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1年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教了小学语文,后来还兼教过短时间的高中语文、初中化学、初中音乐等,然后就站定在初中语文的讲台上了。这一站就是40年,也算是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兵”了。42年的教学工作经历,我所走过的专业发展之路虽无波无澜,但也有苦有甜。
我的经历:42年弹指一挥间
我从教的42年,大概每十年可作为一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十年属于孕育期。我从走上讲台的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就似乎对语文教学有着一些兴趣。这种兴趣是纯天然的。教育人生的第一课,我执教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巴金的《海上日出》。我清楚地记得我是用图画法来上的,我一边与学生读课文,一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海上日出图”。就在我教书生涯的这第一课上,我看到了孩子们双眸里闪烁的惊喜。我也惊喜了。接下来,我与孩子们一道写日记,出黑板报,办小报纸,搞活动……一晃十年就过去了。那时,我很平庸,但我很开心。因为,语文教学在我的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第二个十年应该叫萌芽期。十年的积累,让我真实地感受到我对语文的一种真诚与宿命,我对语文教学专注的意识开始勃发。于是,我从50字、100字开始写语文教学随笔,这一写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里,我坚持写教育教学随笔,始终如一,从不放弃。2022年的暑假,我将我三十多年间所写的文字编辑整理成《刘恩樵文集》,共32卷近600万字。这十年里,我还搞语文教学课题实验,比如,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实验等,也开始走出去参加各种全国性语文研讨会议,有些甚至是自费参加。1997年,我编辑整理了我的第一本“书”——
《刘恩樵教育教学论文集·耕耘集》,在自序中我这样写道:
我热爱语文教学,这不是虚话,这是实话。我在内心深处,没有对做教师产生过厌倦。我聆听过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欧阳黛娜、洪宗礼等等教坛巨星的教诲,我很崇拜他们,我也是“追星族”中的一员。最使我难忘的是1995年夏在孔子故里、泰山脚下,在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上,我认识了语文教坛上的一批新秀:程翔、许建国、李震、张国生……我从内心敬佩他们。 我的这些同龄人凭着自己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有了16年教龄的我,对教育的感情越来越深。我曾撰写过一副对联以自勉:“学魏书生当面壁十年图破壁,师陶行知再耕耘卅载乐奉献。”在教育的这块乐土上,我愿意继续耕耘,我希望有更大的
收获。
这十年,我依然平庸,但我已觉醒,我仿佛看到了我的未来。
第三个十年是我的成长期。那是在21世纪初年,“新语文”这个词进入了我的“思”野,且成了我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的关键词与核心词。这起码是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大概在2001年的初冬,那是在一次听课的课堂上,我随意地翻阅一本小学语文杂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赫然呈现在我的面前。当时我为之兴奋,因为以往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有很多与里面的理念是一致的,有的起初很朦胧,现在得到了确认。二是加入新教育实验。2002年的暑假,朱永新先生新教育实验在昆山兴起,我是新教育实验的积极追随者。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新教育实验的背景下,如何让我的语文教学与新教育实验一道前行呢?我的脑子里很自然地生发出“新语文”三个字,于是,我在教育在线论坛上以“樵夫”的网名开了一个专帖:《从理念到实践:“新教育”下的“新语文”实验与研究》。三是2003年的11月份,韩军在苏州蓝缨学校有个讲座,主要内容就是新语文教育,我专程去蹭会学习。在会后的私下交流中,韩军还送我一本《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从2001年到2003年,在我的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相继出现的这几个“关键事件”,让我心中的“新语文”从朦胧到凸显。这十多年来,我始终以“新语文”三字引领语文教学实践。
这十年,我还是平庸,但我看到一树繁花。
第四个十年我欣喜地称之为快速成长期。从2013年起,我的专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期间,我全面梳理与提炼了我的语文教学经历与经验,明确而清晰地提出了“全语文教育”的主张,且开始了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探索。我所在学校全面投入实施“全语文教育”,学校成为苏州市全语文教育课程基地以及江苏省初中语文学科发展示范中心。我也在课程基地与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全面地建构起了全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总结提炼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全语文教育“兵希样本”。该项成果获得苏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十二年的语文教学之路,虽然我行走得缓慢,但是我从没有停止脚步。我渐渐地在我的教育人生之树上看到了一朵盛开的花,这朵花就叫作“全语文教育”,也有了对这朵花的描述。
