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辉
2021年6月,长兴县出台《长兴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力支持打造人才强县创新强县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接近立法层面提出“支持政府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软投入,全力推动科创资源跨区域共享利用”等系列措施,成为全省一大创举。2023年以来,长兴县以深入贯彻落实《决定》为主线,全面推进“九项举措”落地见效,牵引带动创新深化的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强力造浓科创氛围。探索企业创新能力评价、“135”四位一体动态培育、工业“50 强”企业研发投入加码、乡镇科技工作会诊等机制,举办长三角氢能产业高峰论坛和长三角科技创新智库青年论坛、创新强县专题研讨班、科技创新争示范攻坚项目比看现场会等活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西安、天津等地联合高校院所举办技术成果交流对接会,组织专家来长兴开展合作交流活动50 余场。强力培育科创企业。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新增省科技领军企业2 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 家(数量居湖州市第一),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02 家,新申报高企并通过专家评审82 家。加强“金象金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新增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为6 家、10家。注重源头培育科技企业,打通科技项目和人才堵点,打造县级科创英才项目。突出科创资源供给,新立项中央引导资金项目1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 项、县级“揭榜挂帅”项目18 项,新申报省“尖兵”“领雁”项目19 项,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8家。强力建设科创平台。合力建设高能级科技园区、孵化平台和科研平台,长兴高新区成为推行创建制以来首批由省政府发文认定的高新区,南太湖青创园晋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系年度全市唯一;北京科技大学华西新材料长兴研究院主体建筑进入装修阶段,白马湖实验室长兴氢能基地和太湖之滨新能源研究院建设积极推进;全力争创省绿色低碳安全储能技术创新中心。
增强人才工作合力。每月召开重点人才工作例会,专题研究政策制定兑现、重点人才项目评审等事项,协调解决相关问题400 余项。高标准完成湖州未来大会子活动2 场,高规格举办招才引智出征仪式等活动,成立7 支人才招引“特战队”,聘任15 名主导产业招才引智顾问。推进产才深度融合。遴选108 家重点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编制年度人才引育发展计划书,以“一人一策”确保“才企”精准对接。打造“五个一”全链式引才体系,构建“1+3+N”园区综合发展格局,推动人才集团发展壮大,创成“南太湖精英计划”产业园7 家。探索“产业引领+平台主战+部门支撑”办赛体系,组建5 支总规模超10 亿元的人才科创基金,举办首届“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等。提高人才服务能力。打造“才安长兴”人才服务品牌,构建县乡企三位联动租房保障体系,提供多户型人才公寓1.15万套,共解决社保补缴、人才购房、就医就学等“关键小事”1800 余人次。依托专场招聘、高校联盟、访企游学等载体,吸引青年人才来长兴创业就业,共招引大学生10070 万人,其中青年博士29 人。探索积分评价机制,评选工匠系列人才68 名。
突出项目招引。加力谋划和推进先进制造业体系构建,全力推动“1+4”产业链招商。组织招商引才推介会,建立微信小程序版智慧招商平台,为在谈项目提供用地、能耗、排放指标等服务。构建“链长+链主”的双链协同机制,各产业链链长由相关县领导担任,负责统筹谋划产业链重点项目招引。出台《长兴县关于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智)工作体系机制的实施意见》,健全招商引资(智)流转机制等。突出资金支持。建立“首贷”风险补偿机制,对科技型企业(项目)开展分层分类梯度培育,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长兴板块”,入选全省首批拟上市公司口碑声誉评价工作试点县。首创服务企业上市“闭环18 条”流程机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科创人才基金已投资4 个项目,投资额为1900 万元。突出载体升级。建有5 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2 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聚力建设全链条产业孵化体系,有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速集聚科创资源。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深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全力打造县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引导各乡镇(街道、园区)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今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499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418 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5.2 件,居全市第一,新增中国专利奖1 项,获评首届省知识产权奖3 项。新增专利权质押融资额17.68 亿元、商标权质押融资额2.13 亿元,成立“绿色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审判。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提升执法监管水平。今年已查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0 件,罚没款29 万元。新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87 件,审结95 件,判决结案7 件,调撤率达91.5%,服判息诉率99%;新收知识产权刑事案件5 件,审结4 件。推进司法行政衔接协作,优化“知识产权+共享法庭”建设布局。
在财税、审批保障上精准发力。对重点扶持的首台套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制度。降低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政府采购比例。加强培训宣贯,推进税收优惠享受。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方面,379 家高企今年预缴享受高新技术减免额31438 万元;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面,690 家企业今年预缴享受加计扣除金额487022 万元。开展科技型小微项目能评、环评“两评联审”试点,实现报告批文“二合一”,缩减审批时限。在投入、引导服务上精准发力。抢抓长兴软投入省级地方标准发布机遇,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度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占GDP 比重达3.47%,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全社会软投入80.5 亿元,相当于综合投资比重达22.53%,比上年提高3.75 个百分点,创新指数高于180,居全省第一梯队。通过融媒体平台及时报道科技和人才工作活动与成效,对外展示、推介长兴的经验做法,已在省级及以上媒体播发80余篇。推进乡镇(街道、园区)考核,月度、季度考核亮晒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科创英才等5 项指标的完成率及排名,年度考核3 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