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庆银 骆晓彤
[摘要]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随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迅速培养与造就大批干部,承担起领导抗战的历史任务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面临的紧迫问题。为迅速建立起干部队伍,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采取开办各类培训学校的办法来应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及时又有针对性的党政军地各方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抗战时期山东党组织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敢于克服困难,勇于自我革命的生动表现。山东抗日根据地卓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应对了“干部荒”的紧张局面,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山东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培训;学习教育体系;自我提高;干部荒;
[作者简介]任庆银,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351;骆晓彤,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53。
[课题]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社科规划项目“百年视阈下山东党组织推进自我革命研究”(课题编号:21CDSJ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6-8031(2023)07-0025-05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要求全党不断提高“四个自我”能力。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党,不断地通过学习充实自己,以自我提高增强对复杂环境的自适应能力,满足革命斗争对党员干部能力的要求,这是非常必要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壮大起来。山东党组织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党员人数由1937年7月的两千余人发展到1940年底的11万余人。①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党员队伍的壮大,中共山东地方组织面临的紧迫问题就是迅速培养与造就大批干部,承担起领导抗战的历史任务。面对缺乏干部的问题,为迅速建立起干部队伍,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采取的办法就是开办各类培训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党通过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根据地培养了大批亟需的各类干部,较好地应对了“干部荒”的紧张局面。拙文以抗战时期山东党组织的自我革命为切入点,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员干部自我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党史史料和访谈资料,对抗战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党员干部培训的机构运作与历史成就有一个粗线条的认识,以期对党的自身建设和党领导下的干部队伍建设有所启发。
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地干部
作为抗战时期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1938年5月,徐州失守,武汉危急。毛泽东电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准备向苏、鲁、豫、皖四省挺进。根据这一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②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山东许多地方的党组织需要党员干部去恢复和加强,部队的各级领导指挥系统亟须干部来充实和提高,新建的抗日民主政权机关团体也需要干部去领导和组织,因此,山东的各级党政军部门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缺口很大,面临着“干部荒”的紧张局面。基于对形势发展的战略判断和对各类干部的急切需要,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于1938年6月创办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以培训抗战急需的党、政、军各级各类干部。因为较长时间驻在沂蒙山区的沂水县岸堤镇,所以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习惯上被称为岸堤干校。
建校伊始,干校招收第一期学员二百余人,建立了一个学员大队。为适应山东抗日根据地对党、政、军各级各类干部的需要,学员大队下设军事、政治、民运三个中队以分别培训相应类别的学员。1938年8月底,岸堤干校举办第二期培训班,招收学员达六百余人。由于学员增多,规模扩大,干校的管理和教学人员不足,教职工队伍亟需扩大。于是,省委决定通过选留和选调两种方式充实干校的班子和机构,即从干校培训的第一期优秀学员中选留一批,又从其他单位选调一批,所选干部迅速到位,在干校任职,从而建立健全了干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学机构,并设置了校部。校部下设政治、教育、总务三个处,处下面又设了若干个科。根据抗日战争对各类干部的进一步需要,第三期增设了妇女队,以培训革命事业需要的妇女干部。为了适应地方对青年干部和武装干部的需要,干校第四期分别增设了培养上述两类干部的地方青年队和地方武装队。随着学员队伍的壮大,学员大队也由一个扩编为两个。第五期又增设了培训教育干部的教育队和培训财经人员的财经队。干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机构越来越健全。
在办学过程中,干校以延安抗大为榜样,紧密结合实际,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扬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校风,实践了《抗大校歌》中所唱出的“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光荣传统,战场作课堂,学习当打仗,教学设备因陋就简,衣食住用以苦为荣。干校的生活虽然艰苦又紧张,但却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充满了乐观和愉快,成为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年羡慕、向往的地方。
