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评价政策发展历程与启示
——基于2001-2022年教育评价政策文本的分析

2024-01-03 12:41贺晓婕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政策素养

贺晓婕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5)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早日建成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需要破解教育评价改革这个难题[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2]。这一段话中指出了我国教育评价一直以来存在的“五唯”等问题,为我国下一步进行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抓手。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到,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3]。同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4]。2021年3月18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5]。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件等指导评价体系改革。

本文选取2001年1月至2022年7月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通过分析这些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来了解这二十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政策的演变过程,以期能从中得到一些相关启示。

一、教育评价政策文本来源及研究设计

(一)教育评价政策文本的选取

在我国,制定单独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并不多,但有些和教育相关的一些政策文本会提到“教育评价”。所以,教育评价政策文本主要是指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所颁布的关于教育评价的纲要、决定、意见、计划、条例等。本文选取了2001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期间国家层面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作为分析对象,共计15份,具体的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的名称、发文机构以及发布年份如表1所示。

表1 2001年1月至2022年7月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

(二)教育评价政策文本分析

通过将15份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导入Nvivo11Plus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和分析,得到了图1,2001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词语云图。通过图1可知,高频词有教育、学校、发展、制度、教师、学生、评价等等。把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的这些高频词放在原政策文本中进行理解,可以了解关于教育评价的评价制度与机制、评价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还可以体现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对于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及政策倾向。

图1 2001年1月至2022年7月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词语云图

(三)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利用中国知网可视化工具,以“教育评价政策”为主题,锁定日期区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对相关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在这期间的发文量,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发现:从2000年开始到2011年,有关教育评价政策的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于2011年到达一个峰值后,就呈现了一个比较快的下降态势,到2012年之后慢慢回升,然后到2013年、2014年、2015年就比较趋于稳定。2015年以后也一直在稳定值的范围内波动。检索到的相关研究的主题主要聚焦于政策评价、教育政策、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等。研究内容主要关注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国内外教育政策的对比以及启示、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及未来展望等方面,专门针对于教育评价政策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 2001年1月至2022年7月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本进行一个分类、整理、归纳和分析,了解这二十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政策的演变过程,从中去获取一些启示。

图2 2001年1月至2022年7月有关教育评价政策研究的文献数量

二、教育评价政策的发展历程(2001-2022年)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的评价,是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服务的。国家通过颁布有关教育评价的相关政策来促进教育评价的改革,最终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使教育朝着让人民满意的方向前进。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素质教育、21世纪初进行了新课程改革、2016年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把“发展素质教育”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等一些具有标志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事件,可以帮助我们从总体上对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划分为几个阶段。由此,本研究将2001年1月至2022年7月有关教育评价政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发展性评价为重”的教育评价以及“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两个阶段。

(一)“发展性评价为重”的教育评价(2001-2015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随之而产生。随后,很多地方开展了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旨的教育改革试验。此时,教育评价改革及研究也随之在进行着。素质教育慢慢成为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中,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等内容[6]。这些内容体现了国家教育行政主体旨在应试教育和评价改革中,落实素质教育,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在该政策文件中,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同年6月8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针对这样的具体目标,该政策中提出了“三个建立”的解决办法,分别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7]。”这些内容体现了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具有发展功能的教育评价。同年7月1日,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其中提出了教育评价目前所处的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现行的课程教材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针对该现状,该政策提出了:“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8]这些内容体现了现行的评价体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2002年,我国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再次强调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9]该政策文件中再一次体现了国家对建立促进发展的功能的教育评价体系的迫切。2007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探索综合评价、多样化选拔的招生录取机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和指导体系。”[10]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正在努力建立健全发展性评价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11]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2013年6月8日,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到了目前我国教育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针对这些问题,该政策文件还提出:“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2]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根据目前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方法之一,试图通过建立健全中小学质量评价制度来落实素质教育。2014年9月3日,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3]可以看出,我国鼓励通过规范综合素质评价来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同年12月10日,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提到了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评价内容、评价程序以及组织管理等内容[14]。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健全多元化评价标准,积极采用现代化评价方法和技术,保证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独立性,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15]可以看出,我国也通过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来规范教育评价,保证教育评价的科学和规范。

综上,“发展性评价为重”的教育评价这一阶段,通过对以上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可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再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评价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以及学习观等教育理念的盛行,迫切需要进行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由此,发展性评价体系得到重视。这一时期,在中国盛行的是发展性评价。它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发展性评价是以人的发展为取向的教育评价。它的主旨是人的发展,是指向人的动态评价。它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完全发展。所以,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而且还关注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的评价,而且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品格等方面的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性和自主性等。这样的教育评价能够更好地为人的主动健康的发展而服务。但是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因为它对怎样去实施没有具体、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不太好操作,容易流于形式。所以,我国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健全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二)“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2016年至今)

