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筱斐 包钟元 谈碧君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无锡 214000
颅脑损伤主要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于头部所引起的损伤,主要以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头痛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恢复缓慢,预后常伴运动功能失调[1]。针对此类疾病患者,临床常采用药物、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联合病情监护、康复指导、运动训练等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辅助,以此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2-3]。受躯体症状影响,颅脑损伤患者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普遍较低[4]。传统护理内容仅能够通过基础的病情监护、康复指导、运动训练等措施进行护理干预,易忽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康复效果并不理想[5-6]。基于此,本文拟开展动态交互模型护理。动态交互理论起初于1989 年首次提出,主要将其应用于系统研发、文化教育等领域;随时间发展,逐渐被引用到康复医学领域[7]。该模式主张改变传统适应模块化护理形式,建立护士-患者-家属动态交互通道,以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为核心内容,并以最大限度提升自我效能为最终干预目的。本研究对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动态交互模型护理,探讨该模式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
选取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 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量计算应用以下公式计算:设定双侧检验水准α=0.05,β=0.1,根据预试验中ICP数值,标准差σ=0.57,均值差δ=0.40,μ=1.181 4,代入公式计算样本量,本研究纳入80例。根据入院顺序将其进行数字编号(1、2、3…80),其中奇数编号为(1、3、5...79)为对照组,偶数编号(2、4、6...80)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⑴受试患者入院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相关颅脑损伤疾病症状,并经体格检查、头颅CT、头颅MRI 检查等,符合成人颅脑损伤诊断标准[9],可确诊为颅脑损伤;⑵患者年龄≥18岁;⑶手术治疗成功患者;⑷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
排除标准:⑴合并精神疾病障碍;⑵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⑶入院前存在运动功能障碍;⑷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⑸临近3个月内参与过相关临床研究者。
3.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时间为30 d。⑴心理干预:术后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方法包括肢体安抚、注意力转移、言语激励等,稳定患者负面情绪。⑵日常监护:密切监视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有无脑脊液漏、颅内高压、头部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色和量等,每天定时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防止出现交叉感染。⑶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相关治疗及护理流程等。⑷康复训练。①卧床时期: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完成肢体摆放、肢体拉伸、按摩、关节屈曲等活动。②恢复期:此阶段患者可进行轻缓运动。a 坐位训练: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将髋与膝呈90°屈曲,坐位时间控制在10 min,同时怀抱枕头,利用重力缓解痉挛情况,1 次/d。b 转换训练:责任护士需引导患者由坐位转变为站位,每次停留10 s,一个循环为1 组,每日进行7~8 组。③康复期:此阶段患者可进行康复运动。a 慢走训练:每次步行距离500 m,2 次/d。b 生活能力训练:引导患者自行开展饮食、上下楼梯、刷牙、洗脸等常规活动,提升其自身适应能力,引导患者自行完成头部、躯干转动训练。⑸院后护理:院内治疗期间,责任护士协助监督完成上述护理及训练内容,针对院外患者,责任护士需每间隔7 d 跟踪随访1 次,了解训练执行情况,叮嘱患者家属密切监督。
3.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动态交互模型护理 该组观察时间、护理内容、康复训练方法均与对照组相同,其他内容如下。⑴动态模型建立:首先建立“患者-家属-护士”动态交互模型。该框架以患者自我效能动态评估、患者与家属共同干预、护士指导与技术支持3 项内容为基本要素,以术后恢复阶段发展时期为时间轴,根据康复变化规律给予对应干预内容。动态交互模型见图1。⑵院内动态评估:责任护士采用自我效能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健康调查简表(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定期评估该组患者自护能力、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水平,评价方法见4.1、4.2、4.3,每间隔3 d进行1 次。⑶护士指导与技术支持。①理论培训:责任护士每间隔5 d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1 次2 h 的课程培训,共进行2 次。培训内容包括颅脑损伤基础信息、日常护理方法、风险防护、饮食控制等内容,重点强调患者的康复锻炼实施方法等。②情景模拟:患者家属全部参与,开始进行出院患者日常护理模拟操作,时间为1 h。模拟训练内容为上述理论学习内容,责任护士从旁记录,统计患者家属在模拟训练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并予以指导改正。⑷患者与家属共同干预:针对卧床期患者,由患者家属开展基础护理内容,例如心理干预、健康宣教、被动康复训练;恢复期患者由其家属协助完成对应康复训练内容;康复期由患者自主完成对应康复训练,患者家属从旁监督。叮嘱患者每日记录康复日记,日记内容包含每天的训练心得、效果收益以及主观感受,责任护士每间隔3 d 检查1 次。⑸院外动态评估:由责任护士适当选择通过电话、微信视频、上门探查等随访方式,进行自护能力、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评估,评估方法同上,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提供健康指导,并整理统计近1 个月内病情控制良好的治疗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在讲解结束后向患者提问,例如“颅脑损伤的不良影响有哪些?”“积极配合的效果收益是什么?”等问题,并结合患者及其家属的回答为其留置相应的自学题目,叮嘱其可通过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医疗网略、专项公众号检索学习相关知识,必要时可询问责任护士。
