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雯,杨昌琴,官仕玉,黄艳,王晓燕,范刚,尹鸿翔
图1 文献中丛菔的原植物附图A.《迪庆藏药》 B. 《新修晶珠本草》 C. 《中华本草-藏药卷》D.《青藏高原甘南藏药植物志》 E. 《中国藏药》 F.《藏药志》
表1 藏药丛菔名称收载情况
古籍文献中对丛菔药材原植物特征多从根、叶、花、果实等方面进行描述。《宇妥本草》记载:“丛菔生在片岩山,叶片柔软如油菜,花朵果实皆红色,果荚长约四横指,株高四指或五指。”《晶珠本草》记载本品为紫丛菔其“根粗壮,叶子坚硬,白而带紫色,具光泽,花红色,果实像弓套,种子扁平。”并引《图谱》描述丛菔植物形态:“叶白色带紫色光泽,叶脆易碎,花红色,果荚似弓套,种子扁,根略粗,爪状。”
现代文献及标准记载丛菔的基原植物整理情况见表2,原植物图片见图1,共包含了1科,8种植物来源,药用部位为根或全草。《西藏常用中草药》记载丛菔属全属作为丛菔的来源。《藏药志》记载青海藏医用宽果丛菔入药,西藏藏医用藏芥Solms-laubachia parryoides(Kurz ex Hook. f. & T. Anderson) D. A. German & Al-Shehbaz入药,两者区别在于宽果丛菔果实长而宽呈镰状弯曲,形式弓套,而藏芥果实短而窄呈直立,只可作为代用品。《中华藏本草》记载其来源有宽果丛菔及丛菔,同时附注云南尚用线叶丛菔及细叶丛菔,西藏尚用总状丛菔;《中华本草·藏药卷》记载其来源为宽果丛菔,且为正品。
表2 藏药丛菔的基原收载情况
根据《中国植物志》、《四川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文献记载[18-22],对丛菔药材原植物的生长环境及地区分布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表3)。丛菔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的高山流石滩、草坡(图2)。其中宽果丛菔及倒毛丛菔的分布较广,其次是线叶丛菔及丛菔。
图2 丛菔原植物的生长环境(A. 高山流石滩 B. 高山草坡)
图3 “味性化味”理论下藏医治疗肺热症方剂配伍规律
表3 丛菔的生长环境及地区分布
历代本草有关丛菔药用部位、味、性、功能主治见表4。丛菔多以全草或根入药,从味性、化味来看,味苦、甘、辛、涩,性寒、凉。《中华本草·藏药卷》记载味甘、苦,消化后味甘。其中苦味具有解毒、开胃的功效,是治疗赤巴性疾病常用药味;甘味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是治疗热病和肺病常用药味[23-25]。从功能主治来看,多为清肺热,止咳止血,退烧,滋补,愈创。主要用于治疗肺炎,气管炎,咳嗽,痰中带血。《宇妥本草》记载丛菔为“清热之良药”。
表4 丛菔味性功效主治
丛菔是藏药中治疗肺热症的主要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部分含丛菔的藏药成方制剂及其功能主治见表5,其中九味青鹏散、三十五味沉香丸、肺热普清散及常松八味沉香散等多种方剂在抗击新冠肺炎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6]。藏医将肺炎归为热症范畴,认为肺炎(肺热)是由于三因(隆、赤巴、培根)紊乱,尤其是赤巴的功能发生紊乱,体内火热偏盛而导致热病[27],常伴有发热、气促、咳嗽、痰带血等病症[28]。根据藏药“味性化味” (Ro Nus Zhur Jes) 理论,临床上治疗赤巴性疾病会选用具有苦味、甘味、涩味药物(“味配伍”),具有苦化味和甘化味药物(“化味配伍”)具有凉、钝性质的药物(“性质配伍”)[29]。
表5 部分含丛菔的藏药成方制剂
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可能是导致丛菔药材使用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丛菔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应统一其藏文名及其音译名。通过整理归纳相关藏医药文献对丛菔的名称表述,本研究建议丛菔的藏文名应参考《晶珠本草》定为“སྲོ་ལོ་སྨུག་པོ།”,藏文音译名统一为“索罗木保(སྲོ་ལོ་སྨུག་པོ།)”。
藏药丛菔的基原来自于十字花科丛菔属Solms-laubachia的8个种。其中,宽果丛菔S. eurycarpa在各类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被3个标准和7个文献记载,被视为正品。丛菔S. pulcherrima被3个文献记载;线叶丛菔S. lineaifolia、细叶丛菔S.minor、总状丛菔S.platyearpa、藏芥S. parryoid均被2个文献记载;倒毛丛菔S.retropilosa、绵毛丛菔S. lanata均被1个文献记载。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各藏医院多以根及根茎入药,丛菔药材大部分来源于各藏医院药剂科人员每年自行在当地采集。四川地区使用的丛菔以资源量较大的倒毛丛菔为主,同时也使用宽果丛菔。云南地区使用宽果丛菔和线叶丛菔。西藏类乌齐地区使用宽果丛菔。结合文献记载、各级法定标准收载情况、基原植物资源分布、临床使用和实地调查,推测宽果丛菔、线叶丛菔、倒毛丛菔是目前丛菔药材的主流基原。
丛菔收载于《卫生部颁藏药标准(第一册)》、《国家藏药标准全书(一)》及《青海省藏药标准》中,但标准水平低下,仅记载了宽果丛菔1个品种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未见有其他相关规定。通过查阅文献可知,丛菔属植物在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较少[30-32],化学背景不清楚、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志物,给质量评价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丛菔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和提高。同时,各基原之间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等差异如何?能否混用?等一系列问题也亟需解决。因此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丛菔的现代研究,对比不同基原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方法和严谨的质量标准体系。
丛菔属植物位于高山冰缘带栖息地[33],长年面临着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强风雷电、冰雹雪灾、夏短冬长、紫外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巨大等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34],给种群生存、繁衍和扩散带来严峻挑战。通过课题组前期走访调研,目前丛菔药材均来源于野生采挖,并且在临床上存在以丛菔属植物作为其他药材使用的现象。高原特殊的生境、药用资源的开采压力,使藏药丛菔野生资源面临日益枯竭的状况。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采挖时应“取大留小”、“取支根留主根”,同时尽快开展丛菔属植物的人工繁育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