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西湖区科学技术局
西湖区以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高新、高人、高能级平台“四高协同”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提升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三就地”水平,串联技术“成果场”和产业“应用场”,以创新“一公里”策动成果转化“千万里”,构筑具有辨识度的、西湖特色的成果转化首选地。西湖区连续两年成功捧回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科技进步创新指数达266.8,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三;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4.36%,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居全省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连续17年保持全省第一位。
●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创新能级
积极抢抓央地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窗口机遇期,先后与中国兵器、中电金信、中国船舶等“国字号”央企开展技术合作,搭建智元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7 个,落地牧星科技、零重空间等生态企业200 余家,政企研三方共建杭州“空天地海”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省首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完善“116N”新型实验室体系,落地全省首个国家实验室、首个国家军事重点实验室,助力浙江省顶级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截至2022 年,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 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87个。
●建立合作机制,加强联合攻关
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13家属地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大力发展环大学创新型经济,探索“资产盘活+资源协同”“技术领衔+市场驱动”“多元服务+创新载体”“一链一院一基地”“区校共建+产城共融”等五大模式,共同打造合作载体66 个。布局“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带”“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环中国美院、音乐学院创新圈”等环大学创新区块,其中“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被纳入全省第一批创新深化试点。2023 年1-10 月,累计引进高质量高校经济项目161 个,促成高价值产学研合作项目152个。
●开展引才行动,强化人才激励
积极构建“首席科学家—创新型领军人才(团队)—科技从业者”的人才矩阵,持续落实“西湖英才计划”等,创新实施“栖西聚才”专项行动,发布“引智合伙人”计划,聘请头部企业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省顶尖人才担任“栖西引智大使”,在全球视野中招引优质人才,吸引高端人才落户西湖创新创业,已形成施一公、王坚等48 名院士领衔,数百名“鲲鹏”科学家、领军团队支撑,40 万创新人才集聚的最强雁阵。
●设平台畅交流,推动供需配对引需求
发挥紫金港科技城、云栖小镇等科创平台的聚势作用,科技、商务、企服中心等多部门协同作战,深入企业挖掘需求,形成“一季度一征集”常态化工作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实施成果供需“握手计划”,聚焦工业设计、虚拟孪生、增材制造、科学仪器、生物医学检验等5 大产业赛道,挖掘100 项技术需求,寻找100 名技术导师,实现科学家与企业家按需“配对”,携手开展技术攻关、联合创新,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23 年以来,已征集需求182 项、匹配需求78 项。74 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30 个项目获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立项。
●立标准强体系,推动升级转型增需求
以“高质量、高价值、高人才”为评价标准,完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建立“优质成果项目库”,每年评选50 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并实行动态管理。健全“科中小—国高企—独角兽—领军”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青鸟计划”“飞天计划”“凤凰计划”等,推动“苗木”“灌木”“乔木”企业集群式生长,2023 年以来,共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65 家,培育(准)独角兽企业5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
●建园区树典型,推动增量提质扩需求
制定《高校经济标杆园区创建标准》,从“有深度合作、有空间特色、有主导产业、有领衔人才、有服务体系、有活动品牌”等6个标准和13个维度,对浙江财经大学金融科创园、西湖大学科技园、铂悦城科创园等入围园区进行集中评审,优选一批产学研合作深入、产业特色鲜明、成果转化显著的标杆园区作为典型示范,推动园区打造产业孵化体系。如西湖大学科技园标杆园区,依托西湖大学现有红细胞治疗、3D 打印、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技术,通过校地合作孵化生命健康领域企业27 家,企业总估值超100亿元。
●重塑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深化路径载体,成立区级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中心,下设N 个社会化运行分中心,打造X 个成果转化承载基地,构建“1+N+X”网状架构统筹集成全要素转化流程,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联合西湖大学、浙江大学控股集团等高校和企业,通过“一中心一基金一体系”的新型转化模式,建立西湖启真创新、西湖大学创新药物等5 个概念验证中心,目前累计入库项目134 个,验证项目46 个。设立西湖科创直投基金,以市场化模式进行专业化运营,已向33 个高校人才创业项目投资2.73亿元,合计带动社会融资20.06亿元。
●建设专业转化服务队伍
培养全域化服务人才队伍,发动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级重大项目承担企业、各级载体运营单位申报科技成果转化员,发挥专业技术能力推动企业自主成果转化。推动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浙江)浙大科技园(科创)实践基地,成功纳入市科技成果转化员建设工作试点城区,累计登记科技成果转化员357名,举办技术交易登记、研发投入等培训活动16场次,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60人。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
依托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投行,首批入池运营专利共计4171 件,总价值达2.6亿元。持续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筛选高价值知识产权,定向征集高质量专利,开展线下供需对接会、专利现场路演等活动,为专利开放许可提供全流程服务支撑。2023 年开展对接会5 场,覆盖中小微企业384 家;累计成交科技成果261项(含专利235件),成交金额1.88亿元。
加快科研成果输出,全面升级区校战略合作,加快“116N”实验室体系建设,围绕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鼓励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平台成果输出,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挖掘机制,从科研、实验中发现和挖掘一批优质成果,构建科技成果项目库。鼓励企业成果创造,实施“头部企业+科研平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产业应用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通过“揭榜挂帅”“握手计划”等形式,引导成果研发,实现产品的熟化和产业化。
健全概念验证体系,建设一批面向产业发展的综合类、专业类概念验证中心,完善中心成果挖掘、验证、熟化、孵化等专业化验证机制,充分撬动辖区各高校、企业等产学研创新力量,做强优质产业成果“源头筛选”,建成成果发现的主渠道、招商引智的“过滤器”。创新知识产权集成服务,依托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以高价值专利转化落地为目标导向,以“专利转化—创新孵化—产业化落地”探索高价值专利(项目)遴选、评估、培育、加速全流程跟踪机制,实现高价值专利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孵化。
加强科技金融赋能,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科创直投基金、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产业基金等全方位基金群,推动基金支持关口前移,引导资本市场投早投小投科技,覆盖概念验证、工作样机、工程化及生产线、产品生产的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全链条。建立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发挥市级成果转化员试点区作用,构建政府端科技人才岗、服务端技术经纪人、企业端成果转化员的三层体系,为成果挖掘、价值研判、市场对接等多渠道提供市场化、专业化全方位服务,培育壮大一批懂科技、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科技服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