干校不仅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革命熔炉,其教职员工队伍还是一支宣传队、工作队和战斗队。他们不仅不失时机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且还积极帮助地方进行政权建设、民兵训练、对敌斗争等。特别是在反“扫荡”中,他们活跃在沂蒙山区,不失时机、灵活机动地袭扰打击敌人,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同时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艰苦的磨练。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干校共办了五期,培养党、政、军、民、妇、青以及教育、财经等各类干部三千余人。1939年6月反“扫荡”时,干校基于办学条件不允许而停办。1939年9月,干校改为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随营学校由纵队直接领导,下设六个中队,有700多名学员。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随营学校确立了自己的办学方针,以军事教育为主,生活军事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学习战争的前提下,坚持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战斗保证学习,重视实践教学,强调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共同提高。1940年3月,该随营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与此同时,边区省委领导的各特委、支队,也积极创办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及各种训练队(班),培养了大批抗战骨干。这批骨干力量,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发展壮大,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抗大一分校为山东地方和部队培训了大量干部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因为一方面山东地大物博,人众枪多,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南可攻京(南京)沪,北可逼平(北平)津,是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对敌斗争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另一方面,山东党的基础和群众基础好。抗战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山东的地方武装力量发展很快。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干部不足,同时,根据地里广大的新干部也迫切需要适应形势变化进行能力的提升。为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工作,就地培养和训练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在山东开办抗日军政大学。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1939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抗大一分校)奉命开赴山东抗日根据地,主要开展干部培训工作。1939年11月底,抗大一分校离开晋东南太行山区,以“八路军挺进纵队”名义向山东进发,历时40余天,于1940年1月初到达山东沂蒙山区沂南县。当月改为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但习惯上仍称为抗大一分校。此时正值中央书记处发布《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③之际,抗大一分校的到来,给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山東抗日军政大学(抗大一分校)归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领导和指挥。上文提到,原第一纵队随营学校也并入抗大一分校。另外,以抗大一分校一大队为基础配备一百多名干部和战士,赴胶东组建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同时,抗大一分校调出数百名干部支援山东纵队和地方工作。由于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一块新建立的根据地,山东纵队也是一支新发展起来的部队,因此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队,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干部。抗大一分校的到来,为大量培训干部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保障。
首先开始接受培训的是部队干部。自1940年(春节过后)的2月中旬起,山东各部队选送的学员陆续报到,3月初举行开学典礼。这是抗大一分校(山东抗日军政大学)招收的第一期学员。据山东抗日纪念馆提供的数据,第一期学员共2670名。这期学员经过五个多月的训练,陆续于1940年8月至11月毕业离校,分配到第115师、山东纵队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政府工作。1940年12月,山东抗日军政大学又招收第二批学员,共2524名。
抗大一分校坚持毛泽东制定的抗大教学方针,贯彻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课程时,根据敌后游击战争的特点和环境,适时作出调整。学校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在军事教育方面特别重视实战教育。由于日军“扫荡”频繁,斗争形势尖锐复杂。学员们将学习和战斗充分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实战能力。每次战斗后,都进行认真的总结,做到打一仗前进一步,加深了对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知识的理解。政治教育方面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建设和政治形势任务教育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④另外,健全的生活检讨会、组织生活会使学员能够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及时改正缺点,纠正偏差,发扬正气、克服不良风气,这些也对进行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⑤
接着是着手对地方干部进行培训。在抗大一分校为培养部队干部发挥重要作用之际,山东分局决定,将培养县级以下三级地方政权干部的任务,也交由抗大一分校承担。这项任务落到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大队身上。集中培训地方干部,对抗日军政大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勇于接受挑战,精心安排训练科目。开课课目既包括军事课,又有政治课。军事课重点是学习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政治课是因地方政权建设的需要而开。这类课程对指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地方工作帮助很大。第二大队每四个月一期,第一期于1941年4月上旬毕业,很好地解决了山东根据地的“干部荒”问题。
抗大一分校不但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进行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的学校,而且还发挥着重要的宣传和战斗功能,是一支集教育、宣传、战斗为一体的特殊队伍。学校的宣传工作搞得很活跃,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同时针对日军的“治安强化运动”,学校组织小分队、武工队深入敌占区、边沿区活动,对敌进行政治攻势。在新开辟的地区建立政权机构,广泛发动群众参军支前,分别组织以农民、青年和妇女为主体的三种抗日救国会,所有这些宣传活动和群众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三、山东分局党校分期分批培训党员干部
为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需要,1938年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建立边区省委党校。1938年12月上旬,中共中央指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随之边区省委党校改为山东分局党校。
山东分局党校建立后,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和山东分局的有关指示,在艰苦的抗战条件下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党员干部,为巩固发展山东党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11月至12月中旬,党校第一期短训班开办,学员主要是来自鲁南各县的党员。当时党校教员和学员的学习、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正是那样艰苦的条件,却彰显了党校和共产党人的本色。
