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雷,李云霞,师建泉
(河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吸引高端人才聚集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会成为高端要素特别是人才流动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9 年来,河北省与北京市的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不断缩小,绝对差距仍在持续扩大。京津冀地区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居民收入差距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与长三角地区对比,对京津冀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河北省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民生政策提供依据。
河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北京市比重不足四成,绝对差距持续扩大。从截面数据来看,2022 年,京津冀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河北省仅为30867元,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北京市相差46548元,河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北京市的39.87%。从趋势来看,2013—2022 年京津冀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由2013 年的25640 元扩大到2022 年的46548元,扩大了20908元,扩大了1.82倍。对比长三角地区,2022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安徽省为32745元,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相差46865 元,安徽省为上海市的41.13%。从趋势来看,2013—2022 年长三角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也在持续扩大,由2013年的27020元扩大到2022年的46865元,扩大了19845元,扩大了1.73 倍。对比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两个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差别不大。但河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北京市的比重低于安徽省占上海市的比重,十年间京津冀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的倍数却大于长三角地区。
如果按照2019 年前长三角地区范围来观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江苏省与收入最高的上海市的差距更小。从截面数据看,2022 年江苏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862元,为上海市的62.63%,绝对差距为29748 元。从趋势来看,2013—2022 年长三角地区江苏省与上海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由2013 年的17398 元扩大到2022 年的29748 元,仅扩大了1.71 倍。显然这个差距要比京津冀地区中河北省与北京市的收入差距更小(图1)。
图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对比(单位:元)
通过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工资性收入差距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
2022 年,河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278 元和19364 元,分别是北京市的49.13%和55.72%;安徽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133 元和19575 元,是上海市的53.71%和49.27%。对比相关数据,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北京市的比重明显低于安徽省占上海市的比重。从相对趋势来看,虽然2013—2022 年河北省与北京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都在逐步扩大,但是2013—2014 年河北省与北京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小于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2015 年之后,河北省与北京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相比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越来越大。
从相对差距来看,2013—2022 年,虽然北京市与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比、上海市与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是2013—2014 年北京市与河北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变化幅度小于上海市与安徽省的变化幅度。2015 年之后,历年北京市与河北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变化幅度均高于上海市与安徽省的相对变化幅度(图2)。
图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对比
2022 年,河北省与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4274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差距、转移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经营性收入差距分别高达25905 元、10888 元、9611 元和-3028元,分别占京津冀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比重为60.6%、25.47%、22.48%和-7.08%。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3890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差距、转移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经营性收入差距分别高达22169元、11106 元、6663 元和-5462 元,分别占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比重为56.99%、28.55%、17.13%和-14.04%。对比长三角地区,虽然工资性收入差距都是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但京津冀地区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占比要高出长三角地区3.61个百分点(表1)。
表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结构对比单位:元
1.京津冀地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明显大于长三角地区
从截面数据看,2021 年河北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85611 元,仅相当于北京市的42.49%,比北京市少115893 元。对比长三角地区,2021 年安徽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97445 元,相当于上海市的49.70%,但高出河北省占北京市的比重7.21 个百分点。从趋势来看,2013—2021 年,京津冀地区中河北省与北京市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绝对差距由2013年的51465 元扩大到2021 年的115893 元,扩大了64428元;长三角地区中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绝对差距由2013 年的42548元扩大到2021年的98608元,扩大了56060元。虽然京津冀地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绝对差距走向和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绝对差距走向均呈现扩大态势,但京津冀地区的差距明显大于长三角地区。
从相对差距来看,2013—2021 年,京津冀地区中,北京市与河北省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对比由2013 年的2.21 扩大到2021 年的2.35;长三角地区中上海市与安徽省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对比由2013 年的1.87 扩大到2021 年的2.01。虽然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对变化幅度均为0.14,但京津冀地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对差距却比长三角地区相对差距高出8368元(图3)。
图3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比
图4 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对比
2.京津冀地区城镇单位不同所有制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大于长三角地区
