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艰辛历程及基本经验

2024-01-03 00:51蒋盼盼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7期

[摘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的理论问题和实践主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行探索者,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艰辛历程分为三个方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根本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业化”目标的确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的探索。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毛泽东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先驱探索给我们以启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作者简介]蒋盼盼,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湖南株洲 412007。

[课题]本文系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SP22YBC182。课题名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阈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建构与路径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7-0007-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开拓出来的。毛泽东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驱者。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梳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道路的艰辛历程,汲取基本经验,对于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艰辛历程

近代百年历史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着力于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两大历史阶段,探索的主题从现代化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到侧重于确认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目标,再到“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提出,以及“两步走”现代化战略步骤的形成。毛泽东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形成的产物,探索的历程也是党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持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根本社会条件

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压迫,造成近现代中国内无民主,外无独立,严重阻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当时的中国从根源上缺乏现代化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基础。马克思在其《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书中所说的,英国资产阶级在印度所要采取的措施,并没有给民众带来自由,也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其社会地位,这一点不但取决于能否提高生产力,还取决于能否把这种生产力掌握在民众手中。②就是说殖民主义在被殖民国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根本不属于人民,也就是说要想把生产力转化为人民的生产力的必要前提是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为求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中国开启了被动式的现代化进程。

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中国人几经奋斗,终于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的革命的模式。中国要想发展并且实现现代化,首要做的是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不革命就不能现代化,革命和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开辟了一条先谋求民族独立,然后再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开明的封建统治者认为我们落后的原因在于器物的落后,于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推动下,开始“自强求富”洋务运动,掀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警醒国人,我国的落后不仅是在器物方面,更是在制度方面,遂有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的最高峰,孙中山不仅在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且在经济上要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辛亥革命成功地颠覆了绝对的君主政体,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本质。历史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者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正当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探索中国出路而迷茫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列主义带到了中国。最初,党内一些教条主义者照搬苏联革命模式,坚信城市中心论,以城市为中心发起暴动,结果导致革命失败。以攻取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失败的实践证明,照抄照搬苏联的革命模式不能带领我们走向胜利。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拒绝瞿秋白的邀请,不去城市工作,而“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③继而又在八七会议上指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自此,毛泽东领兵于井冈,开始了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尝试,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探索出了“農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践表明,要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这条革命道路的指引之下,党和人民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为中国发展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业化”目标的确认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不断探索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伊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自觉担任起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任。

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所作出的一个最初构想。早在1934年,毛泽东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将来的发展方向上,就提出了国家工业化设想。1944年,毛泽东就新民主主义与工业化之间的联系致函博古,指出了以机械为根基,而非以人力为根本。由于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机器设备,因此我们还未取得胜利。我们的革命,就是要从农业向工业过渡。1944年,毛泽东就已经提出只有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才能打败日本,只有实现了工业化,才能保证国家独立,政权才能得到稳固。在《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则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④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工人阶级不仅仅只是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而奋斗,更是为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去努力、去斗争。⑤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要使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地变成一个工业大国,进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并且从工业化视角来阐释现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总体思路,毛泽东已经大致有了相关论述,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发展工业化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相辅相成。一方面,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发展工业化的根本社会条件。毛泽东在1948年《将革命进行到底》中讲到:“用革命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殖民地变成真正的独立国……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⑥另一方面,发展工业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在《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一文中就已经提出,我们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新式工业,我们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如此多的欺辱,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工业。这就论证了工业化对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大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打破了旧有的阻碍现代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最终取得了国家的独立自主,从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第二,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不能放弃农业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工业和农业要协同发展,“我们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合作社。”⑦并且根据苏联的经验提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⑧因此,工业化建设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第三,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当毛泽东捕捉到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些同志空谈发展这一现象时,严肃指出有些同志没有注意到现实的情况,并提出要搞重工业,搞大盐业计划,搞大军工计划,这些都是不现实的,是不可行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发展路线,要反对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大计划。⑨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第四,工业的发展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毛泽东于1945年在其《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清楚地提出了以自身的力量为基础的观点,也就是自力更生。同时,独立自主不等同于孤立无援,我们的根本方针和国民党不同,是在保持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利用外部资源,而不是像国民党那样直接放弃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全部依赖外援,或投靠任何帝国主义的集团。⑩独立自主同时团结伙伴这种基本方法在此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延续。第五,依靠科技和教育来发展工业化。1933年开展經济工作的过程中,毛泽东就意识到“用文化教育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具有极大的重要性。”⑪1944年,《解放日报》发表了《号召一切工业技术人员回到工业战线上来》,鼓励倡导有专业技术的工人回归到工业战线上来,⑫以发展工业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求。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毋庸置疑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毛泽东也从战争中深刻意识到我们国家工业的落后和畸形,这促使他迫切希望加快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并对现代化建设进行进一步研究,在不断摸索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也逐渐发生变化:由单一的“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

