间实现联动治理的基础,也是应急治理体制高效运行的保障[17]。为了解决政府应对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防控实践中所面临的上述困境,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精准定位助力弱势群体脱离信息贫困状态的着力点,以此构建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帮助弱势群体及时获取并与相关部门对接健康管理信息、监测预警信息、物资调度信息和心理恢复重建等信息。
(一)设计基础:“区块链”赋能困境突破
区块链最初应用于比特币,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优势,逐渐应用于各大领域,它是利用块链式的数据建构来储存和验证数据、利用共识机制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来确保数据的有效传输和安全访问。根据不同的开放程度,区块链主要分为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适用于不同应用情景。虽然目前已经存在一些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网站和平台,比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社工联合会以及政府官网为弱势群体设置的专栏等,但这些都是独立运行且缺少联动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紧急性,弱势群体需要信息获取顺畅且及时,多主体联动响应必不可少,需要从下而上帮扶,社区街道委员会、志愿者协会和其他相关机构进行服务分工,政府部门则作为管控及提供保障的主体参与平台系统流程中来。整个运行流程主要分为信息的采集分析、技术的应用创新、专业的团队安排、合理的反馈保障等,并服务于弱势群体及其家庭、社会组织、社区、政府四大主体。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构架及运行流程,结合现存服务平台的经验,突破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下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为政府实现突发事件有效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第一,践行精准结对帮扶服务。由于部分弱势群体身体素质较弱,自我健康意识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有限,社区街道委员会、志愿者协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基層人员将收集辖区内弱势群体的个人信息并上传至平台系统,平台将上传的信息储存到区块链中,系统算法对其进行最优化匹配,使得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可以接受到固定人员展开的援助,并定期组织体检等公益性医疗活动,使弱势群体身体素质得以尽快恢复。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加强宣传力度,落实预防措施。当面临突发事件时,平台系统的智能合约层立即发起预警,这些固定帮扶人员接收到预警信号后迅速对自己的帮扶对象进行关爱服务,并指导如何有效对突发事件进行防护,时刻关注其身体健康动向,一旦身体状况发生异常,立即向平台进行上报。
第二,提升应急信息服务效能。信息的重要性伴随着整个突发事件,由于弱势群体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认知能力有限而来源又较少,平台系统将会直接收集并发布所有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平台需实时跟进突发事件发展进度,并基于平台中的哈希函数以及数据的不可篡改,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和权威性,避免部分弱势群体听信不实消息产生恐慌心理。在突发事件爆发前期,平台系统根据智能合约的阀值异常情况,向各主体发布预警信号。为避免弱势群体无法及时收到预警信号,依据平台系统事先所进行算法匹配产生的一对一固定帮扶人员进行告知,保证弱势群体接收准确有效的预警信息,及时了解预防知识和采取预防措施。在爆发中期,平台系统则发挥信息共享中心的功能,时刻关注和通知突发事件发展趋势和变化。根据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多方主体可发布相关实时信息至平台系统,由系统进行情报分级,并依据保密级别实施透明化公布,便于多主体协同治理,打破信息壁垒。弱势群体也可及时了解具有权威性的官方消息,采取相应治理措施配合突发事件的治理工作。在爆发末期,政府等部门可将相关政策制度及时发布在平台中。可自行操作和注册的弱势群体可以直接通过平台了解官方政策制度及相关信息,而部分无法进行自行操作的弱势群体将由其固定帮扶人员一一传达。为应对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导致的严峻就业趋势,系统会将适用于弱势群体的就业技能培养知识、人才市场相关机构招聘信息和各地帮扶政策收集并发布在平台上,帮助弱势群体恢复就业。
第三,优化基层物资韧性调度。针对部分弱势群体获取物资相对困难问题,平台系统将在突发事件预警时,根据事先区块链所存储的弱势群体信息进行物资规划预留。由弱势群体自行到固定物资发放点领取或由社区街道委员会、志愿者协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基层人员对其帮扶人员进行分发。同时,弱势群体可自行或在帮扶下运用平台系统提出诉求,解决医疗器具或特殊药品等特殊需求,平台系统后台进行审核并上报至相关机构。当面临资金短缺导致无法承担防护物资或治疗费用等问题时,也可由平台系统进行直接诉求,提高诉求处理效率。政府等相关机构应根据平台系统所反馈上来的基层信息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基于基层实情对突发事件中产生裂缝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进行补救。
第四,落实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突发事件由于其紧急性、破坏性、聚焦性等特征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心理冲击,从而产生心理危机叠加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15]。但目前对于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指导相对匮乏。针对突发事件下以社区为主的弱势群体心理危机疏导工作中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选定和目标对象尤其重要,将社区中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个体优先安排心理疏导。由于不同个体心理问题的种类及程度差距较大,易造成心理问题疏导工作供给需求匹配错误,此时平台系统针对所收集到的弱势群体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匹配方案,使得展开工作的人员和需要得到心理疏导的个体实现最优匹配,进而有效解决错配问题,优化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主体框架:平台信息运行路径
