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雯雯 张颖 彭蓉 黄桂填 陈文忠 李进 姚媛 陈洁仪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体检中心,广州 511457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表现[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心血管综合征,会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严重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慢性肾病、眼底病等并发症。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45亿,我国因高血压引起的死亡占全部死亡的24.0%,在所有心血管病死亡中有64.0%归因于高血压[1-5]。然而,很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或者知道后也不会采取相关规范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健康行为依从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6-7]。特别是一些没有明显症状、新检出高血压病的患者,缺乏高血压疾病知识,健康行为意识薄弱。过去采用传统教育方法是在体检报告后页总结上给予医疗书面的建议,发报告时护士口头提醒体检者看医疗建议。本研究在过去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新发高血压患者采取团队强化式教育疾病知识的干预研究,治疗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新发高血压患者(即体检首次发现为高血压患者)64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 年1 月至12 月采用传统教育方法的31 例为对照组,2022 年1 月至12 月采用团队强化式教育方法的33 例为试验组。对照组:男21 例,女10例;年龄28~58(41.65±8.47)岁;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及以上25 例。试验组:男21 例,女12 例;年龄25~59(41.42±8.02)岁,初中及以下5 例,高中及以上28 例。两组患者均为本地人,享受居民医保、有工作、无特困户。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⑴纳入标准:安静/休息≥30 min后连续2次测得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本次体检首次检出高血压,且未接受过高血压疾病知识教育;能完全听懂且复述所教育内容;年龄18~65 岁;⑵排除标准:有精神心理病史;生活自理能力无/或低下;学习能力无/或低下;合并严重的心脑肺肾眼血液等疾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体检新发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育模式。⑴体检结果全部出来后,打印装订成册密封,针对高血压问题,体检医生在体检报告后页给予一个书面医疗建议,高血压患者书面建议包括:尽早到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病)专科门诊就诊、按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压、低盐低脂饮食、多进食蔬菜水果与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适当运动等。⑵护士将体检报告交给取体检报告者,交接时口头提醒对方注意看体检报告中的医疗建议和注意事项。⑶采用回顾性方法做一次高血压病知识知晓率和心血管科就诊依从性的调查。
2.2.试验组 采用团队强化式教育方法。⑴建立医护团队,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2名,护士共5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其中设督导质控员1名;⑵团队成员培训,医护团队统一培训高血压疾病知识、工作内容、流程、成员分工。⑶医生与患者面对面,针对体检结果、高血压问题进行疾病知识教育,包括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血压的正常值和不同幅度异常值的注意事项与一般预防。强调说明高血压病对心、脑、肾、眼等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严重并发症;重点说明尽早到心血管专科就诊(不超过1 周)、按医嘱服药的意义;坚持规律的体能锻炼,最好每天运动30~60 min,比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极拳、体操等;饮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便秘等;建议自己监测血压动态变化,最好在家中备一个血压计放置睡房,每天睡觉前或起床时测量一次血压。血压稳定时每周测量>2次。⑷患者拿到检查报告离开医院前,护士请患者复述医生教育的内容,如果有遗漏或记不清楚的内容,护士再跟患者讲一遍需要知晓的知识,同时提醒体检报告册后有书面医疗建议及注意事项。⑸经过护士再次进行疾病知识巩固教育后,患者离开医院前做一次知识知晓率的问卷调查,在发出报告3 周内调查患者到心血管专科就诊的依从性。
⑴知识知晓率的问卷调查,问卷共5 个问题,每题20 分,满分100 分:①您是否知道高血压病会对心脏、脑、肾、眼等器官功能造成不好的影响?②您是否知道尽早到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的目的和意义?③您是否知道按医嘱服药的治疗意义?④您是否知道高血压需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戒烟戒酒?⑤您是否知道坚持规律运动的目的和意义?(该问卷所有答案选项1表示知道,2表示不知道);⑵患者到心血管专科就诊的依从性调查,问卷共1 个问题:您接到体检报告后有没有去心血管科内科就诊?(选项1 表示知道,2表示不知道)。
为了避免教育误差,研究团队同质化培训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内容相同的教育,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医生教育→护士口头验证效果、巩固教育→问卷调查知晓率、心血管专科就诊依从性),同时有一名质控员负责全过程的落实,防止错漏。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高血压疾病知识知晓率优于对照组[(96.97±7.28)分比(82.58±12.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1,P<0.05)。
试验组按时到心血管专科就诊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9,P=0.002),见表2。
表2 两组体检新发高血压患者到心血管专科就诊依从性比较[例(%)]
相当一部分患者即使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对疾病知识也是知之甚少,血压控制不好,随着病情的发展,导致心、脑、肾、眼等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8-11]。大多数患者都没有刻意学习高血压疾病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医生护士的强化规范教育,个人对高血压疾病知识求知欲弱。正如本研究对照组患者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对高血压疾病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是不如试验组患者掌握好,缺乏外界力量的监督和强化记忆的过程,患者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试验组对体检出新发高血压患者采用团队强化式教育模式,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知晓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首先,医生与患者面对面讲解疾病知识,并强调高血压控制不好对身体多脏器功能影响大等,通过医患面对面情景下的可视化有声和动作的教育方式,可加深患者的记忆,医患间建立良好的亲切感和信任感。第一次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认识和重视,第二次护士的强化教育、患者复述、调查验证,再次提高患者的认知和重视,强化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记忆,面对面的强化教育同时可激发患者内在求知动力,从而提高患者对所教知识的掌握度。
高血压患者就诊率低,基于普遍存在疾病知识缺乏,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模糊,引起不了患者自己的高度重视,健康行为容易懈怠[12-13]。特别是体检中心首次体检发现高血压的患者,平时没有太多关注高血压疾病知识的需求,如果没有接受较好的疾病专业知识教育,经济状况即使在允许的条件下,治疗依从性也会低。如本研究中的对照组患者,都是本地长居人口,有医保、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经济条件允许就诊治病。教育模式不同,患者的知识知晓率和就诊依从性不同。在体检中心首次体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多数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就如同正常人;另外,对照组有些患者回去后没有及时认真看体检报告的书面医疗建议,或者看完书面建议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明显症状,意识不到疾病在体内的发展变化和伤害;同时,强化监督机制的缺乏,加上忙于生活和工作事务,易造成拖延和懈怠,故专科就诊率较试验组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专科就诊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通过医护团队强化式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展示知识教育的专业性,惠及到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领域的盲区,医生与护士重视,能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认知和重视度,从而提高患者到心血管专科就诊治疗率。
高血压患者存在疾病知识缺乏、就诊率低、血压控制不理想、并发症多等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体检新发高血压患者采取医护团队强化式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高血压疾病知识掌握度,提高患者到心血管专科就诊治疗率。另外,由于新冠疫情等原因,本研究只选取临床中的小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在未来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
作者贡献声明樊雯雯:研究设计与实施、数据采集与分析、撰写文章、统计分析;张颖、李进:指导、支持性贡献;彭蓉:分析数据、指导;黄桂填:分析数据、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陈文忠: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指导;姚媛:研究实施、采集数据;陈洁仪:采集数据、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