对比发现,河北省城镇单位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偏低。从绝对差距来看,2021 年河北省城镇单位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只有83257 元和87690 元,仅占北京市的38.37%和43.97%,远低于北京市133752元和111736 元。对比长三角地区,安徽省城镇单位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达122589 元和87529 元,占上海市的52.37%和44.85%,低于上海市111493 元和107642 元。数据结果显示,河北省与北京市的城镇单位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绝对差距均明显高出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差距。从相对差距来看,2021 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单位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对差距分别高出长三角地区0.7 和0.04。京津冀城镇单位政府部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值得关注(表2)。
表2 2021年城镇单位不同所有制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对比
3.京津冀地区城镇单位不同行业间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距大于长三角地区
在19 个行业门类中,2021 年河北省与北京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绝对差距超过10 万元的行业高达9个,差距由大到小为: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中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距超过20 万元的行业为金融业,差距高达202799 元。反观长三角地区,安徽省与上海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绝对差距超过10 万元的行业有8 个,差距由大到小为:金融业,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中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距超过20 万元的行业有金融业和采矿业2 个,差距高达287538 元和202658 元(图4)。
从2021 年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绝对差距来看,京津冀地区差距大于长三角地区差距的行业高达10 个,差距由大到小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制造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表3)。
表3 2021年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距单位:元
从2021 年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相对差距来看,京津冀地区差距大于长三角地区差距的行业高达12 个,差距由大到小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数据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相对差距较大,要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表4) 。
表4 2021年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距对比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缩小京津冀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关键是要提高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重点是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针对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偏低的实际,要全面落实现有增资政策。河北省机关事业人员多数在基层单位工作,这部分人群也是河北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主要来源。河北省要全面落实符合国家标准的各类津贴补贴政策,特别是要全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和公务交通补贴等有关政策,按规定逐步提高乡镇工作补贴标准,重点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同时,要进一步缩小职务薪资差距,特别是市、县机关事业单位的基层人员薪资差距。
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调整的背景下,按照优先提高规范津贴补贴标准、健全完善改革性补贴制度、提高奖励性补贴标准的思路,研究提出提高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的具体办法,尽量做到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与人均GDP 相适应。一是在提高机关人员待遇上,可借鉴安徽省等做法,提高绩效奖励金额和公积金缴费基数,同时对无房或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增设住房货币化补贴[1]。二是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待遇上,可借鉴安徽省做法,提高事业单位绩效奖励标准;可借鉴甘肃、河南、山东等省份做法,增设事业单位交通补贴;可借鉴湖南省做法,增设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补贴[2];可借鉴北京市和河南省等省市做法,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标准;可借鉴山东省做法,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推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进一步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创造活力。河北省要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加快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尽快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国家申请作为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试点,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扩大薪酬分配自主权,把薪酬分配同绩效紧密挂钩,向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向从事基础科学教学和基础前沿研究、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3]。二是要大胆改革创新,适当允许公益性科研机构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充分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避免创新资源浪费。
河北省要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健全落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协商实效。一是尽快实现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覆盖,形成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者贡献挂钩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二是提供获得公平收入的机会,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和劳工制度,改善教育环境,加大职业教育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来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三是扩宽就业创业渠道,以实施扩大就业、再就业工程为切入点,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收入水平,着力提高以低收入家庭为主要对象的城镇居民增收能力。
河北省要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4],通过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盘活居民存量资产等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一是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通过创新金融体系、强化投资理财渠道监管、规范交易方式、探索网络交易模式,丰富和规范居民金融理财工具和投资产品,提高居民股权红利收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二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住房公积金租赁补贴,加大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市民租房的支持力度,为居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三是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大力盘活居民闲置资源,有效实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发展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个人闲置资源共享利用,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四是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改革,鼓励农民以现金出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不同形式入股农村经济实体,增加农民股份性财产收入。
河北省要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重点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在财力允许范围内,根据物价上涨情况逐步提高城镇困难群众的补助标准,尤其是提高60 岁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补助标准,为低收入群体构建严密的社会保障网。同时,河北省还要进一步加强雄安新区疏解人员的子女教育、医疗、住房、薪酬、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策落实,发挥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