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摘要】需求调查是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逻辑起点,完善需求调查机制对于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干部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非常必要。目前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机制存在重视程度不高、调查能力不足、投入不足、调查主体过于单一、调查重点上出现结构性失衡、调查结果分析运用不充分等六大问题。完善需求调查机制,应高度重视需求调查,建立健全人员保证机制、在职培训机制、投入机制,完善科研机制,建立需求调查成果开发机制。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机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4)02—0000—00
需求调查历来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所重视,不论《干部教育培训条例(试行)》,还是《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行政学院工作条例》都有专门的条目予以强调和说明。党的十六大后,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已经实施数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和《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也陆续颁布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充分完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使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就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机制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理论总结。
一、需求调查是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逻辑起点
1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的内涵
需求,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概念。在经济学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心理学中,需求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维持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在经济学的视野中,需求可以用“需求=购买欲望+购买力”的公式来表达,欲望是人类某种需要的具体体现,只有满足需求的供给才能形成有效供给。对于企业等市场主体而言,只有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因此,通过需求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是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规律。
以需求为起点的规律也适用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需求调查同样是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工作的逻辑起点。这是因为,各级干部教育培训部门是干部教育培训这种特殊的培训产品或者服务的供给者。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的角度观察,培训作为一种产品和服务,其消费者往往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需求是提高受训者即该组织的员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其二是旨在提高某一方面能力的各类个人。显然,只有当需求和供给的总量和结构达到最佳均衡点时,培训产品的生产才会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没有针对需求的培训供给是对资源的浪费,不符合投入产出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看到市场上的各类培训企业在运作任何一个培训项目和各类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员工培训时都是遵循“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要求,在投资前期都要围绕岗位需求、员工或者个人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需求调查,才能保证提供的培训产品更有针对性。
干部教育培训供给的是一种特殊产品,其特殊性表现在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因此与一般意义的培训不同的是,干部教育培训要同时满足党的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等三个方面的需要。这种组织-个人-岗位三位一体的培训需求的满足,需要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从需求出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干部教育培训条例(试行)》第二十九条,《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第十条、第十九条都专门强调需求调研。习近平同志在主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也非常强调从需求出发。在2008年 7月 16日召开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的设置、教学布局的安排和培训教材的编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联系实际,按需施教,既符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符合干部岗位职责的要求,又符合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1]。
2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完善需求调查机制
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判断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与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在党革命和执政的各个历史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都非常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1927年11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刚刚站稳脚跟,就在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创办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下,抽调了100多名军队和地方武装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军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指挥水平。在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在1942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2]中要求:对一切在职干部,都必须给以业务教育,实行“做什么、学什么”的口号。不论从事军事、政治、党务、文化、教育、宣传、组织、民运、锄奸、财政、经济、金融、医药、卫生及其他任何工作部门的干部,必须学会与精通自己的业务,这是第一教育任务与学习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1953年12月24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更强调指出:“大量培养与选拔工农干部,和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各项建设事业中的骨干,乃是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3]
在新的历史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应该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针对性,就是要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加符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符合干部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要针对干部思想上的困惑,针对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疑释惑,加强培训。增强实效性,就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与效果。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帮助干部在理论指导实践上找到结合点,改进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从而使干部真正从教育培训中获益。
