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茂仓 周朝生 丁文勇
浙南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大楼(效果图)
日前,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现场会在温州市举行,农业农村部、国家渔业渔政局和各省(区、市)主管部门、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负责人以及水产专家学者等100 多人齐聚温州,现场考察了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永兴基地在海水种业、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和数字渔业等领域的创新与示范情况,研究所多年全力打造的高效生态渔业特色样板,赢得了行业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隶属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是一所专业从事海洋与渔业研究的省级公益性科研机构。历经70年发展,研究所从仅有10 名人员的温州专区水产技术指导站,发展成为拥有100 多名科研工作者、超1.1亿元固定资产、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农业特色科研院所。多年来,研究所扎根温州,主要承担水产良种良法、海洋渔业生态等科研工作,曾获“全国海洋先进集体”、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百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取得500 余项科研成果,获各类奖项112项(其中国家、省部级57 项),取得国家水产新品种4 个,有力地推进了浙江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助力浙江现代渔业先行示范。
几十年来,研究所紧紧把准海洋养殖的前沿脉搏开展科研创新,成果斐然。
20 世纪60年代,海水养殖产业开启全新的发展时代。随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突破海带人工移植技术,研究所积极参与紫菜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并取得成功,掀起了海水养殖第一次浪潮,让藻类进入了百姓食谱。参与的“紫菜人工养殖研究”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0 世纪70年代,研究所连续突破了中国对虾亲虾越冬、人工育苗、多次产卵、海虾淡化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中国对虾育苗难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依赖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推动浙江省对虾产量从1 万吨迅速发展到20 万吨以上,形成以对虾为代表的海水养殖第二次浪潮,助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对虾养殖大国。相关成果分别于1983年、1987年、1991年、2001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成就了研究所“对虾所”的美誉。
20 世纪90年代,研究所在国内率先突破泥蚶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后又全面突破滩涂贝类系列十多个品种的苗种生产技术瓶颈,助推以贝类为代表的海水养殖第三次浪潮,浙江省贝类养殖产量20年来增长了近10 倍,造就了清江“中国牡蛎之乡”、乐清“中国泥蚶之乡”、龙湾“中国文蛤之乡”金名片,奠定浙江贝类苗种产业在全国的龙头地位,使海水贝类养殖成为浙江省支柱产业,成果分别于1979年、2000年、2009年、2017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就了研究所“贝类所”的美誉。
近年来,滩涂贝类种质退化、产能下降等瓶颈问题逐渐凸显,研究所加快推进高产新品种可持续选育技术研究,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新技术,育成全国唯一泥蚶新品种‘乐清湾1 号’、全国首个滩涂贝类文蛤新品种‘科浙1 号’、文蛤抗病新品种‘科浙2 号’,率先完成泥蚶全基因组连锁图谱绘制,定向选育低富集重金属泥蚶、抗病文蛤、高产缢蛏、速生青蛤等新品系,完整构建了滩涂贝类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和健康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破解了优良种质创制和良种培育“卡脖子”难题,并推进形成以温州为核心,辐射沿海和东南亚地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滩涂贝类养殖产业,成为“地瓜经济”的典范。
南美白对虾虾苗
与此同时,研究所加强与美国、日本、泰国等近20 个国家的国际一流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针对南美白对虾种源依赖国外的“卡脖子”难题,联合水科院黄海所,自主培育高产高适应性对虾新品种,建成国内首个南美白对虾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和省内首家南美白对虾良种场,国内首创适应河口地区南美白对虾生态育苗技术,创新国际领先的繁育用水处理技术、低温期育苗环境控制技术等,实现了浙江省南美白对虾自主育种零的突破。
针对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研究所建立了浙江温州省级大黄鱼原种场,研发27 椎大黄鱼国家新品种,培育坛紫菜‘浙东1 号’新品种和耐高温新品系,并开展了棘头梅童鱼、刀鲚等本土特色鱼类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助力打造温州“一鱼两菜”金名片。
经过30 余年持续研发推广,研究所集成创新了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陆基多生态位高效循环养殖模式、紫菜冷藏网反季节养殖模式、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模式四大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创新了“贝苗集约化中间培育”“海水池塘跑道式鱼贝混养”“缢蛏底铺网养殖”“养殖尾水处理”等16 项实用新技术,树立了水产绿色养殖新样板,在2023年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现场会上,赢得了行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做好集成示范的同时,研究所也积极抢占数字渔业创新高地,引领数字渔业发展新方向。通过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入开展了数字渔场构建技术、高效生态智能化设施养殖与管控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了浙江省首个海水数字渔场,创建了对虾无人数字化养殖工厂,节省劳动力80%,亩均效益达30 万元;构建了海水鱼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实现水质闭环控制、饵料精准投喂、病害在线预警和水产品品质反馈管控,养殖饵料系数降低11.2%。
在做好科研创新的基础上,研究所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打造了南美白对虾、滩涂贝类、大黄鱼等成果转化拳头产品,构建了渔业资源养护、海水养殖转型、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三大技术体系,强化资源养护、养殖规划、尾水治理、水产品检测等技术服务,不断为地方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所大力实施“科技促共富”行动,与沿海7 个县区建立了所地框架合作协议,与10 余家院校在数字渔业、良种选育、生态养殖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在10 多个养殖企业开展良种良法推广示范,助力温州本土渔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研究所深化“三联三送三落实”服务,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科研团队和技术人员资源优势,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良种供给、病害检测、养殖技术指导等全流程技术服务,加快推进山区26 县和海岛县共同富裕。
未来,研究所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海水养殖种业强基、设施增地、模式增效、绿色发展,为浙江渔业领域两个“先行示范”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