经过全国各方面的努力,我国经济工作迅速恢复,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在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建议,要用好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把现在这个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很落后的民族,发展成一个拥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民族。⑬周恩来也更为明确地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原来落后的经济状况就不会发生改变,更不可能摆脱落后和贫困。这是有关“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1956年,“四个现代化”正式写入党章。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最初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⑭按照毛泽东的这个提议,周恩来于1964年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其规定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⑮这一新措辞,将原来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改为“现代科学技术”,将“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互换了位置,“四个现代化”成为了这一阶段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为了尽快使“四个现代化”落地生根,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试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首先,明确提出中国应该坚持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问题,毛泽东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述:我们现在的重点是重工业。不过,在此过程中,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⑯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宝贵思想理论成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其次,制定了“两步走”战略。1964年,周恩来对“两步走”作了完整的表述:“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阶段,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⑰1975年,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了“两步走”并补充了相关时间:“按照毛主席的要求,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其工作报告中曾指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十五年内,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阶段是到20世纪,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⑱令人遗憾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但必须承认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经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无疑是最好的教科书,总结学习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任何事业的向前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⑲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梳理,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聚集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⑳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离不开先进政党的领导,毛泽东紧紧把握这一点,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不止一次的说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毛泽东于1962年1月30日在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上发表的演说,清楚地表明七个领域,即工,农,商,学,兵,政,党,党是领导一切的。工农商业,文化教育,军队,政府,都要由党来领导。为确保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毛泽东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型的整风运动,以制止党内的歪风邪气。他指出:“中国要在党的带领下进行改革和发展。只要我们的工作作风搞好了,我们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提高,能力也会提高,工作就会做好。”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中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之下进行的。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想实现,就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早已表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之所以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党的领导不仅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为根本遵循,而且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不仅是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是国家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才能行稳致远。另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能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在不断前进,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航定向,也证实了现代化道路的不唯一性,开辟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对于当今世界上想要加速发展,但又想要维护自己的民族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崭新的选择。

(二)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实现现代化,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问题。二十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现代化理论提供的道路来发展本国现代化,但并不成功。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向更高层次寻求发展的内生型现代化不同,中国现代化是外生型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为求生存不得不被迫进行的一种后发型现代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近代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学习器物方面的洋务运动,后是学习制度方面的戊戌变法,最后是文化上感觉不足,进而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一穷二白”是毛泽东对当时现代化建设起步时经济文化水平的概括,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告诫全党,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谁要是忽视或是轻视了这一点,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对于这种落后的经济文化水平,毛泽东没有过度悲观,而是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穷则思变,“穷,就要革命,就要改变,就要建设。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可以发展最新、最现代化的科学,教育事业。”中共八大鉴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中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对此西方学者也高度认可,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特亚·森曾说:“中国在改革前实行的社会主义政策为其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中国改革后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受惠于早些时候中国的改革前政策。”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观点。一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毋庸置疑,很长一段时间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要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上这些,都是新时代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新观点,都是在继承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三)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十大报告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艰苦的摸索和奋斗,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取得的成就。当新中国开始探索现代化的时候,两条路摆在我们面前,到底是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还是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坚定的选择了前者,主要是因为这条道路能更快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發展的成果。毛泽东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有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的。首先,由于旧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地主买办阶级的各种尝试都失败了。其次,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这是一种生存选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带给落后国家的灾难和战争的痛苦远超过他们带来的益处。在加上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示范作用,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条必然的发展之路。再次,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客观条件。如果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势必要依赖民族资本的发展,而当时我国民族资本根本不能够支撑起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导致我国对国际资本的依赖,从而危及国家政治安全。综上所述,毛泽东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并且这一时期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这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奔向共同富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这种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西方一些学者尝试把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纳入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体系之中,然而历史已经证明,那些先步入现代化的国家对落后国家并非帮助而是民族压迫,并且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国家中,贫富两级分化非常严重,这不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坚定人民立场,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

[注释]

①⑳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1.

③谭震林.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20.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5.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

⑧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477.

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893.

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65.

⑪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3.

⑫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第3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

⑬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0.

⑭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

⑯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0.

⑰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

⑱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9.

⑲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3.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3.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1.

胡乔木.见美国记者白修德的谈话,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1.

郭根山.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道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32.

沙健孙.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05).

中国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