本文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弱势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防控实践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将其结合区块链技术进一步构建了弱势群体应急信息共享平台模型,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数据层。数据层主要装了区块链中的区块数据、链式结构、区块链上的时间戳、哈希函数、Merkle树及区块尾上的随机数、链上的公钥等所有链上相关数据[18]。而区块链中的区块数据主要包括了由社区或基层组织所收集到的弱势群体的基本信息数据、统计局的各类调查数据、互联网数据、相关的政府部门管理记录等。通过建立个人Merkle树、总体统计Merkle树、共享统计Merkle树等不同的统计Merkle树,实现数据清晰并合理分离,也能增强数据使用权限上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打破不同主体及部门间的权限局限性,又能保障数据安全。同时,基于区块链的特征,数据可以做到有序、可追溯和可精准定位,便于实现对弱势群体进行高效快速援助。系统的底层技术主要由区块链数据层和智能合约层共同构成。
第二,智能合约层。区块链数据层主要为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而智能合约层则主要用于实现系统各功能的智能化合约,其主要基础是各种脚本、算法以及智能化合约,具有自动化和自主性,能够在没有第三方的操控下,根据所设置好的条件自动执行相关的操作。智能化合约相较于传统的信息操控,避免了一定的人工误差,有利于系统更为快速精准。通过将区块链非对称加密所生成的公私钥和各种统计得到的数据进行结合,在弱势群体使用平台的过程中提供安全便捷的账户管理功能。同时也可以实现最基本的数据管理,对数据层中收集到的弱势群体相关数据进行数据上的共享定制、自动整合、授权服务等,实现在各种应用情景下自动地执行规化的合约内容,这也是区块链平台能够实现去中心化的基础。
第三,系统服务层。服务层主要是为了给接入区块链的功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在整个系统运行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解决记账存储数据、数字资源内部调整、相关部门对系统各个参与主体进行监管等问题。通过对系统平台中弱势群体及援助信息的分析,与数据库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再深入挖掘分析,根据信息提供的需求进行合理的人力物资安排,优化应急处理方案,提供智能化决策,便于多主体协同合作,打破传统信息数据上的壁垒,然后依据得到的有效数据进行相应的科学应用管理,使得弱势群体应急信息在各类场景中得以运用,将信息使用度最大化,并实现系统整体反馈。
第四,应用层。在应用层中主要包括社区街道协会、志愿者协会、专业救援队、公开监管平台、供需信息共享、应急物资匹配等。其中,社区街道协会和志愿者协会可以实现弱势群体应急信息交流,进行有效的精准帮扶匹配。专业救援队在紧急情况时第一时间得到救助信息,迅速提供紧急救助服务,避免救助不及时。公开监管平台是多主体进行人力物资等各方面监督的有效途径,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监控功能,在事后也能高效追溯责任。供需信息共享则是为需求方和供应方双方提供一个有效信息交流途径,实现精准供需匹配功能,及时有效进行人力物资等各方面的救助。应急物资匹配是在突发事件紧急时刻对应急物资进行合理分配,确保损失最小化,做出当下最优决策。
(三)体系架构:信息共享服务分析
本次所设计的平台服务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了信息采集和储存、情报共享、信息分析及利用等功能。平台系统由国家疾控中心根据历史突发事件的数据计算出爆发基线即预警阀值,再利用智能合约将预警逻辑和阀值分布至系统中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传统式的层层上报使得响应不够及时,当智能合约触发预警时,各层级能够及时获取有效预警信息,实现齿轮式信号传递,迅速响应。由于收集到的信息资源类型具有多样性,包括弱势群体的个人信息、医疗物资的跟踪信息、突发事件的实时信息等,这些信息在采集后将进行分类处理,并被系统储存在区块链上,供后续使用和溯源等。由于区块链的信息储存保证了信息不可篡改、真实完整,并将这些信息储存为固定长度的哈希值,用时间戳来进行标记,每个区块段都有唯一且不可逆的哈希值。当输入的信息有稍许的差异,所产生的哈希值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用此可以验证信息并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同时,任何信息上传至区块链上时,都需要主要管理器通过共识机制[19]验证节点进行信息上的验证,为后续弱势群体应急信息的分析利用提供了保障。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共享是一个关键点,也是解决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下面临困境的一个突破点。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是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前提,分布式的P2P结构改变了传统的数据储存形式。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在验证处理储存到区块链上后,都会实现全网广播且发送至所有参与的节点上,并得到保存,保证了数据具有多份备份,降低数据被攻击的风险。拜占庭容错也是其一大核心技术,指的是可以容忍少于三分之一的節点恶意作弊或被黑客攻击,系统仍可以正常工作[20],这保障了系统平台中弱势群体应急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区块链技术在信息共享中可以建立点对点共享的加密安全通道和访问控制机制,运用哈希函数值可以提供对应下的共享区域,为数据共享服务提供了加密安全,落实系统平台中弱势群体的应急信息共享隐私性和保密性。信息提供节点经过身份认证之后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数据对应的哈希值上传至联盟链,联盟链主要管理器节点在接受请求后,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验证核实,待核实验证通过后,再将其记入相应的数据链区块中。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由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可根据信息的溯源实现对弱势群体针对性的最优帮扶方案及物资和信息的精准性发放。区块链技术还可实现职责追溯,若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快速追踪并问责纠正。对于散布不实信息、试图制造恐慌舆论现象的用户也可以直接进行信息根源查询、追责并及时遏制不实信息的传播,有助于信息准确的传播,防止不实信息对突发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全面整改突发事件下的信息环境,避免弱势群体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而轻易相信不实信息,从而给突发事件治理造成阻碍。
(四)运行模式:多主体协同治理