1939年1月至3月,山东分局党校举办第二期短训班。学员的学习内容为《论持久战》、政治理论常识和包括组织、宣传、统战、职工、青年、妇女、儿童等方面内容的党的工作等。4月至6月,党校举办第三期短训班。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授课形式与第二期基本一致。
193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为执行这一决定,山东分局于10月发出相关指示,要求在继续发展党员的同时,严格注意党员质量,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等指示,实行党员的教育制度成为整理支部的标准之一。各区党委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和山东分局的指示,在继续发展党员的同时,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强调要加强党内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阶级教育与党的教育,纠正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观念。这体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组织自我革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贯彻中央决定和山东分局的指示,山东分局党校于1939年10月至1940年1月举办了第四期短训班,学员达到980名。多数学员是抗战初期入党的党员。学员按文化程度高低编成两个队,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互教互学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随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壮大起来。中共山东地方组织面临的紧迫问题仍是迅速培养与造就大批干部,承担起领导抗战的历史任务。1940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要求在抗日民主地区,“各地党的领导机关均应办理党校以加强对党的干部的马列主义教育”。⑥为更好地贯彻党中央指示,9月,山东分局党校开办第五期训练班,根据形势变化设置的课程也相应进行调整,除了一般的学习内容外,还专门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等著作进行讲授。其间,山东分局还选送了部分干部到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也有一些干部被选派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员干部培训帮助很大。
为了进一步适应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需要,山东分局决定扩大分局党校,建立分级训练干部制度。区党委设党校,训练县级、分区级的干部;地委设党训班,训练乡支委干部;县设训练班,训练小组长级干部。对暂时不具备条件设立训练班的县,由地委设流动训练班到各地进行轮训。区委党校一般培训12周,地委党训班一般培训4周,县委党训班一般培训2周,以加强教育工作。由于山东分局党校经常处在敌人的包围和“扫荡”的残酷斗争环境中,学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从各地到党校参加学习培训,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抗日烽火中,山东分局党校为大力培养抗日骨干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12月6日,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关于对山东工作的意见给徐向前发的电报中指出,要发挥党支部在发展党教育党中的作用。这充分显示了党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党员干部教育问题的极端重视,也为山东的党员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更为进一步办好党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泽东青年干校山东分校培养了青年运动的干部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简称泽东青年干校)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培养从事青年运动干部的专门学校,是“青年的熔炉”。1940年5月3日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学校按文化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分别编为六个班,包括一个高级班,两个普通班,一个陕北干部班,一个军事班和一个儿童班。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让他们掌握宣传工作方法和技能,是上述各班型共同的培训目标和任务。据延安大学官方网站“业务部门”之“泽东干部学院”的介绍,1941年9月,泽东干部学院与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等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1941年10月22日,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创办的泽东青年干校山东分校正式成立,主要为地方和军队培养青年干部。1941年11月上旬,干校在沂蒙山区沂南县正式开学,从山东抗日根据地选送的近两百名各地青年干部在学校接受培训。干校开学不久,因日军进行大“扫荡”,学校统一组织转移至滨海地区。
据接受访谈的老农讲,干校白天组织学习,晚上开会唱军歌,学习和食宿都在现在的常山区杏墩子村几户老百姓的家里。学员们主要吃的是纯高粱面,有时也掺点野菜的窝头,喝的是玉米糊糊粥,煮胡萝卜汤是最常见的菜,有时候没有吃的,就得饿一顿,有限的一点黄豆粒就是他们的营养品,条件非常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学员们坚守信仰、坚持学习。这些青年男女有组织、有纪律,与老百姓和睦相处。因为随时都会遭遇日本鬼子的“扫荡”和迫害,所以学员们都是很秘密的行动,从不扰民。
1942年8月底第一期干校学员毕业。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被分配到鲁中各地工作,对推动山东抗日根据地、特别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受战争环境影响,泽东青年干校山东分校只办了一期,就宣布撤销,但它为抗战作出的贡献是永不磨灭的。
五、结语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员干部教育工作既及时又有针对性。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最先承担起培养干部的任务,是综合性的干部教育培训学校,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地干部;抗大一分校主要是为部队的干部培训服务,同时也为山东培训了大量地方干部,较好地满足了巩固地方的抗日民主政权对干部的需要;山东分局党校,顾名思义主要是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系统地、分期分批地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是党员干部的大熔炉;泽东青年干校山东分校是党创办的培养从事青年运动干部的学校,是“青年的熔炉”,为抗战培养了大批青年骨干人才。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山东党组织的迅速发展,抓紧提高广大新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文化素质,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当时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问题。