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拱墅区科学技术局
拱墅区科技局聚焦研发投入核心指标,积极攻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全力推进各项科技指标争先进位。2023年1—9月,全区实现技术交易额90.34 亿元,同比增长307%,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在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创新深化三季度考核中,拱墅区分别排名全省第11位和第17位,两项指标均首次获“五星级”评定。
●紧抓规划引领“牛鼻子”
聚焦“全社会R&D 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5%以上”战略目标,赴高新区(滨江)、萧山区等地区科技部门、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进行调研学习,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拱墅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区的实施意见》《拱墅区落实“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2023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明确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倒排“时间表”,绘制“作战图”。
●推动科技创新“大合唱”
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例会,压实工作责任。科技部门全员分片包干18 个街道和园区,运用“科技创新动态监测法”和“工作提示单”充分赋能一线,对症抓药精准指导,有力推进各项指标任务攻坚,如技术交易额任务完成率从一季度全市排名第10 位提升至三季度第三位,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速由一季度-11.9%转为三季度预计增长12.2%。
●提升双招双引“快通道”
建强双招双引前哨站,瞄准武汉等地优质科技成果和人才项目,强化后方配合支持,做好招商信息“侦察员”、区情政策“宣传员”、项目落地“服务员”。通过主动敲门招商、参加各类活动,走访、对接商会、协会、校友会7个、人才项目32 个、企业136 家,开展谈判14 轮、洽谈35场;对接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近150 个,成功招引落地银泰商业深象智能科技等12 个项目,开展各类牵线合作对接20余项。
●完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围绕全区产业发展导向,迭代优化科技企业“全覆盖、全周期、精准滴灌”培育模式,加强科技企业主体培育,壮大科技产业队伍。1—9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3.1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排名全市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6.2%,占比排名全市第一位。积极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2022年拱墅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47个。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加快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资金、人才要素向企业研发平台集聚,鼓励申报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5 家,其中中美华东省级企业研究院平台2023年已吸纳国际国内技术成果合同51.72亿元。
●拓宽企业成长发展空间
加大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平台培育力度,为科技企业落地、成长、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全区现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众创空间19 家,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1 家,区级科创园6 个,各类双创平台面积达28万余平方米。
●加速导入产学研高端合作要素
瞄准技术链前沿上游,主动对接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全力打造产学研高能级平台。目前,香港理工大学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已完成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并积极推进;中美华东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建设的合成生物学技术研究院成果初显,已有在研项目30余个,孵化企业2家。浙江大学全息智能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边缘智能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级引领性平台项目正加快洽谈中。
●加强优化助创新高质政策要素
完善研发奖励鼓励支持、创新券普惠支持、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支持的立体式研发投入补助政策,预计2023 年将兑付资金4000 余万元。梳理汇编科技企业上规奖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疏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让企业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敢于投入、加快投入。
●加快丰富店小二高效服务要素
强化服务直达,通过走访、电话联系、线上解答等形式,向全区600 余家科技企业点对点宣讲政策。依托杭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建立区级技术合同登记点,在浙江工业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分别设立登记服务点,扩大便企服务“辐射面”,累计服务300 余家企业。成立区科创联盟,打造集院校、中介、政府等一体的专业化服务队伍,融合提升“全员跑企业”“科创微课堂”“专家门诊式预审”等特色服务,举办凤栖谷生命健康论坛等高层次活动十余场,充分激发科技创新生态活力。
不断加大科技支持政策力度,落实《强化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拱聚英才·拱赢未来”运河沿岸名区人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强化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项目财政资金投入,对研发投入累计最高给予1000 万元补助,对顶尖人才项目给予最高1 亿元资助,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对企业科研创新的支持保障,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从2021 年的0.98%上升至2022 年的1.09%。2023 年上半年,拱墅区国家级海外人才计划申报64名,同比增长137%,增长势头较好。
围绕打造“1+4”产业生态圈,以服务省、市、区重点发展目标为导向,强化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与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合作,积极推进浙江大学全息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太空实验室杭州基地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做好政企、政校企、政院企共赢文章。推进完善科技项目招引的分级决策机制,把企业研发投入作为评估新引进企业“优、强、大”的刚性指标,力促新落地的产业项目尽快形成研发投入新增长点。
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优化迭代“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队伍,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持续增长。多形式推动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提升规上企业研发强度。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创园”的孵化链、生态链,推动各类平台数量规模持续增长,为科技企业落地成长打造广阔平台。
实施顶尖领军人才补短增效行动,出台支持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十条和“智汇运河”八条意见。紧抓科技部正式批复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落地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契机,积极拓宽与英国、法国、德国、芬兰、丹麦、挪威等国官方组织、商会、协会合作,加大外籍科创类项目招引落地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引才育才主体作用,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激励和青年人才生活补贴。大力实施“大运英才”项目计划,发挥“专家评”和“直通车”两类通道作用,定期开展分析研判,不断迭代提升,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政策吸引力。
聚焦研发投入提升和技术创新突破,加强金融、服务等要素集聚,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大基金扶持,区级政府产业基金与阿斯利康、启明医疗等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17 支,基金总规模43.2 亿元;区属国企市场化投资项目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14支,基金总规模122.6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金融支持。成立拱墅区科创联盟、金融联盟等载体,融合提升“全员跑企业”“科创微课堂”“专家门诊”等特色服务,举办高层次创新创业活动,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积极探索发挥本地化技术转移最优路径,不断完善技术成果产业化生态体系,搭建常态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企业和院校提供科技人才、科研成果、检验检测、技术需求、科技政策等一站式信息,打造“线上+线下”服务新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社会化的产学研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中间转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为产业发展孕育创新成长新动力。聚焦招大引强,努力打造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争取多落地亿元以上项目,培育服务型龙头企业。实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揭榜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自建或联合社会化服务机构共建专业化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提供科技创新成果“供给榜”,由有技术需求、符合应用条件的区内企业进行揭榜转化。积极推进概念验证支持计划,加快拓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在项目孵化、技术服务等方面产出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