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回首往事,时光飞逝,感慨良多。
我的经验:读、做、写、友是我的“四诀”
“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常常想,我今生之“大事”是什么?年少時,懵懵懂懂地考进了师范,毕业后,糊里糊涂地做了语文教师,讲台上,不知不觉地教了42年的初中语文。就这样,从糊涂到自觉,从职业到事业,从感性到理性 ,追寻语文教学之道成了我今生不变的情怀,做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成为我今生最持久的追求。这么多年来,我坚定地行走在追寻语文之道的路上,孜孜以求,读、做、写、友是我专业成长的“四诀”,也是我实践“教语文”之大事的支点。
一、从零阅读到有阅读,从窄阅读到宽阅读。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中小学时代,甚至读师范的时候,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基本上属于“一穷二白”。那时我根本就没有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参加工作后,被推到讲台上的我忽地察觉到自己功力的浅薄与贫瘠,但是,当我真正知道阅读的重要并开始阅读时,我已经在讲台上站了七八年之久了。那是在一个暑假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后,我才开始了我人生真正的阅读之旅。而那时的阅读对象也只是语文教学杂志。记忆中,我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我要感谢那段时间的阅读,一本本语文教学杂志让我快速进入语文教师的角色,熟悉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技法与原理。我的阅读于是从读语文教学杂志开始了,那时每年都要订阅五六份杂志,且基本上持续至今。
本以为,对于一名教师而言,这样的阅读足够了。然而,到了2004年的暑假,我的阅读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一年也成为我语文教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型期。2004年7月份,原《教师之友》杂志社在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举办首届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我自费参加了。像“第一线高研班”这样的研修,我第一次遇到,真是收益多多。研修安排了三个板块,即人类文化视野、教育理念拓伸、专业实践技能。这次培训内容的框架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使我明白了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
最秘密的通道打开了,它开始连接我灵魂的岛和众多生命的洲。我开始明白,阅读就该是我原本的生活,它超越我的视野,又像呼吸一样伴随着我。就从此时开始,我的阅读跃上新的层面,阅读视域扩大了,开始阅读整本的语文教育专著,如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基础》等,也开始读语文教学之外的文史哲专著,如钱穆的《人生三论》,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余世存的《非常道》,余杰的《铁窗里的呐喊》,陈冠学的《大地的事》,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以及《童年的解放》《儿童的人格教育》《论对话》《逃避自由》《哲学与宗教》《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等。这些书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个一个全新的世界。跳出教育看教育,我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教育需要怎样的批判与建设。
这些年来,从店购到网购,我书房里的书已经整整占满了七个书架,案头床头也都叠放着书。我总爱戏言“我很‘恶读”。
二、做语文教学的建设者是我的工作原则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阵地是课堂。学生与课堂是我追求语文之道的重要试验田,我的语文教学之根一直扎在学生中间,扎在课堂里。我一直将做语文教学的建设者作为自己的专业原则。
我对语文教学的课堂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我很喜欢上课,喜欢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自然温和,喜欢学生精彩生成的惊喜,喜欢学生或滔滔不绝的表达或两眼放光的期待。在语文课堂上,我渐渐形成了简约而灵动的特色,并提炼出了“一课堂”的课堂教学主张。“一课堂”重在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只管听讲、只顾记录的学习状态。在目标追求上以“语文素养”为“一”,在训练内容上以“言语思维”为“一”,在教学设计上以“创意设计”为“一”,在设计理念上“学生活动”为“一”,在教学结构上以“良好的教与学关系”为“一”,最终,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举课堂学习之“一”以反课外运用之“三”,从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诸能。
为了探索滋育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我有过五次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的经历。1990年,我得知淮阴教育学院的张纪元老师主持“学生作文自改实验”,我参与了。1991年,我搞了“四课型四步八法”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1995年,我开始了“构建农村初中大语文教育模式”实验。1998年,我做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做这个实验是受当时东北的赵谦翔老师的影响。2005年,我在新的起点上进行了“新教育实验理念下的新语文实践”。从2013年至今,我全面建构与实践“全语文教育”的教学主张。