前文提到,1939年10月,山东分局下发《关于执行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的指示》,对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专门作出规定。1940年12月7日,山东分局又发出《关于宣教工作的指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山东各级党组织积极落实分局的指示精神,落实各项要求和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工作,党校也成为最为重要的干部教育培训学校。到1941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积累了一定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验,初步建立起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構。党委宣传部门是开展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山东各地党组织在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工作时,不断加强对宣传部门的领导,逐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教育工作机构。
二是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山东各地党组织在开展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工作中,为保证党员干部学习,逐步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党员干部的学习训练逐步得以规范化、制度化。出台的规章制度对保证党员干部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明确规定各项学习内容。干部学什么的问题是开展党的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山东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学习教育的过程中重点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工作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和文化理论教育等。
四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方法。山东各级党组织在开展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勇于创新,探索出诸如党员教育与群众性教育相结合,讲解、讨论和自学三结合等许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些好的教育培训工作方法对增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根據形势需要及时调整办学规模和机构。例如,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各支校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了培养对象。山东分局党校扩大规模,形成分级训练干部制度,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各级党校还新增设了一些干部学校。
六是重视各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员队伍建设。例如,抗大一分校十分重视培养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员队伍,对教员信任尊重,放手使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在全校养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学校还在生活上给予教员一些优待,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也让教员减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培训工作中。
山东分局创办的党校与八路军自己开办的干部学校,为国民党顽固派所不容,他们甚至还有过停止所谓“非法”的干部学校的指令。在这种形势下,这些干部培训学校仍坚持为山东抗战培养干部,山东很多中下级干部都是从上述这些学校走出来的。为建设山东,适应山东干部工作的需要,山东分局认为这一方法无论如何应当坚持,而且要求党校和干校能够培养更多中级和一部分高级干部。此外,各单位、各战略区域,分别设立了分校或教导营连,以逐期培养大批初级及一部分中级干部。军队团与营或相等的部队单位,以各种短期训练或流动训练班方式训练班排干部。
山东各地在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各部门、各行业对干部的需求量都很大。山东分局要求各区委自力更生。为此,从分区委一直到地委、县委、区委,都十分注重自己培养干部的教育工作及教育组织,以独立解决自己的“干部荒”问题。地、县、区各级党委以及各部门纷纷举办短训班培养干部。这些训练班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开展,对干部、党员进行培训。山东根据地在统一财经工作中,山东分局各财委自办财经训练班,培养财经干部,就是例证。经过培养和训练的各级各类党政干部,素质都有了很大提升。大批干部很快成长起来,成为山东各地抗战的重要骨干力量。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推动抗战形势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最非凡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无产阶级政党创立之初就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探索自身建设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既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形式,更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目标。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是我们党“自我提高”的重要形式。干部教育体系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教育的重要支撑,成为党的自我革命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党组织在抗战时期对“干部荒”局面的成功应对,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注释]
①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三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396.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二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528.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三九——一九四〇)[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7-228.
④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三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289.
⑤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三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290.
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三九——一九四〇)[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