该共享平台存在多主体协同合作,多主体间存在交互关系。如图3所示,首先将社区街道委员会、志愿者协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基层人员分管理区域,随后社区街道委员会、志愿者协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基层人员对所管领区域中的弱势群体进行实地访谈,实现信息数据收集并采取针对性精准帮扶,再将所收集到的信息录入平台系统。同时,公众也可以直接在平台系统注册用户,自行将基础信息录入系统,并在系统中进行信息直线互换交流。而这些信息将由系统所专门配置的管理员进行审核和管理,管理员也将对系统进行管控、定期维护以及技术更新,从而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保持系统技术的先进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危机管理的三阶段理论[9],本文将突发事件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在突发事件爆发前的危机潜伏期,主要是信息的采集与储存。根据在系统中事先设置的阀值由智能合约自主研判并立刻进行信息匹配并下发信息至多方主体,加大弱势群体对于突发事件的相关科普以及对相关预防措施的掌握,做到多主体信息平行流动,保证突发事件中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全面性,系统将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对帮扶人员和被帮扶的弱势群体进行最佳匹配,实现精准帮扶,做好弱势群体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前期准备预防工作。
在突发事件爆发时期,系统将实时跟进突发事件的趋势和动态,确保平台系统所发布信息为第一手官方信息,保障信息的官方性及权威性。弱势群体不仅能够通过社区街道委员会、志愿者协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基层人员获取突发事件相关的实时信息,也可以通过系统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为弱势群体获取信息的来源提供了保障,对于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的需求更快更好地进行解决。在此期间,弱势群体若需要紧急求助,也可将求助信息上传至系统,由系统在审核后做出及时性的救援决策并下发命令信息至相关人员和机构。而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将对这个系统进行监督管制,使用该系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并通过所含的区块链技术做到决策寻优、平行管理和和谐调整,打破传统的信息壁垒和解决了紧急信息延迟问题,以应对由于突发事件的紧急性所导致的系列问题,提高突发事件治理的时效性。
在突发事件爆发末期,由于区块链技术可追溯性,可进行治理期间发生的问题追责。同时,系统所收集和储存的信息可为之后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出参考和发布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制度,将逐步完善突发事件治理体系,突破突发事件中显示出来的薄弱环节,吸取经验,以防重蹈覆辙。加强基层治理,实现微社区治理,对弱势群体的需求达成反馈,有利于健全保障制度,提高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也可以为弱势群体实现精准帮扶。
根据上述研究,讨论突发事件下弱势群体应急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的可行性。一是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为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监测预警和联动响应。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使用可以在突发爆发前的危机潜伏期结合智能合约层,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事先设定阀值,并在超出阀值的情况下发出紧急预警,各主体随预警联动响应,对弱势群体给予精准援助,在争分夺秒的突发事件中提高整体效率,减少弱势群体的风险和损失。二是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保障了应急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特性让储存到平台系统上的信息无法被二次更改,即使某一节点数据被恶意攻击,其他的节点所存储的备份可以为后续运行提供信息保障,使平台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续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实现对弱势群体帮扶的最优人员匹配。三是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为平台构建提供安全保障。区块链环境下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非对称加密,并执行严格的访问机制,可以避免平台系统内信息被泄露和公开,弱势群体个人信息以及相关应急信息能够具有隐私保障。四是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为平台构建提供可靠的溯源问责。一方面,突发事件下每次对弱势群体的信息共享服务都将有系统性的反馈,并为下次提供更好的服务经验以及预警阀值更新等,实现信息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对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过失行为将进行有效追责,让弱势群体更安心。
三、突发事件下弱势群体应急信息共享的实践路径
突发事件因其紧急性、破坏性、聚焦性等特征帶来极大的风险挑战,而弱势群体由于受身体素质、认知观念、经济地位和心理状况等影响,在突发事件防控实践中面临各种现实困境,为解决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下的诉求,基于本文搭建的应急信息共享平台,提出如下实践措施。
第一,优化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响应常态化模拟。在突发事件下,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提升整个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环节,而统筹协调是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核心支撑。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不仅受制于地方党政领导的应急管理能力,还取决于整个应急管理体系内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企业、民众、社区、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和整合能力[21]。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地区弱势群体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演练,明确各联动部门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各部门的独特优势,形成各部门协同治理的良好格局