以实验与行动的姿态扎根课堂,以思考与研究的情怀执教语文。先做起来,再做下去,这是我的哲学。
三、勤笔不辍三十年是我的堅持
从1993年开始,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备了两个随笔本,开始了我长达三十余年的写作之旅,至今我还常写不辍,写作已真正成为我的工作习惯与生活方式,更是我专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关于写作,我的理解是,做教师不可不写,做语文教师更不可不写。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梯子,是孵化教学思想的巢。我的成长很大程度得益于写。
从1993年开始的两个随笔本,一个记录我教育教学的种种实践与思考,一个记录我人生的点点轨迹与感悟。如今,这两套本子我一直在使用着,日复一日,从未间断过。现在,几十本随笔本静立在我的书橱里,这是我精神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最真实的见证。
聚沙成塔,淘沙沥金。就在这看似寻常的文字里,我有两百余篇论文随笔发表或获奖,出版了三本专著,还参编了六本书籍。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也在这日复一日的锤炼中形成。更为可贵的是,这些文字,记录了我近四十年从教的心路历程与成长之路,弥足珍贵。
四、与尺码相同的人结友交朋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今的时代,还要加上一条,“交千个友。”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寻语文同道之人,友语文有识之士,谋语文教学之道是一件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事,对于教师个体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友结良朋,互动生慧。
20世纪90年代,中学语文界有个“苏鲁豫皖中语会”,这是江苏、山东、河南以及安徽四省的一个中学语文研究民间组织,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会议,我连续参加了七次这样的会议。苏鲁豫皖中语会,成了我语文教学路上的又一向导。就在这样的会议上,我得到过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黛娜、苏立康、刘国正等语文前辈与先锋的签名题词,这些题词,我都一直珍藏着。记得于漪老师给我的题词是:“追求卓越。”这是我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他们的题词似灯塔一样,至今还在前方指引着我前行。
每次活动除了听课、听报告,会后交流之外,我还能结识全国各地的语文之友。每年这样的活动都能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在许可的情况下,我都不放过机会,主动或乐意与他们交流切磋,从而成为语文教学上的朋友。在活动期间,夜深了大家仍聚在一个房间交流研讨,这是常有的事。后来有了网络,广结良朋的机会就更多了,论坛、博客、QQ群都成了交流的平台,我并不拘囿于一个学校教研组进行简单浅显的交流,而是与全国优秀有为的语文老师形成“学习共同体”,经常互动探讨。这样的互动研讨,对于激发教学思维,吸收最新理念,促进自身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2007年3月,我在教育在线语文沙龙论坛上搞起了“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 教研组以“相互激励、你帮我助、交锋研讨”为基本姿态,以“日常交流、定期研讨”为基本模式,以“民主平等、开放进取”为基本原则,以“提升个性、共同进步”为基本追求。这个教研组后来成为教育在线语文沙龙的一道风景。现在,我还经常活跃在诸如“对话语文QQ群”“追梦教师微信群”等诸多网络教研平台上。我一直认为,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研修是“多快好省”的研修方式。
我的感悟: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
现在与青年教师交流的时候,常有人这样追问我:你的专业发展经验中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常常只是两个字:理,情。
“理”谓何?就是说作为教师,要想抵达自己专业发展的诗与远方,首先得要明理。这个理就是再简单朴素不过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换一种说法就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这些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常识。
所谓“情”,就是在明白与相信这些朴素的理之后,还要让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与梦想,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富于热爱与激情、对自己站立的课堂生发出由衷的喜欢与执着。毕淑敏曾说过:“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我非常认同与欣赏这句话。我的专业发展经历充分证实了这句话,无数优秀老师的成长也无不应验了这句话。
我始终认为,一个教师能否取得较好的专业发展,真正的主导因素是是否具有强烈的“我要发展”的自主意识,而不是怎么发展的方法。明了理,动了情,自然专其事。
这就是我的教育人生,供您参考。
(作者系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