最近几年来,“核心素养”是国内国外的学者们都比较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需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核心素养”会受到如此重要关注的内在原因。我国于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6]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如何去落实核心素养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育评价方面,不能再以考试的分数等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需要提炼出学生所具备的一些核心素养,将这些素养进一步地具体化,使其具有操作性。这也是我国近些年一直在努力去做的事。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面向未来,明确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7]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试图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评价。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素质教育新阶段。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等内容,此外还展开了改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内容”。[4]我国为了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评价,首次系统提出了“四个评价”。通过聚焦四个评价,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2021年,《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出:“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除此之外,还提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实施、评价结果运用等内容。我国这次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实施、评价结果运用等进行了具体化、有针对性的表达,试图通过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落实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从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这一阶段,通过对以上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可知,这个阶段的教育评价正努力向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的目标而迈进,为培养具有现代化创新素质人才的目标而不断奋斗。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还是在延续上一阶段素质教育背景下所提出来的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具体个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目的。相比上一阶段,内容更加地明确、更加地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从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来,我国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件越来越聚焦核心素养的评价。核心素养是对当今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素养在本质上就是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的融合,是具体到个人的复杂的学习结果。那么对素养的评价就要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仅仅依靠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达到对素养的评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教育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也彰显了教育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追求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注人的个性、能力和需求差异的。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要满足不同的人的需求。这体现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既关注质量,又关注公平的教育评价。这也正是真正的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评价,我国需要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中下更多的工夫,争取早日建立健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

三、教育评价政策文本分析的启示

通过对2001年1月至2022年7月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政策文本内容的分析,可以清晰地把握这二十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政策的演变过程。另外,还能在政策的演进过程中审视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顽疾与挑战,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一)教育评价要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对教育评价政策文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教育评价需要更多地为具体个人的发展而服务,扭转教育评价的功利化倾向,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这让我们去审视目前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评价的现状。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评价的功利化倾向突出,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育评价强调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评价等。从教育评价的本质上思考,我们可以知道教育评价的根本旨归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是具有个性化、独特性、整体性的人,是具体、个人。而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要让每一个具体的人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由此,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教育评价时,方方面面践行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从评价内容来看,评价内容的设置需要基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置。评价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考虑到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差异性以及个性化。从评价方式来看,要让学生参与教育评价。在教育评价中,教师要能够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从评价标准来看,评价标准要具有差异性、超越性。评价标准既要能够测出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也要能够测出学生潜在发展水平。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制定评价标准。综上,我们可以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来进行教育评价改革,从而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公平。

(二)智能化时代赋能教育评价

通过对教育评价政策文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评价的发展是紧跟时代背景的。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教育评价唯有与时俱进,才能焕发出活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时代。这也给教育评价注入了信息化的力量,教育评价可以通过借助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建立科学的、规范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人的发展而服务。现代评价手段和技术日渐纳入评价体系,成为了主要的评价手段。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机遇。在疫情期间,“互联网+教育”的迅速发展让我们看见了智能技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等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课程形态以及评价体系等都发生了转变。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以后,越来越需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教育接下来需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创造力、创新精神的人才。那么,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教育评价,在智能化时代会迎来哪些转变呢?在评价体系方面,智能化时代的教育与传统教育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是否依赖数据。智能化时代的教育通过采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大量数据,记录下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能够关照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有利于基于数据进行教育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使得评价更加的多样,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可见,我们可以借助智能技术收集和每个个体有关的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开展差异化教学,就可以破除传统的教育评价弊端,如评价标准统一化、评价手段单一化、评价目的工具化等。智能化时代赋能教育评价,建立健全以“过程、能力、增殖、综合”为特征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而为新时代培育创新型人才,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

综上,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教育评价的发展离不开借助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优势,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智能化时代教育评价的机制、理论体系等方法和技术,一切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但不能忽视互联网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和安全问题,要使得智能技术真正地为教育评价的发展而服务,为了教育的发展而服务,为了人的发展而服务。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评价理论体系

在对教育评价政策文件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评价的发展相较于国外而言是比较晚的。例如2020年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而且,我国大部分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都是借鉴国外的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因此急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教育评价理论体系,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为早日建成教育强国打下基础。20世纪80年代,教育评价在我国才开始发展。相较于国外而言起步有点晚。从那时起,我国的学者开始了对教育评价的研究,对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概念进行了探讨。对国外的教育评价理论也在慢慢地摸索,对西方国家的教育评价理论进行学习和借鉴,出现了一些与教育评价有关的研究成果。国外发达国家有关教育评价的理念和措施等一直是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风向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需要一边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一边需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在自身的历史和土壤中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理论体系。西方教育评价理念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适合于西方国家,但是并不适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在我国实施并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我国可以鼓励有关教育评价的学者充分学习各国教育评价经验,从这些经验中收获一些有用的信息,然后再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理论体系,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发展而服务。 总之,我国需要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理论体系,彰显中国特色,贡献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政策素养
政策
政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助企政策
政策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