[22]。帮助各主体熟练运用应急信息共享平台,把握应急工作流程,合理使用自身职权,面临突发事件可以及时制定相应紧急计划,对于所反馈出来的问题能够妥善解决与记录。同时,政府应该及时根据基层反馈情况制定政策,将相关政策文件具体化、细节化,保证政策措施和指南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精准解决存在的问题,满足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的需求。各部门及相关机构应该认真落实所发布的政策和指南,提高执行力,全方位落实,时刻保持警惕不得松懈,对基层所反馈的问题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得瞒报、漏报及谎报,及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第二,加强技术融合,推进数字治理高质量发展。随着突发事件防控新技术运用越来越深入,为应对突发事件的新趋势、新形态和新挑战,应推动应急管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信息共享平台运行韧性。基于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系统能够发挥信任、数据不可篡改等优势,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与技术融合有利于实现突发事件的高效防控。同时注重提高数据的权威性、可重复性以及安全性,并优化升级系统的加密技术,确保各个环节的节点保持中立,避免参与突发事件的专项技术人员存在共谋行为。通过不断优化系统的各项技术,保持实时更新,严格对各项环节进行验证,进一步完善技术保障机制,推进数字建设高质量发展,保证数据源头的安全性和运行过程的隐私性。
第三,落实精准帮扶,实现信息数据针对性送达。弱势群体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一部分,突发事件下针对弱势群体的援助需要体现力度、温度、效度的结合。首先,从弱势群体视角出发进行更有效的信息传递和针对性援助,根据弱势群体对信息的理解能力,进行直接、简单、有针对性的传播。基于弱势群体的认知结构与需求,通过应急信息共享平台精准投放信息,帮助其对信息进行理解和感知。其次,根据突发事件下弱势群体的潜在应激行为,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包括信息传递前的情绪引导和心理建设。并时刻关注实时状态,及时反馈和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对信息的感知,提高心理安全感。最后,社区可以从应急信息共享平台上精准获取潜在弱势群体相关信息,以便开展结对联系、扶贫帮困、生活救助等活动,在培育社区认同感的基础上,激发弱势群体主动参与的热情,确保弱势群体始终处在社区的关爱之中。
第四,健全关怀制度,提供弱势群体精细化服务。在突发事件下,针对具有多样化需求的弱势群体所提供的服务工作的标准应当是全面、具体和具有执行力的,要将服务工作的每个细节都贯彻落实,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要有应急预案,做到万事皆在掌控之中。面对人数日益增多的弱势群体,应急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为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支撑。突发事件爆发期后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在心理上得到慰藉,走出舒适圈,逐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缺少家庭照顾的部分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健全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体系,由社区街道委员会、志愿者协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基层人员进行照顾和帮扶,实现基层社区治理。对于易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弱势群体,要密切关注他们在突发事件前中后期的心理变化,并适时采用合适的心理干预、疏导等治疗方法,根据反馈情况不断调整危机心理服务手段,对其进行持续的引导与帮助。
第五,完善治理主体,推动应急治理多元化转型。在社区应急管理中,社区应急队伍是重要的人力保障,一支成熟、高效的应急队伍可以在应急预警、应急救援等环节发挥出巨大的作用[23]。通过安排应急队伍人员定期了解记录并在应急信息共享平台上更新所管理领域的弱势群体的身体状况及在突发事件下的需求状况,重点关注认知衰退、独居、丧偶、失能及高龄的弱势群体的生活情况,确保其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决。因此,需要完善应急队伍人才的招募、培训、考核和激励保障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的技术,对各个阶段的应急管理技术装备人员进行分级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实践方法,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管理,为应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紧急抢救提供强大的科技和能力保障。还应加强社会应急力量与专业应急力量共训共练,提升应急救援行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增强队伍的综合应急救援实力,做到一专多能,促进应急产业蓬勃发展,打破风险防控相关信息的垄断
[24],推动应急治理多元化转型。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及时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职责。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势,就需要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25]。然而,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其在突发事件防控治理过程中面临更多制约。为积极响应并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社区“微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快更精准回应基层特殊群众诉求。本文通过分析弱势群体在突发事件中防控实践面临的主要困境,着眼于弱势群体的需求,结合各类型弱势群体特点,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针对弱势群体的智能化应急信息共享平台,并提出优化预案结构、注重技术融合、落实精准帮扶、健全关怀制度和完善治理主体等实践路径,从而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刘伟利,栾宇,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情景图谱构建[J].情报学报,2021(9):924-933.