“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完善需求调查机制,充分了解组织、岗位和干部个人对干部教育工作的需求、对学习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对干部加以培训,才能真正在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不完善需求调查机制,就无法全面了解组织、岗位和干部个人的需求,无法组织起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但无法调动干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更遑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应对干部队伍年龄、知识结构变化,提高干部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的能力,必须完善需求调查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并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格局,同时根据这样的格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这样的形势和任务对党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事业在发展、干部教育培训任务更加艰巨的同时,干部队伍的构成也在发展变化。随着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持续推进,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干部队伍在整体上更加年轻化的同时,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也在明显提高。现在,干部队伍中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干部和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已经成为主体,相当一部分干部学历层次比较高。这些干部思维比较活跃,综合素质比较好。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随着干部队伍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干部队伍在呈现出朝气蓬勃新气象的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有不少干部在素质和能力上还存在一些明显缺陷和不足——“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许多干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遇到了老知识不管用、新知识不够用的问题,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知识恐慌、‘本领恐慌。二是有些干部思想境界不高,精神状态不佳,作风比较飘浮,党性锻炼缺乏,在理想信念、大局观念、奉献意识、清正廉洁等方面需要大力加强修养。”[1]
显然,面对上述问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完善需求调查机制,充分了解各方面对干部教育的需求,才能真正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才能帮助各级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各级干部提供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能力。
二、目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需求调查方面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应该肯定的是,目前各级干部教育机构针对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掌握了一些情况,有一定的研究和分析,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干部教育呈现出向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方向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客观地讲,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1对需求调查的重视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前所述,需求调查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处于逻辑起点的客观事实,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完善需求调查机制。但在现实工作中理念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我们看到,有的同志自觉不自觉地已经习惯了按惯例办事,还有的同志认为简单做一下需求调查就行了,以至于我们时常听到诸如“以前是怎么安排的”,“过去就是这样办的”一类的说法;有些同志对需求调查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口头上重视,实践上不重视,开会的时候重视,但在具体制定干部教育培训的政策和规划,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选择培训方法时,往往不进行培训的需求调查和分析,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做一点调查,也不做深入的分析。这些现象说明,对需求调查的重视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需求调查能力不足
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科学,要全面进行培训需求调查需要调查者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从而拥有有效的需求调查能力。对此,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除了少数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可以熟练地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之外,从事干部教育培训的人员有很多人尚未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很多同志非常重视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但是对于需求调查的程序、步骤以及方式方法不清楚或不够清楚,对干部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的相关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选择和使用有效的调查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即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干部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只有少数同志能够从事专业化、技术化的需求调查,必然导致需求调查能力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导致培训机构不能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更使得某些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过于“精英化”,多数同志无法参与讨论,无法发表意见,影响了需求情况的准确研判,最终将会影响到培训产品的供给。
导致需求调查能力上不足的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培训者缺乏相应的在职培训,很多同志日常工作负担很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大量需求调查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有的同志由于专业背景方面的差异,学习新方法新知识需要面对很大的困难;二是教学管理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的从事需求调查研究的人员,也没有设置主管需求调查工作的部门或者科室;三是广大教师进行需求调查既缺乏必要的动力,也缺乏调查的途径。
3需求调查主体过于单一、动员不全面
随着以素质和能力为取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各级干部教育机构按照《干部教育条例》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按需施教,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但是,需求调查主体单一化制约了需求调查工作的开展。当前的情况是,从事干部教育需求调查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干部管理部门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部门,而广大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和学员群体的积极性没有被动员和调动起来,造成需求调查成为干部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的“私事”。这种单一化的需求调查主体格局,与干部教育培训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主体格局,即干部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员四位一体的格局明显失衡,不但导致需求调查无法形成合力,更有可能造成需求信息上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显然,如何动员所有参与培训的人员都能有效参与需求调查,全面了解需求信息应当成为完善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机制的重点之一。
4需求调查投入不足
任何工作质量的提高都必须以必要的投入为基础,投入的不足是影响系统开展干部教育需求调查工作的一个最直接的客观原因。投入的不足制约了需求调查工作的深入细致开展,降低了调查人员的积极性,也导致调查人员在职培训力度的不足,制约了调查能力的提高。导致投入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财政状况的制约是最为直接的因素,这导致许多地方和单位在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和分析上投入的经费不够;更重要的因素是部分领导人的思想上不够重视,不懂得其中的投入产出比,不愿意为干部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5需求调查结果分析运用不充分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对于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而言,同样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而言就是要强调培训实践要以培训需求调查的分析为基础,特别是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的选择要与需求调查的结果充分吻合。但是,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会看到,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的结果没有很好地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重需求调查、轻结果分析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需求调查结果未能和课程研发合理对接,使得按需施教仅仅停留在需求调查的层面。