图1 动态交互模型
4.1.自护能力 通过在院调查及跟踪随访,于患者入院当天与干预30 d 时,使用ESCA[10]评估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该量表由美国学者Kearney 在1974 年研制。该量表包括自我概念(9 个条目)、知识和信息寻求(6 个条目)、被动性(9个条目)、动机(11个条目)4个维度,共35个条目,各条目分值为0~5 分,满分175 分,分数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好。本研究中该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57~0.932,I-CVI为0.810~0.964,S-CVI为0.974。
4.2.运动功能 通过在院调查及跟踪随访,于患者入院当天与干预30 d 时,使用FMA[11]综合评估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该量表由瑞典医生Fugl-meyer 1980 年修订。该量表包括反射活动(6 分)、共同运动(18 分)、分离运动(4 分)、协调/速度(6 分)4 项基本内容,满分34 分,分数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好。本研究中该评分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703~0.922,I-CVI为0.847~0.932,S-CVI为0.959。
4.3.生活质量 通过在院调查及跟踪随访,于患者入院当天与出院30 d 时,使用SF-36[12]综合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由许军在1999 年修订。该量表包括生理职能(8 个条目)、心理职能(8 个条目)、社会功能(4 个条目)、总体健康(12个条目)4个维度,共32个条目,各条目分值范围0~3 分,满分96 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27~0.938,I-CVI为0.800~0.942,S-CVI为0.965。
使用SPSS 25.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ESCA、FMA、SF-36评分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当天,两组各项ESCA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0 d 时,观察组各项ESC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ESCA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ESCA评分比较(分,± s)
注: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动态交互模型护理;ESCA为自我效能量表;与入院当天比较,aP<0.05
入院当天,两组各项FMA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0 d 时,观察组各项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FMA量表评分对比(分,± s)
表3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FMA量表评分对比(分,± s)
注: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动态交互模型护理;FMA为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与入院当天比较,aP<0.05
入院当天,两组各项SF-36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0 d 时,观察组各项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SF-36评分对比(分,± s)
表4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SF-36评分对比(分,± s)
注: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动态交互模型护理;SF-36为健康调查简表;与入院当天比较,aP<0.05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颅脑损伤患者人数比例开始逐年攀升,对于提升颅脑损伤患者自护能力、改善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已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之一[13-16]。贺瑾等[17]对淋巴瘤化疗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该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笔者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鲜有研究表明动态交互模型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为此本文进行了上述探究。
本研究显示:干预30 d 时,观察组ESC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由此可见,动态交互模式护理对强化颅脑损伤患者的自我效能效果更为显著[18-20]。其原因为,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在情绪调控与自我建设方面的细节措施尚有不足[21-22],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精神诉求,易忽视自我护理的重要性[23-25],而与其相比,动态交互模型护理能够结合动态评估,时刻掌握患者的恢复变化,同时通过转变临床护理人员角色,由其家属对患者实施护理,形成动态交互效应,促使患者与家属共同感受康复疗效,提升患者依从水平,并联合责任护士的专业指导,综合强化其自护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康复锻炼,全面改善患者运动功能[26-2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0 d时,观察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有效证实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0 d 时,观察组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患者自护能力、运动功能均得到良好改善的联合作用下,患者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也显著提升,进而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9-30]。
综上所述,动态交互模型护理对强化颅脑损伤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运动功能以及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良好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