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琳玺
临平新城风貌图
科技型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创新主体,是吸纳高质量就业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主力军。杭州市临平区拥有1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备培育发展科技企业的良好基础。“十四五”以来,临平区深入实施科技强区、人才强区战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人才为核心集聚创新要素,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创新主体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临平区高新技术企业数从578 家增长到1142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635 家增长到1426 家。
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落地落实。谋划出台“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和2023年工作计划,实施六大专项行动、20 项具体举措,明确部门和平台、乡镇(街道)的年度任务,统筹推进全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建工作专班和5 个工作小组,多次专题协调工作推进事宜,实现上下贯通、条抓块统、统分结合。实施“1234N”攻坚方案,即1 套报表、2 级联动、3 大政策、4 个阶段、N 项攻坚,合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工作。
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通过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科技企业集群不断壮大。联动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统计等部门,以及行业专家,组织开展科技企业政策辅导培训活动7场,面向1200 余家次企业开展培训辅导。2023年,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19 家,年度指标完成率达290.6%;539 家企业列入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公示名单,其中新认定企业311 家;新增省科技小巨人企业4 家。
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持续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开展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清零行动”,制定《关于临平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提升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上下联动,分片区召开研发费用投入攻坚行动工作推进会,分解落实指标任务至平台、乡镇(街道),及时发现问题、精准分析原因、共同提出对策,多次开展督导服务,推动各项工作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多则多,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序衔接、有力推进、有效落实。2023年,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7 家、省级研发机构19 家。
聚焦重大科创平台,持续深化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中服科创研究院、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等一批标志性科创平台建设。今年以来,国科大杭高院光电智能感知研究院挂牌成立,临平区与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共建1 亿元的概念验证天使基金,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增材制造中心完成初步建设。服务型制造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列入2023年市级验证中心创建名单。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国家、省、市重大科研攻关计划,深入实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链重点领域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引导企业做好市级以上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申报工作。2023年,8 个项目列入市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申报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23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由运达风电研发成功的全国首个13 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全功率试验平台已完成首次测试并成功并网;由贝达药业研发的全国首个用于治疗肾细胞癌的国产1 类靶向新药伏罗尼布片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由地卫二空间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国首颗人工智能遥感卫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成功发射。
聚焦创新载体建设,迭代升级大孵化器战略,2023年,新增孵化载体11个、新增物理空间46.65万平方米。新认定算力小镇、长三角智慧谷2 家园区为省级小微企业园,推荐六和桥丰收加速器等7 家园区申报市级孵化器。持续加强对孵化载体的考核评价,支持优质科技类孵化载体发展壮大,2023年6月召开全区小创园区联盟第一次会员大会,65 个成员单位参加。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国家级开发区和两个省级高新园区为依托,争当“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排头兵,聚焦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建设目标,加快打造半导体、生物医药、专精特新3 个“1 平方千米”产业集聚区,重点加快倍仕得、杰西嘉、双子等4个项目落地建设。推进“红丰创新带”建设,引进临平区首个诺奖项目晨伫生物,与8 所高校签约战略合作。
临平新城以打造工业互联网小镇、算力小镇为抓手,大力招引科技项目,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新招引以翊天科技、银河水滴、融易算、中科格物智信为代表的数字科技、算力项目,逐步形成以浙江图灵算力研究院为“智库”引领的算力产业集群。
大运河科创城聚焦“重点区块、重大项目、发展需求”三大方向,全面拓展科创发展空间、加大科创产业招引、集聚科创人才合力,助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连续举办“大运河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全国400 余个项目报名参赛,覆盖150 余所高校,促进青年人才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艺尚小镇匠心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