6需求调查重点上出现结构性失衡
除了上述5个方面的问题以外,干部教育工作在需求调查方面还可能出现一个问题是需求调查重点上的结构性失
衡问题,即强调调查某个方面的需求,忽视调查别的方面的需求。
需求调查重点上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调查的失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颁布实施以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内容上常常因为“上下一般粗”而受到参训干部和学员的诟病,这种上下一般粗实际上是对于学员个人需求的忽视以及对学员个人需求调查和了解不够的结果。《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颁布实施以后,由于对以人为本和按需施教的强调,以及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普遍实施的学员打分制度,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干部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需求调查的重点。但是,对于组织需求的调查,仅限于学习中央文件,学习领导讲话,缺少实质性的调查行动。这种失衡对于干部教育培训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因为理论武装永远都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中心,而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理论,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学习理论,要求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深入调查组织需求,全面了解组织需求。
需求调查重点上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还表现为岗位需求或者个人需求调查的内部失衡。比如,在党校系统内,学员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而领导干部是分级别的,于是高级干部的岗位需求和个人就容易成为需求调查的重点。再如,男性领导干部的需求容易受到重视,而女性领导干部则容易受到忽视;或者很多需求调查是不区分男性领导干部和女性领导干部的。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分级分类进行干部教育培训,自然也要求分级分类地进行需求调查。需求调查重点上的结构性失衡会导致需求信息上的结构失衡,继而导致培训内容供给上的结构性失衡,最终会影响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完善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在现代管理学、教育培训管理及其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的成果,现就干部教育需求调查机制的完善提出以下建议。
1高度重视需求调查,为需求调查机制的完善奠定主观基础
教育是以人为培养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干部教育条例》(试行)将以人为本、按需施教规定为干部教育培训需要遵循的原则。要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就必须高度重视需求调查,真正将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视为一种必要的手段,视为提高培训质量,进而实现培训目标的必要环节。必须指出的是,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完善干部教育需求调查机制甚至一切工作的主观基础,但是对需求调查的重视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充分体现在实践中。
2建立健全人员保证机制,建立专业化的培训需求调查分析队伍
工作是由人来做的,没有一支专业化的培训需求调查分析队伍,无论多么美好的培训需求调查分析设想都是空谈,因此专业化的需求调查队伍是需求调查机制的必要条件。专业化的培训需求调查分析队伍,可由专兼职两部分组成,专职的包括干部培训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的业务人员及职业培训师,兼职的包括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事实上处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参与培训需求调查将提高需求调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应该格外动员激励他们参加培训需求调查。
另外,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越来越强调开放合作、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也可以考虑适当采用外包的方式进行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分析,运用社会资源开展培训需求调查。
3建立健全在职培训机制,提高需求调查能力
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可采用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就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绩效评估法、能力评估法、关键事件法、专项测试、文献调查分析法、工作样本法等十几种。一般情况下,每一项培训需求调查分析都要综合采用几种方法,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方法。因此,进行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要根据调查分析的目的、对象、资源等因素,选择有效调查分析的方法。这就对干部教育培训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要求他们全面掌握这些方法,并能结合具体实践熟练运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建立健全培训者的在职培训机制,分期分批对培训需求调查分析队伍进行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开展需求调查的能力。
4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加大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的投入
经费不足的结果是表面上好像有所节约,但实质上影响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从最终效果来看,加大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的经费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为盲目和随意造成的浪费,最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培训的质量。为此,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成为完善需求调查机制的必要环节。具体而言,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的经费支持体系,为需求调查和分析活动,为调查人员的在职培训,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5完善科研机制,强化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没有调查不行,只有调查没有科学的分析也不行。需求分析的结果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目标和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过程管理及质量评估的基础。因此,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要改变有调查无分析或重调查轻分析的状况,必须完善科研机制,将需求调查与对需求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起来列为科研课题,给予一定的课题经费支持,动员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科研人员参加需求调查和调查结果的分析。之所以强调通过完善科研机制强化需求分析,是因为需求分析是科学的专业性很强的数据处理过程。加强分析就是要通过专业化的数据处理,形成科学的分析报告,明确什么是真正的需求。通过规范科学的需求分析,还可以将培训需求细化为近期的需求与远期的需求、重要的需求与次要的需求,从而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奠定理论基础。
6建立需求调查成果开发机制,充分运用需求调查分析的成果
需求调查的目的在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运用好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的结果。为此,要建立需求调查成果开发机制,充分运用需求调查和分析的成果,真正结合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研究培训政策、培训战略和培训课程调整与开发。需要强调的是,在需求调查成果的开发中,最为重要的是培训课程的研发,因为课程是培训产品的现实体现,所以培训机构应以培训需求为指针,适时在内容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上采取应变措施,满足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8-07-1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9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赵春]