[2]钟开斌,薛澜.以理念现代化引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一个理论阐释[J].管理世界,2022(8):11-25+66+26.
[3]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1-21.
[4]GIL-GARCIA,J R,SAYOGO,D S.Government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 Initiatives:Understanding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Succes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6, 33(03):572-582.
[5]陳玉梅.协同治理下应急管理协作中的信息共享之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35-49.
[6]刘大勇,薛澜,傅利平,等.国际新格局下的全球治理:展望与研究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21(8):125-132.
[7]张桂蓉,雷雨,赵维,等.中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协同网络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22(12):181-187.
[8]陈晓红,徐雪松,邵红燕,等.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应急情报区块链共享体系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5):41-50.
[9]胡剑,朱鹏,戚湧.基于区块链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情报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5):156-164.
[10]JOHANNA H E .A Corresponding Fields Model for the Links Between Social and Digital Exclusion[J].Communication Theory, 2012, 22(4):403-426.
[11]刘婧娇.通道抑或障碍:信息技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以重度视力障碍人士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23(8):222-232.
[12]SIXSMITH ANDREW, HORST BECKY R, SIMEONOV DORINA, et al. Older people's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Buletn of Science, Technology&Society, 2022, 42(1-2):19-24.
[13]熊琼,刘敏,申琳芸.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失独老人脆弱性研究——基于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17-126+179.
[14]周晨,王璞.跨越弱势群体公共信息“鸿沟”的实现逻辑——基于美国经验的分析[J].图书馆,2022(12):42-48.
[15]秦攀博.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下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以危机心理干预为视角[J].理论月刊,2022(2):103-113.
[16]马皑,乐国安.弱势群体与心态失衡[J].政法论坛,2004(2):156-164.
[17]熊先兰,黄颖,易靖雯.面向突发事件政府应急治理体系的优化:样态趋势、多维困境与路径设计[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1(4):80-88.
[18]杨美沂,邸建伟.基于区块链的统计数据采集共享系统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21(5):60-67.
[19]张冬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反恐情报融合共享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21(2):69-76+62.
[20]蔡维德,郁莲,王荣,等.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系统开发方法研究[J].软件学报,2017(6):1474-1487.
[21]姜长云,姜惠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检视[J].管理世界,2020(8):8-18+31+19.
[22]熊先兰,罗广源.大数据背景下食品药品突发事件社会舆情治理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70-177.
[23]李菲菲,庞素琳.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建设模式分析[J].管理评论,2015(2):197-208.
[24]熊先兰,易靖雯,潘宇晟.突发事件下科技支出对城市韧性的影响——以中国三大城市群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9-67.
[25]熊先兰,姜林秀.卫生支出对传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效果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的实证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92-98.
責任编辑:彭 青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Emergency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for Sudden Incidents
——Based on the Goal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Vulnerable Groups
Xiong Xianlan, Wang Siyi, Huang Ying
(School of Business,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vulnerable groups often face more constraints because of information poverty. The vulnerable groups are faced with such predicaments as the decline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the limitation of information perception, the difficulty of material acquisition and the superposition of negative psychology. By using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block chain and big data, the vulnerable groups can share emergency information timely and accurately, and the platform of emergency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ervice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s can be buil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approaches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plan, paying attention to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mplementing precise help, perfecting the care system and perfecting the main body of governa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capacity.
Key words:
emergency; emergency management; vulnerable groups;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